CC系

CC系

CC名稱的來歷緣起於1927年9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央俱樂部”(Central Club的簡稱)之說雖流傳甚廣,但除了一些口耳相傳和間接的憶述文字外,從未得到有力的直接證實。陳氏(果夫、立夫)兄弟數十年來一直否認CC系的存在。其骨幹分子亦大多緘口不談。C.C.系是一個政治派系,CC系的實力主要分布在國民黨中央黨務部門尤其是組織部、中統局、地方各級黨部和教育系統(尤其是大學)。

簡介

CC派,是由陳家兄弟陳果夫陳立夫領導的,他們兩人都早在國民黨執政之前,就享有與蔣介石十分密切的關係。此二人是中華革命黨江浙派領袖陳其美的外甥。蔣介石於1906年在日首次遇見陳其美時,他正在日本學習警法,從那時起他便成了蔣本人成長的楷模。

相關

1907年蔣介石在東京振武軍事訓練學校研習重武器課程時,陳其美介紹他加入了同盟會;1911-1912年辛亥革命期間,蔣當過陳手下的一個團長,後任上海的軍事頭目,在進攻杭州的浙江總督衙門時領導過陳的一支“敢死隊”。在1913年的二次革命中,蔣繼續被認作是陳其美的忠實追隨者,直到陳於1916年被袁世凱的秘密特務暗殺,蔣一直對陳忠心耿耿。此後,蔣介石繼續同他前師的其他追隨者和親戚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其中包括這兩個來自浙江離蔣的家鄉不遠的吳興的外甥。1920年蔣在政治流亡期間,積極介入了陳果夫在“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的金融活動,那是戴季陶和張靜江根據孫中山為中國革命黨籌資的命令而協助建立起來的。四年之後,蔣被任命為黃埔軍校校長,陳果夫曾任過短期教員,接著他當了黨的徵募人,在浙江——江蘇——安徽一帶為軍校招收新生。
與此同時,陳果夫的弟弟立夫從賓夕法尼亞學習了兩年後回國。他在那裡的匹茲堡大學獲得了煤礦工程的學位,並在斯克蘭頓(Scranton)的地下煤礦工作過。1926年,陳立夫謝絕了在山東煤礦工作的機會,成了蔣介石的英語機要秘書,在北伐戰爭中當他的密碼負責人。這兩兄弟很快在反共分子組織扶蔣的過程中成為主力。到了11月,他們協助在廣州的革命同志會中的建立了浙江社。次月,陳果夫去了南昌,企圖從共產黨手中奪回江西革命黨支部,並與段錫朋和程天放領導的“反布爾什維克聯盟”(AB團)掛鈎。這些人中有些後來成為CC派的核心人員。該派繫於1927年6月正式成立,成為革命同志會的浙江社、西山會議派、孫文主義學會、AB團,及“執杖”派(如此命名是因為其成員愛用棍棒來恐嚇共產黨對立派)的大聯合。CC派在國民黨內變得如此強大的秘密,在於這兩兄弟對組織部十年的控制。該部負責建立和審查所有省市級黨組織,並向政府、軍隊、工會和青年組織里的黨支部派遣中高級人事幹部。陳果夫於1926年成為該部部長,任職六年。而他的弟弟陳立夫負責該部的調查系統,該系統對所登記黨員的政治傾向集中存檔,並指導了1928-1929年的清洗運動。
後來,到了1932年,陳立夫接替他哥哥的位置,當了組織部長,並在後來的四年里把他的活動擴展到情報、調查和安全領域,成了共產黨的心腹之患。結果,陳氏在黨中央形成了絕對強大的勢力。1931年裡72名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執會)成員中,有15%屬於CC派;中執會180名在1935年當選的委員中有50人是陳氏的人;而且在抗戰爆發前它的頂峰期間,CC派已有上萬成員,其中大多為中低層黨的幹部。
從他們在黨和政府內取得的所有成就來看,用一位歷史學家的話來說,CC派期望發現或創造一批“社會的中轉站,以傳播他們的計畫,並讓全民接受”。秘密社團組織的法西斯運動,似乎向CC派人員提供了他們所尋求的傳播途徑。從這點出發,英國人和日本人均把CC派的機構與法西斯藍衣社相提並論。據上海市政警察特別分局的一位高級情報人員說:
據說,在中國發動一場法西斯運動是蔣介石將軍最近一返回政壇就具有的野心。當陳立夫將軍,他的最親密的合作者,組織了一個叫做“西西園”的秘密政治團體,並由他的哥哥陳果夫將軍任頭目,這份野心便日益顯露出來。這個團體在成立後改了名字,變成中國國民黨“藍衣團”。但由於意識到在一個黨內不適合有任何具體的團體或開始宗派運動,該團體再次改變名稱,起名為“藍衣協會”。同時決定,這個協會應在其自己的組織里有不同的團體。
日本特務部門實際上把CC派叫做“CC團”,認為是蔣介石政府的一支反日宣傳力量,也是民政界與藍衣社對等的一個組織。 這個團體的使命是在中國組織愛國知識界,以喚醒大眾和促進種族的發展,同時為祖國的繁榮而致力於恢復國民運動。該組織反對反蔣軍事團體和所有具有反國民黨色彩的社會或學術組織。它也以抵銷外國影響為目標。這個團體活動的最終目標是在中國取得第二次革命的成果。
日本人還認為CC團一貫忠於三民主義原則,而把藍衣社視為“追隨法西斯主義原則的專制組織”。這種區別方法似乎不無道理,尤其是從CC團力圖在全國的學術界和青年團體中施展其影響這點來看。其滲透工具是國民黨忠實同志會,它通常由蔣介石領導,向大多數省和主要城市送去了“中央幹事”,這些人負有建立地方支部和在知識青年中成立外圍組織的秘密使命。所有支部組織的名字都以“社”結尾,在有些情況下,尤其是派吳醒亞去的上海,有一些不同性質的團體顯然用了其他的名字。從另一方面看,在北平和全河北只有一個由張厲生(既是中央委員會組織部成員,也是中央執行院黨務局在河北省政府的特派員)為協助CC外圍組織建立的“誠社”。 “誠社”每第二個周六在河北省黨部的大禮堂開會,參加會的二三十個代表本身是五至十人小組的頭目,也是大學和院校里被組織起來的骨幹。

其他

派系紛爭堪稱是國民黨一大凸顯而又詭秘的政治文化。北伐時期,胡漢民曾提出“黨外無黨,黨內無派”。在這一理念宣導下,國民黨的派系政治朝著兩個方向發展:一是公開爭奪黨的正統,二是將派系鬥爭隱蔽化。“黨外無黨”不僅意味著其他政黨不能合法存在,也表明黨內持不同政見者和派系勢力不能脫離原黨另立新黨,否則就可能喪失黨統的合法性依據。在這種情況下,黨內的不同派係為了合法存在,必須首先在黨內制勝對手,爭奪黨的“正統”,然後以全黨的名義宣布對方為非法,為“偽”組織,或取消對方成員的黨籍。“黨內無派”意味著黨內派別活動是非法的和受到禁止的。“派系”一詞在國民黨的意識形態上是貶義的。這使各派系活動大多處於隱秘狀態。一些派系的首領及其追隨者不願坦然承認其派系歸屬,也阻礙了派系成員對其宗派活動作客觀誠實的陳述。
CC系在1949年以前國民黨的眾多派系中堪稱最具影響力,然而,史學界對CC系的學術性研究最為薄弱。陳氏(果夫、立夫)兄弟數十年來一直否認CC系的存在。其骨幹分子亦大多緘口不談。力行社成員自20世紀70年代後紛紛自我揭秘,其組織真相現已基本大白於天下。相比之下,CC系的組織內幕至今尚是一個未解之謎。陳立夫晚年回憶錄中雖約略提及“青白團”,但“青白團”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人們不詳其底蘊。筆者從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留存下來的原國民黨中央黨部檔案中檢閱到數份與CC系組織相關的原始檔案,再以CC系成員的相關憶述資料相應證,一幅CC系組織的初步圖像逐漸清晰起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