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戰爭

1618年,捷克布拉格人民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起義,揭開了30年戰爭的序幕。 第四階段,法國——瑞典時期(1635~1648年)。 從1635年5月開始,法軍以德國為主戰場,同時在西尼德蘭、義大利和西班牙對哈布斯堡家族開戰。

30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國際戰爭
1618—1648年,歐洲兩個強國集團——哈布斯堡王朝與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團為爭奪 歐洲霸權而展開了一次全歐國際性大混戰。起初,戰爭是圍繞德國新舊教矛盾進行的, 但不久就演化為各國爭奪權利和領土的混戰,西歐、中歐及北歐主要國家幾乎全部先後 捲入。其結果使德國四分五裂,法國等迅速崛起,從而給西歐各國關係帶來了重大影響。
30年戰爭是宗教改革後教派鬥爭加劇的結果,也是當時歐洲各國政治矛盾與領土紛爭的反映。德國宗教改革後,諸侯分成新教諸侯和舊教諸侯兩大集團,德國七大選侯中,三大選侯屬新教,四大選侯屬舊教。雙方展開以爭奪教產為主要內容的長期鬥爭,嚴重影響了德國政治經濟的發展。德國皇室哈布斯堡家族當時不僅有奧地利為世襲領地,而且還控制著捷克和匈牙利的西部以及德國的士瓦本和阿爾薩斯一帶;其家族還統治著西班牙及其殖民地,是勢力最強的諸侯。德皇依靠自身的強大勢力,與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聯合,對付鎮壓尼德蘭革命,干涉法國胡格諾戰爭,與英、法專制王權為敵;對內打擊新教諸侯,扶植舊教勢力。
為了抵禦以德皇為首的舊教集團的壓力,新教諸侯於1608年組成以巴拉丁選侯腓特烈為首的“新教同盟”。次年,舊教諸侯成立“天主教同盟”與之對抗。隨著兩大集團之間的鬥爭,歐洲國際局勢也變得複雜起來。為了削弱哈布斯堡皇室並從中得利,丹麥、瑞典、英國、法國、荷蘭等國支持“新教同盟”,而羅馬教皇、德皇、西班牙則站在“天主教同盟”一邊。這樣,德國成為歐洲國際矛盾的焦點。
1618年,捷克布拉格人民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起義,揭開了30年戰爭的序幕。胡斯戰爭失敗後,捷克於1526年重新併入神聖羅馬帝國版圖。1617年耶穌會士斐迪南繼任捷克國王后,力圖恢復天主教的統治地位,禁止新教諸侯集會,撤銷先前給予捷克的自治權和信仰自由。此舉激起了捷克人民的強烈反抗。1618年5月23日,憤怒的布拉格民眾沖入王宮,將正在與捷克國會代表談判的國王的兩名特使從窗戶拋入壕溝。這個“擲出窗外事件”使長期蘊積的宗教矛盾終於爆發,並引發了曠日持久的30年戰爭。
----------------------------------------------------------------------------------------------------------------------------
30年戰爭共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捷克——巴拉丁時期(1618~1624年)。“擲出窗外事件”發生後,捷克組成臨時政府並宣布獨立,次年選舉“新教同盟”的首領巴拉丁選侯腓特烈為國王。捷克與巴拉丁聯軍初戰告捷,攻入奧地利,逼近維也納。但後來由於得不到新教諸侯的支持,在舊教諸侯和西班牙援軍的強大攻勢面前,捷克和巴拉丁聯軍節節敗退,並於1620年11月8日的“白山戰役”中北徹底打敗。自此,捷克完全喪失了獨立,成為奧地利的波希米亞省。在德國境內,巴拉丁被西班牙軍隊占領。到1624年初,舊教勢力已取得決定性勝利。
第二階段,丹麥時期(1625~1629年)。天主教同盟的勝利和哈布斯堡家族勢力的增強,引起德國新教諸侯的不安,也威脅著法、英、荷、丹等國的政治經濟利益。1625年,法國首相黎塞留促成英國、荷蘭、丹麥三國結成反哈布斯堡聯盟,各國資助丹麥出兵德國,這樣一來,德國的內戰演變成一場國際戰爭。1626~1628年,德皇在“天主教同盟”的支持下,依靠捷克貴族瓦倫斯坦的僱傭軍,打敗丹麥軍隊,占領整個北德地區。1629年,丹麥被迫與德皇簽訂《盧卑克和約》,保證不再干涉德國事務。同年,德皇頒布《復原敕令》,規定凡1552年以來沒收的天主教會的一切財產,都必須歸還天主教會。
第三階段,瑞典時期(1630~1635年)。哈布斯堡家族在北德的勝利,使追求波羅的海霸權的瑞典惴惴不安。於是,法國以巨額金錢,俄國以大宗糧食、硝石援助瑞典,慫恿瑞典出兵德國。1630年7月,瑞典軍隊在國王古斯塔夫二世的統率下,從波美拉尼亞登入,相繼占領了德國北部、中部許多地區。後來,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戰死,瑞典軍心渙散。從1632年底起,戰爭進入相持狀態。1634年9月,德皇依靠西班牙援軍在萊茵河與多瑙河之間的諾德林根重創瑞典軍隊。次年,新教諸侯與德皇締結和約,戰局朝著有利於德皇和舊教諸侯的方向發展。法國於是直接參戰。
第四階段,法國——瑞典時期(1635~1648年)。法國本為天主教國家,與德皇、西班牙並無宗教矛盾。法國之所以直接參戰,主要是擔心哈布斯堡家族勢力的膨脹,危及自己在歐洲的霸權地位。從1635年5月開始,法軍以德國為主戰場,同時在西尼德蘭、義大利和西班牙對哈布斯堡家族開戰。此後,荷蘭、威尼斯、匈牙利等國相繼支持法國,加入法瑞聯盟。戰爭初期,德皇一度占據優勢,西班牙軍隊也曾從南北兩面攻入法國,逼近巴黎。但40年代以後,法、瑞逐漸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642年秋,瑞典軍隊在萊比錫附近打敗德皇軍隊;第二年春,法軍在西部的洛克瓦戰役中擊潰西班牙軍,占領阿爾薩斯;1645年,瑞典軍隊在捷克挫敗德皇軍隊;1646年,法、瑞聯軍攻入士瓦本、巴伐利亞,瑞典占領了布拉格。德皇被迫求和,並於1648年10月24日與法、瑞兩國締結了《威斯特伐里亞和約》,結束了30年戰爭。
由宗教紛爭引起的30年戰爭,實際上是一場德皇意欲加強權力、新舊教諸侯要求割據稱雄、幾個大國乘機擴張的戰爭。它嚴重削弱了歐洲的天主教和封建勢力,同時加劇了德國的分裂割據局面,給德國的經濟造成巨大的破壞。它還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為俄國實施“西進”政策和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提供了契機。
-----------------------------------------------------------------------------------------------------------------------------------
這次戰爭對世界軍事學術和技術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比如:滑膛槍得以進一步改進,並開始大量投入使用;火炮也進行了改進,開始實 行標準化;炮兵已成為一個獨立兵種; 武器裝備的改進使戰術發生了革命,戰鬥隊形趨向靈活;促使了許多國家軍事制度 發生變革;在戰爭中湧現了一大批軍事將領,如瑞典的古斯道夫二世、法國的蒂雷納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