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辯論中國歷史人物研究

20世紀辯論中國歷史人物研究

本書內容包括20世紀歷史人物研究論辯述略、人物研究理論與方法的探討、中國古代人物研究中的論辯、中國近代人物研究中的論辯、中國現代人物研究中的論辯五部分。目 錄 緒論 第一章 20世紀歷史人物研究論辯述略 一、20世紀初年史學界的人物研究論辯 二、20世紀20至40年代史學界的人物研究論辯

目 錄

緒論

第一章 20世紀歷史人物研究論辯述略

一、20世紀初年史學界的人物研究論辯

二、20世紀20至40年代史學界的人物研究論辯

三、新中國成立後l7年史學界的人物研究論辯

四、“文革”結束後史學界的人物研究論辯

第二章 人物研究理論與方法的探討

一、關於人物研究的價值問題

二、關於人物研究的方法問題

三、關於人物評價的若干理論問題

第三章 中國古代人物研究中的論辯

一、孔子

二、秦始皇

三、王莽

四、曹操

五、武則天

六、王安石

七、岳 飛

八、海瑞

九、“清官”

第四章 中國近代人物研究中的論辯

一、林則徐

二、李秀成

三、曾國藩

四、李鴻章

五、慈禧太后

六、袁世凱

七、孫中山

第五章 中國現代人物研究中的論辯

一、陳獨秀

二、李大釗

三、蔣介石

四、張學良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目錄

後記

編輯後記

基本信息

·語言:簡體中文

·出版時間:2004-12-01

·版次:1

·總頁數:416

·印刷時間:2004-12-01

·印次:1

·字數:360000

·ISBN:9787806477434

·大小:大32開

·裝幀:簡裝

·紙張:膠版紙

圖書摘要

第一章 二十世界歷史人物研究論辯述略

一、20世紀初年史學界的人物研究論辯

20世紀初年是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民主運動迅速高漲的新時期。隨著《辛丑條約》的簽訂,清政府完全變成“洋人的朝廷”,帝國主義的侵略也不斷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神州大地到處籠罩著“亡國滅種”的陰霾。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高舉民主共和的旗幟,領導和發動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將中國革命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但是,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的先天不足,革命的成果很快就被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竊取。北洋軍閥當政後,政治上投靠帝國主義,推行封建專制,在軍事上大小軍閥間為爭權奪利混戰不斷,在文化上對尊孔復古情有獨鍾,使得中國社會烏煙瘴氣,中華民國有名無實。為了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中國的先進分子又先後領導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一系列鬥爭,有力地回擊了封建復古逆流,將中國的政治革命和思想文化啟蒙進一步推向深入。

20世紀初年中國政治革命和思想文化啟蒙的深入,推動了中國史學的發展和革命。一些具有近代資產階級思想的中國先進分子,為適應民族救亡圖存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需要,積極引入西方資產階級史學思想,揭起了“史界革命”的旗幟,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新史學應運而生。對近代中國“史界革命”的興起、資產階級新史學的創建產生了重要影響的主要是英國實證主義史學。以英國實證主義史學泰斗博克爾的《英國文明史》為代表的西方史學著作,主張將民族、社會以及文化作為歷史主體,為新史學提供了新理論、新方法,為批判、改造傳統史學創造了條件。1901至1902年間,梁啓超先後發表《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兩篇文章,正式揭起了“史界革命”的大旗,標誌著資產階級新史學的崛起。梁啓超在1902年發表的《新史學》中宣稱:“今日要提倡民族主義,使我四萬萬同胞強立於此優勝劣敗之世界乎?則本國史學一科,實為無老無少無男無女,無賢無不肖所皆當從事,視之為渴飲飢食,一刻不容緩者也。”“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不救。悠悠萬事,惟此為大。”新史學的代表人物除了梁啓超以外,還有夏曾佑、章太炎、劉師培等人。雖然這些人分屬於改良派和革命派,政治立場不同,但對於新史學的主張卻大體相同。他們大都提倡民史,反對君史,主張史學應該以國民為本位,要將古代史學的帝王資治通鑑轉變為近代史學的國民資治通鑑,把帝王為中心的史學體裁轉變為以國民為中心的史學形式,展示國民文化史的演進過程,對國民文化史的各項主要內容作出專門論述,使建設國民文化史而有所憑藉。在歷史觀方面,都提倡進化論,反對歷史循環論和歷史倒退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