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式自動步槍

63式自動步槍

63式自動步槍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支自動步槍(在外國被誤稱為68式)。63式自動步槍的整體結構是以56式半自動步槍為基礎的。其彈道性能、不可拆卸刺刀、木質長槍托、瞄準裝置等均與56式半自動步槍相類似。為了實現單、連發射擊,並提高點射精度(相對於56式衝鋒鎗而言),保證在各種環境、氣候條件下的動作可靠性和射擊壽命,對其主要結構重新進行了研製。63式自動步槍,擁有56式半自動步槍的精度和56式衝鋒鎗的火力連續性,是當時使用M43中間型槍彈的各類槍械中,中距離精度及火力持續性結合得較好的一種步槍。

基本信息

研製過程

63式自動步槍63式自動步槍

1950年代中國裝備仿製的蘇式AK-47突擊步槍、SKS半自動步槍和RPD輕機槍在中國統稱為56式槍械,均發射56式7.62mm中間威力型槍彈,56式半自動步槍(SKS),射擊精度好,帶伸折的刺刀,能夠體現“刺刀見紅”的勇敢精神;56式衝鋒鎗(AK47),能連發射擊,火力較猛,但射擊精度差,槍短,有小握把,不利於拼刺格鬥。所以,新研製的自動步槍必須是突出步槍作戰效能(射擊精度、刺刀)的前提下,揉合進連發射擊性能以加強火力。實際上是“步沖合一”的概念,與當今突擊步槍概念不同的是特彆強

調步槍的性能,必須是在全面保持步槍一切特點的基礎上,設計成能單發、連發射擊的自動步槍。再就是戰術思想,強調人民戰爭,全民皆兵,需要大量的槍械、彈藥,供給民兵裝備,需要一支性能優良的、突出步槍作戰效能的自動步槍。

當時尚沒有一定的研製程式,研製前的戰術技術論證,戰術技術指標下達以及研製任務的安排都不很正規。並提出儘早的實現國慶閱兵式檢閱的要求。有幾條原則十分明確:

研製的自動步槍必須是突出半自動步槍的全部特點,實現單、連發射擊,而著眼連發精度的提高;

研製方法要“三結合”。所謂“三結合”,就是指高等院校、部隊、工廠的技術人員三結合的研製隊伍。於是就在1959年組成了三結合研製隊伍並開進了工廠。

中國的兵器工業第一次真正獨立研究、設計步槍。研製人員大多是剛出校門的年輕人。研製人員一邊組建研究組織(研究所),一邊籌劃研製、試製、試驗、測試手段(試驗室,靶場等)。由於起點低,基礎差,正逢1958年“大躍進”,全國掀起“鼓幹勁”“爭上游”,放衛星,創奇蹟的熱潮,再加上隨之而來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邊研製、邊試驗、邊測試手段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63式自動步槍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始研製的。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63年完成了自動步槍設計定型。命名為63式7.62mm自動步槍。

結構特點

自動機借鑑56式衝鋒鎗結構,槍機迴轉閉鎖,機頭上的螺鏇凸起與機框上的螺鏇槽配合,由槍機框帶動機頭完成開、閉鎖動作及前後運動。大部分結構參數與56式衝鋒鎗相同。63式的自動機有兩點改進,一是把活塞與機框分開,二是降低了自動機質量中心距槍管軸線的距離。兩者都是從減少動力偶、提高點射精度出發的。

機匣為機加工鍛件機匣,槍管與機匣連線為M25×1.5螺紋聯接。機匣結構與56式半自動步槍相似,機匣下面,突出前支腳和後支腳以便與發射機支架相扣合,並把槍托結合在槍身上。機匣的前部是裝槍管孔和閉鎖支承面,機匣中間有前支腳相連,機匣後部有後支腳及後撞擊面連線,機匣的兩側則比較薄,為2.5mm。總體來看,機匣剛度,強度足夠,而且重量不大。

導氣系統完全重新設計,首次在步槍上採取了氣體調節器結構,活塞、調節塞均自前方裝入導氣箍上的活塞筒內。有氣體調節裝置,在正常條件下用小氣孔射擊,自動機運動平穩,減少撞擊保證射擊精度的提高,特殊情況下用大氣孔射擊自動機有較大能量,保證動作可靠性,同時大量射擊是在正常情況下進行,全槍壽命也可以得到保證。導氣系統結構比較簡單,裝拆、變換都很方便,動力參數性能也很合理,是保證可靠性的有力措施。

發射機也是重新設計,是迴轉擊錘、掛鈎阻鐵。其重要特點是擊錘簧仍用圓柱螺鏇彈簧,製造使用都較方便。發射機仍採用發射機支架組裝成獨立部件,在全槍分解結合時可以很方便的裝、拆於機匣上。工藝製造比56式衝鋒鎗簡單,阻鐵、掛鈎、支架都可用衝壓成型。發射機動作可靠,勤務性也很好。

63式自動步槍63式自動步槍

供彈具採用0.75mm厚的鋼板沖焊組合,結構與56式衝鋒鎗彈匣一樣,只是改為裝彈20發,並增加空倉掛機導向槽,調整了供彈路線,使其更可靠。同時也保持了56式半自動步槍的能夠在不卸下彈匣的情況下,通過機框前部導槽向彈匣內壓裝槍彈的功能。

槍托與56式半自動步槍一樣,全形長木托,手握槍托頸部,食指扣扳機擊發,主要是為方便握持拼刺,必要時還可以立即扣扳機發射。

刺刀作為63式上突出的要求提了出來,所以仍採取56式半自動步槍那種固定式可摺疊刺刀。刀形斷面為三棱刮刀式,刃長310mm,刀尖尖銳,以增強殺傷威力。

瞄準裝置表尺、準星與56式衝鋒鎗一樣,採用弧形表尺座圓形游標。

由於63式自動步槍在主要結構上根據性能要求採取一系列的技術措施,綜合來看,這支自動步槍達到了戰術技術要求,並且有較好的性能,其主要有以下幾點:

從總體上突出步槍的戰術性能和要求,實現了連發射擊,加強了步槍的火力,提高了戰鬥性能。

射擊精度良好,單發精度相當於56式半自動步槍,100m距離上R50在5cm左右,點射精度大大優於56式衝鋒鎗,射擊時,操槍平穩,槍口不上跳。

動作可靠,能夠在風沙、嚴寒、泅渡江河等特殊條件下可靠射擊,63式在國家靶場試驗時通過了這些嚴酷的考驗。滿足了壽命15,000發要求,56式半自動步槍只6,000發壽命,63式既未增大重量,也未採用特殊的材料,卻提高壽命1倍多,主要是結構設計合理,動力參數配匹得當,把互相制約的可靠性、精度,壽命、重量幾個最主要性能,通過統籌技術措施有機的統一起來了。

在戰鬥勤務性能方面,保持了步槍的一切特點,如突出刺刀的作用,加強刺刀的剛度、長度,改善拼刺時持槍方便有力;槍管較長,保證有效射程上的威力,有空倉掛機,上方壓彈機構為及時和隨時帶來很大方便,全槍結構簡單,分解結合迅速方便。

結構工藝性較好,與56式半自動步槍、衝鋒鎗有較多的工藝同一性和繼承性。

63式自動步槍設計定型,達到了設計要求,設計定型的63式7.62mm自動步槍還是一支性能優良的自動步槍。但生產、裝備的63式自動步槍卻在性能、質量方面發生了很大變化。

生產裝備

1969年,在“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方針指導下,63式自動步槍開始投產。在一個萬人工廠,接到的任務是年產數十萬支63式自動步槍,為了保證戰備任務按時完成,生產準備、工藝,工裝準備都是工人、幹部、技術人員加班晝夜進行。然而軍品生產中的“軍工生產質量第一”這條原則沒有得到貫徹執行,有效控制質量的規章制度有的被取消了。即使沒有取消,也未得到遵循。例如科研產品定型程度、檢驗制度、技改鑑定制度等等。63式自動步槍沒有履行生產定型程式,沒有經過一切改進都要通過試驗鑑定的手續,沒有嚴格經過駐廠軍代表審批產品資料修改工藝變化等程式。當時掀起了民眾性的以提高生產效率、節約工時為目的技改高潮,當時提的口號是:“以產品設計為中心,大搞技術革命”,結果把已設計定型的63式自動步槍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某些修改是好的,或節約了工時,或提高了性能,但也有幾項改變造成了不良後果。

槍管與機匣聯接,由M25×1.5的螺紋改成為直徑18mm的壓配合聯接,只打一顆直徑4mm的銷子固定。修改目的是為了簡化槍管毛坯,改用鋼棒,打孔即可,不再需要專門墩粗一端的鍛件毛坯。同時取消機匣和槍管上的螺紋加工、節約工時。這種改變,從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在63式上的改變取的參數極不合理,槍管彈膛部份外徑由25mm改變18mm,壁厚減少太多,射擊時產生彈性變形,彈殼極易貼膛,造成不抽殼現象。槍管與機匣配合長度也太短,全長只19mm,機匣端部再倒角,實際接觸長度不足19mm了。機匣孔的加工必然有錐度、不圓度,可想而知機匣與槍管配合不牢,接觸面不實的幾率是會存在的;再用一顆直徑4mm銷子固定也是不牢固的,以致在射擊時影響精度,甚至有槍管前移,閉銷變松的現象。

由整體鍛件機匣改為沖鉚組合的機匣,這種沖鉚結合的機匣是技術進步的結果,解決了鍛件機匣的剝皮挖心的加工方式,提高工效,減輕重量。但是63式機匣結構,形體比較複雜,研製當中是根據結構而設計的,由整體鍛件毛坯機加工而成。不從產品的零部件實際結構出發,而強行改變結構工藝,必然達不到預期效果。為了滿足63式鍛件機匣上的結構要求、性能要求,改變後的沖鉚機匣結構也很複雜,是由節套、左右壁、尾座、掛機盒、鉚釘等13個零件拼湊而成的。

沖鉚機匣上馬以後,63式的質量急劇下降。首先是剛度削弱,機匣在加工過程中隨時都在變形,衝壓、機加、淬火、裝配都在變形,都在校正,雖然生產流程中增加了許多道校正工序,然而也只能“管後不顧前”了,只要正在加工的這道工序校正合格,就管不了前道工序已經加工的尺寸由於後道工序的校正而發生的變化。全槍在部隊使用中也產生變形,反映出的問題是射擊精度差,尤其是射校合格的槍,放一些日子再打就不上靶了。

其次是由於沖鉚機匣結構複雜,全靠若干鉚釘固定在一起,很難保證尺寸、位置的精度要求。以機匣導軌大槽為例,槽寬31+0.17mm是無法達到要求的,只有靠校正來達到,但生產、使用過程中又會變回去,大槽對槍膛中心的對稱度,更是難辦,也無法校正,有時偏差1mm以上。由於加工尺寸不合格也會影響射擊精度和動作靈活性。

再次是沖鉚機匣削弱了節套上閉鎖支承面強度,機匣左右壁產生衝壓時撕裂而又不易察覺的裂紋,全槍壽命達不到原訂15000發要求,也無法採取改進措施,只好更改壽命要求為10000發。

由於機匣結構的大改,牽動全槍所有與機匣有關的零部件都需相應改變,又由於以產品設計為中心的技術革命,各零部件都在改,這就產生全槍各部位不協調統一的問題。例如機框,為了簡化結構,把導軌改短6mm,致使機框在機匣導軌運動時脫軌,造成射擊精度很差,運動卡滯。機框上面厚為三圓弧組成的外型,改為兩斜線與一圓弧組成,類似房頂;由於機框本身就很矮很寬,外型十分難看,機柄也由空心圓筒、端部有突緣形式,改為實心錐柱,也影響外觀和操作。

全槍外表面處理由黑色氧化改為電泳塗漆,由於這項表面處理技術尚未過關,以致表面塗漆的色澤不一,厚薄不勻,附著力很差,部隊使用不久就一塊一塊脫落,嚴重影響防鏽能力和外觀。

生產裝備的63式自動步槍比設計定型的63式自動步槍性能、質量明顯下降了,這是個歷史事實,但也不是所有出廠的63式都是很差的,這要分為三個階段,投產初期兩年,照設計定型的圖紙生產這一部分槍質量比較好:隨著生產數量加大,改變的地方越來越多,質量問題才逐步暴霹出來,至1974年達到頂點,部隊反映意見強烈,這才採取措施,質量攻關歷時兩年,雖然採取了一些彌補措施,但已改變不了大局。攻關以來的槍質量又有所提高,例如散布精度R50已穩定在5.5cm左右。

63式自動步槍從1959年開始研製,1963年設計定型,1969年投入大量生產和裝備部隊,至1978年停產、撤裝,近20年時間,共生產了數百萬支,本來武器的更新換代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也是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63式自動步槍所經過的道路卻是由盛到衰的道路。由於不得已的原因遭到撤裝的命運。開始生產、裝備63式,以代替56式半自動步槍。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停產,撤裝63式,代之重新生產、裝備56式半自動步槍。轉了個圈又回到原地。63式是典型的“先天不足,後天失調”。1958年,有關軍品科研、論證工作剛在開展,沒有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加上當時的形勢就是“大幹快上”。63式自動步槍的戰術技術論證工作自然沒有充分進行,研製定型的63式自動步槍並不符合戰術要求。

近代戰爭與二戰時期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那種端著上刺刀的步槍,瞄準敵人一發二發的射擊場面可能不會再有了。將是高度機動化的戰爭,部隊戰鬥形式以遭遇戰為主,更多的是近戰、山地、叢林或城市街道的突擊作戰。在這種作戰情勢下,所需要的自動步槍,應該是單、連發射擊精度好,火力猛,短小輕便的自動步槍。自動步槍的特性就是有效射程較遠,射擊精度好,還可以在必要時上刺刀拼殺格鬥,發射槍榴彈,這是對現代化自動步槍的戰術要求。然而63式自動步槍全部保持老式步槍的特性,突出其遠距離射程和刺刀作用,忽視了短小輕便的要求,火力也明顯不足,全槍長而笨重。大大降低了自動步槍的突擊作戰效能。僅有固定木托一種形式,步兵乘車,以及在叢林、山地、壕溝地帶作戰極不方便。當年曾為空降兵專門改制了一批摺疊槍托的63式,由於技術不成熟也沒有成功。

63式不符合現代自動步槍的戰術要求,這是論證工作沒有做好造成的問題;裝備過後,部隊沒有感到有大的變化,只是把打單發的半自動換成能打連發的自動機,自然缺乏熱情。這是導致63式撤裝的一條重要原因。

生產、裝備的63式發到部隊時,由於前述的種種原因導致性能和質量下降,部隊意見很大,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射擊精度差,比剛換下來的56式半自動差得多,據說全國12個軍區中就有9個軍區打報告要求換槍。報告說:“昨天剛射校好的槍,今天就打不上靶了”,說明槍在變化,放著在變,行軍在變,坐車也在變。其他方面的質量問題也反映出來,例如木托斷裂,氧化層脫落等。由於63式自動步槍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部隊不歡迎,“還我半自動”的呼聲日漸高漲。這是導致撤裝的直接原因。

63式產生的質量,有關單位組織了質量攻關,成效很大,大部分問題都得到解決,例如射擊精度確有很大提高,但是有些問題是設計帶來的,或者是生產時改變結構帶來的,當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例如機匣剛度差,容易變形問題。

關於槍管與機匣緊配合壓裝連線、沖鉚結合的機匣在63式上出現的問題,不能說明這兩項技術不可行,只是因為63式設計的結構和採用的技術參數不適應這兩項新技術。在後來研製的多項新武器上,都已暢通無阻的套用了這兩項技術。

關於設計上帶來的問題,有射擊時向後冒火星,嚴重的危害射手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導氣箍實際上是個活塞筒,活塞、調節塞均是自前方裝入再鎖住,射擊時,高溫、高壓氣體及殘渣可燃物質就變成火星自調節塞、活塞與導氣箍之間隙向後噴射,有的火星可以噴射到射手的臉上,甚至傷害眼睛。部隊意見很大,“起了敵人起不到的作用。”為此組織攻關,找到原因,最後只有在活塞外面裝一個套筒把火星收起來,算是解決了。

關於木托易裂的問題,也是設計帶來的。63式強調點射精度的提高,需壓低自動機質量中心高度,因此設計的機框橫向尺寸大,很寬。自然機匣也就寬(40mm)。全形木質槍托,其兩側是包在機匣外側的,厚度也只有4mm,這樣薄的木頭片難免要斷裂。由於63式槍很寬,顯得外觀極不協調,有戰士說;“這支槍很蠢。”從感情上就不喜歡這支槍。再加上該槍表面製造粗糙、表面層脫落等等問題,嚴重影響其外觀。

雖然63式步槍只存在了十多年,但其失敗的經歷對我國在武器計畫的論證、研製、定型/生產、裝備全過程提供了實踐經驗和教訓,使軍品研製逐步定向規範化、制度化,並在技術上積累了許多成熟的知識,尤其是在63式質量攻關中探索出了多方面的經驗。

另外,63式自動步槍除了曾在我軍中裝備外,也曾被用於援越抗美,美國和澳大利亞士兵在初次接觸63式時,還以為是一種可以連發的SKS,後來他們把這種步槍稱為68式步槍。而在我國與越南交惡後,也曾把63式用於援助高棉抗越。

60年代初期,一批當時製造精良的自動步槍援助到了東南亞某國抗美武裝力量使用,當時這些部隊已經使用了SKS/56式半自動步槍。美軍對SKS/56式半自動步槍的精度深有體會,但是美軍也掌握了SKS/56式半自動步槍的致命弱點:不能點射,容彈量小,火力密度和持續性都不足。有經驗的美軍在遇上擁有該型槍械的反抗力量時,通常使用M14或M60以火力壓制打擊的方法進行對抗。美軍士兵更是一聽到SKS/56式半自動步槍的槍聲即臥倒在地,然後橫向運動,再使用M14步槍進行復蓋式射擊。或是一人使用M14步槍復蓋射擊,一人使用M14進行短點射,以密集的射彈壓制對方,使反抗武裝一方也蒙受損失(特別是在200m距離左右,M14使用的7.62×51mm NATO槍彈威力及穿透力強於SKS/56式半自動步槍的7.62×39mm槍彈,在叢林地帶更具有優勢)。

而使用63式自動步槍,情況發生了改變。來自當時參戰的澳大利亞部隊人員回憶:“當時我帶的小分隊正在沿河岸巡邏,突然河岸對面坡地樹叢中響起了熟悉的SKS的槍聲。我立刻命令就地臥倒散開,一邊用電台呼叫救援,一邊使用手中的M14及唯一1挺M60向槍響方向交替射擊並逐步有序後退,移動到一個土堆後面。在我們移動中,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我們忽然遭遇到了自動步槍式的點射,聽其聲音與越共裝備的AK47有所不同,而且方式也有差異,全是兩發短促的點射,散布很小,我們的兩個隊友居然都是小腿中彈,在其餘隊友前去救護傷員過程中,又有一人腰部被擊中,當時癱倒。我們不得不伏在土堆後面,用M14和M60 不間斷地向對面掃射……在野戰醫院對我們的戰友進行救治時,我們發現,傷口與SKS和AK47擊中的完全不同。兩個命中點距離很近,不到1英寸(25.4mm)。貫通傷的空腔平直,但進口小,出口大,與AK47有所不同。軍醫也感到很奇怪,問我是什麼槍打的。我說也許是AK47。醫生說道:‘那這個傢伙槍法很準。’……在我向中尉寫此次交火報告時,因為無法確定對方是用什麼槍械對我們進行襲擊,所以只得寫對方使用的是高精度的AK47或數支SKS短間隔交替開火……直到兩個月後,我們在一次進攻中俘虜了一些越共並繳獲他們使用的武器之後才弄清,原來他們已經使用了一種可以連發的配有帶“五星”標誌的20發彈匣的高精度的SKS步槍。這種步槍後來被我們稱為68式自動步槍。”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參戰部隊反映,56式半自動步槍火力持續性弱,56式衝鋒鎗數量不足。這時一些庫存的63式步槍和完整的63式生產線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於是軍工科技、生產人員重新啟動生產線,在標準型63式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改進項目為:

改進彈匣接口尺、卡筍,使63式能使用“五星”20發彈匣及56/56-1衝鋒鎗的彈匣(63式原來的彈匣口尾部有一個空倉掛機讓位槽,如果在原有的63式上使用56式衝鋒鎗的彈匣必須先把空倉掛機取下)。復進簧選用優質線材纏制,增加強度。減小槍機公差,強化擊針處理。

緊急換裝參戰部隊後,部隊反映這種改進後的63式精度可與56式半自動步槍相比,火力持續性增強。在一個搜尋掃蕩敵人的戰例中,曾有兩支改進的63式步槍使用56式衝鋒鎗彈匣在300米距離上採用短點射交替射擊,20分鐘內擊斃擊傷敵軍6個機槍手,封鎖住敵軍隱蔽洞口火力點,使敵無法開火,掩護其他戰友衝鋒並俘獲洞內殘敵。但由於63式全槍過長,在叢林地帶作戰容易勾掛樹枝等物,而且在使用56式衝鋒鎗彈匣時,彈匣容易鬆動脫落。

中國步槍列表

步槍步兵的基本武器,其槍管內刻有膛線,故又稱線膛槍。在現代戰爭中,步槍的主要作用是:在近戰、夜戰中,在解決戰鬥的最後階段,殺傷敵有生目標和輕型裝甲目標;在山嶽、叢林、城鎮等特定條件下殲滅敵人;在敵後襲擊敵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