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七大古都

中國七大古都一般指中國古都,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文字歷史已經有數千年。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遼闊的國土上,出現了不少具有相當規模的城市,尤其是歷代的國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興土木,著意修建。這些古都,無論在建築規模、建築模式或建築風格上,都有其獨到之處,往往表現了同時代最高的建築水平,對全國其他城市的建築有特殊的影響,因此可以說,各大古都的建築沿革史,就是一部較完整的城市建築史。

綜述

由於中原地區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七大古都中,有三個位於今河南。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文字歷史已經有數千年。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遼闊的國土上,出現了不少具有相當規模的城市,尤其是歷代的國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興土本,著意修建。這些古都,無論在建築規模、建築模式或建築風格上,都有其獨到之處,往往表現了同時代最高的建築水平,對全國其他城市的建築有特殊的影響,因此可以說,各大古都的建築沿革史,就是一部較完整的城市建築史。我國曾作為國都的城市數以百計,最著名的有七個,號稱七大古都,即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
西安(周、秦、漢、隋、唐等十三個王朝)、洛陽(夏、商、周、東漢、西晉、北魏、隋、武周 後梁
後唐)、南京(東吳、東晉、宋、齊、梁、陳、明、中華民國)、北京(元、明、清、中華人民共和國)、安陽(商後期)四大古都都曾作為全國性政權的中國的首都。安陽作為商後期的首都基本可以定論,但是商早期和中期的都城,目前史學界說法各異,但是可以肯定不在安陽。此外夏朝僅見於文獻記載,並沒有任何出土文物能證明夏朝的存在。
而定都北京的金國、定都南京的東晉、定都杭州的南宋等等朝代,都是中國處於分裂時期的政權。 以下按照拼音順序一一介紹。
1988年4月,“中國古都學會”又決定將河南安陽列入與上述古都並稱的七大古都。從現實看,最能體現古都特點的為西安、北京和南京,三地文物古蹟多,基本上保持了古城風貌。洛陽、開封則城市面貌今昔大不相同,文物古蹟破壞嚴重,但那些碩果僅存者卻因歷史悠久,而具有較高價值。杭州作為國都的歷史原本較短,現存遺蹟不多,故主要以風景城市聞名。安陽是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城,公元前1387年商王盤庚在現市區小屯一帶正式建都,歷時273年,成為商代後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商之後又有曹魏、後漢、前燕、東魏、冉魏、北齊先後在安陽附近的鄴城建都。但因時間過久,地面文物已破壞殆盡,只有殷墟等少數價值很高的歷史遺存。
中國歷代都城選址的條件是:有充足的水源,以滿足生產和生活的用水需要;地區經濟繁榮,交通便利,故多位於平原、盆地;具有可防可攻的地理優勢,如南京有“龍盤虎踞”之勢,北京有“背山帶海”的形勝等。我國古代都城建設都有周密的整體規劃和施工法度,其主要內容可歸納為:“正朝夕”,“水地以縣”,天子之國應“方九里”,“旁三門”,“有溝樹之固”,“前朝後市”,“左祖右社”,“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市朝一夫”,“王宮門阿五雉”等。這一系列要求正是在我國歷史上長期發揮了重要作用的“禮制”的體現。根據這些要求所建設的都城,一般具有方正嚴謹,左右對稱,棋盤式布局等特點。帝王深居宮中,遠離市,幽靜、安全,又足以體現帝王之尊嚴與天下歸一的願望。商業集中,便於貿易;百姓居小巷之內,既安靜,又便於治安管理。如北京古城,中心有一條莊嚴、筆直的中軸線,中軸線兩側是堂堂正正的對稱街區,城中部有層層疊疊的紫禁城宮殿群。整個北京猶如一個完整的協調的藝術品,結構嚴整,層次分明,布局井然,設計勻稱,棋盤狀街區格外古樸、完整、協調,還有大量方便舒適的傳統住宅四合院與靜謐、優美和凝聚著古老歷史的胡同。北京的這一古都風貌,被丹麥城市規劃學家S·E·R·休森稱為“世界奇觀之一,是一個卓越的紀念物,一個偉大文明的頂峰。”美國城市專家E·貝康稱它為“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個體工程。”西安的漢、唐都城,也具有上述北京古都特點,只是在宮廷、街區布局、古城設施等方面因經過幾次遷址,遺址破壞較嚴重。但城區及其附近地下仍保存了非常豐富的文物古蹟。

古都概況

★安陽
地理位置
安陽市位於河南省最北部,東經113°37′至114°58′、北緯35°12′和36°22′之間,地處晉、冀、豫三省交匯處,西依太行山與山西接壤,北隔漳河與河北省邯鄲市相望,東與濮陽市毗鄰,南與鶴壁、新鄉連線。西部為山區,東部為平原。
歷史文化
安陽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源地。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都於殷(今安陽市郊小屯一帶),經八代十二王,歷時254年。中華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在這裡出土問世。在“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評選中,安陽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名居榜首。另外,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易、婦好請纓、蘇秦拜相、西門豹治鄴、岳母刺字等歷史故事都發生在這裡。安陽文物古蹟較多,境內共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2處。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為安陽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1952年11月毛主席視察安陽,對我們提出了殷切希望。1956年9月郭沫若先生留下了“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的著名詩句。江澤民總書記也於1991年2月和1996年6月兩次視察安陽,並親筆題詞:“弘揚民族文化,建好古都安陽”、“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
安陽資源
安陽能源充足,具有一定的礦產資源和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全市電力總裝機容量達到101萬千瓦,年產原煤283萬噸,天然氣年輸氣量1億多立方米,日供水量可達42萬立方米。西部礦區煤炭、鐵礦石、石灰岩、大理石等資源有一定的儲量,東部平原是全國優質糧棉油生產基地。滑縣是河南第一產糧大縣,被譽為“豫北糧倉”。內黃縣的紅棗,面積和產量均為全國之冠,素有棗鄉之稱而享譽國內外。安陽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適中,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3.6℃,年平均降雨量606.1毫米。
★北京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定於北平,即日起北平改名北京。
[命名北京]的真實背景:聞名於世的首府京城,“北京”雖然是一個簡單的名詞,一旦被命名下來就很難再讓人輕易改變了。因此對於確定這個重要城市的名字必須要擁有深遠的意義和充滿智慧的完美解釋。這也許超出了當時命名者的想像,卻在神主的設計之中!而這種驚人的發現同樣也在上帝的創世計畫里,沒有人能夠事先知道此事。在京城出現與長期建設的時代背景中,神的意圖得以順利實現,使得此處長期成為天下江山社稷的首腦機構。中央集權設在京城的歷史標誌著中國一直都是君主專制與權力集中的國家,大批中央直屬機構遍布京城,管轄著國家的所有重要職能。因此上帝對於東方大國首都京城的重視程度就像重視西方出現的基督教一樣,都屬於神聖的事業。今天的眾人當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上分享國旗升起的那一刻莊嚴場面時,那就是一種對神聖的崇敬。亦如基督徒進入大教堂面對救主榮耀時的感情。
★杭州
杭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運河南端。全市總面積1659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068平方公里。轄上城、下城、拱墅、江乾、西湖、濱江、蕭山、餘杭8個區,臨安、富陽、建德3個縣級市,桐廬、淳安2個縣。以香樟為市樹,桂花為市花。
杭州以其美麗的西湖山水著稱於世,“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表達了古往今來的人們對於這座美麗城市的由衷讚美。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寫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西湖,她擁有三面雲山,一水抱城的山光水色,她以“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自然風光情系天下眾生。
有著2200年的悠久歷史的杭州還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人文景觀同樣豐富多彩,古代庭、園、樓、閣、塔、寺、泉、壑、石窟、摩崖碑刻遍布,或珠簾玉帶、煙柳畫橋,或萬千姿態、蔚然奇觀,或山清水秀、風情萬般,尤以靈隱寺、六和塔、飛來峰、岳王廟、西泠印社、龍井、虎跑泉等最為著名。“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開封
開封概況
開封,簡稱汴,現為河南省直轄市,是我國七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於中國版圖的中部,地處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搖籃的黃河之濱,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在中國的歷史上,開封曾被稱為大梁、汴梁、東京、汴京等。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戰國時期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七個王朝曾先後建國都於開封,故稱“七朝都會”。開封與中國的西安、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安陽並稱七大古都,在國內外享有盛名。開封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文化教育發達,科技進步,經濟繁榮,是中原地區的重要旅遊城市和對外開放城市。
地理位置
開封界於東經113°51′51″—115°15′42″,北緯34°11′43″—35°11′43″。位於河南省中部偏東,是黃河沖積扇平原的尖端。東臨商丘地區,西連省會鄭州市,南接許昌市、周口地區,北靠黃河,與中原油田隔河相望。總面積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62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59平方公里。南北寬約92公里,東西長約126公里。東距亞歐大陸橋東端的港口城市連雲港500公里,西距省會鄭州72公里,在中國版圖上處於豫東大平原的中心部位。
“開封”的由來
開封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的開封,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春秋時期,鄭莊公在此修築儲糧倉城,定名為“啟封”,取“啟拓封疆”之義,後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名為開封。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均定都於此,素有“七朝都會”之稱。尤其是北宋時期,從陳橋兵變到南宋偏安,歷經九帝168年,“人口逾百萬,貨物集南北”,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國際性的大都會,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天下無”的美譽。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生動地描繪了古都開封當時的繁華景象。這一時期的開封,湧現出了清正廉明的包公、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民族英雄岳飛、圖強變法的王安石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開封”一名是由“啟封”更名而來。 春秋時期,諸侯林立,列國爭雄。當時的古城村一帶為鄭國的東北邊陲。羽翼漸豐的“小霸”鄭莊公出於戰略上的需要,命大將鄭邴在這裡屯兵築城,並取“啟拓封疆”之意名“啟封”。西漢景帝即位,因避景帝劉啟諱,改“啟”為“開”,啟封也就改稱為開封
★洛陽
洛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東經111.8’至112.59’,北緯33.35' 至35.05'之間。亞歐大陸橋東段,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洛陽地理條件優越。它位於暖溫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4.2`C降雨量546毫米。東鄰鄭州,西接三門峽, 北跨黃河與焦作接壤,南與平頂山、南陽相連。東西長約179公里, 南北寬約168公里。
洛陽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錯綜複雜,其中山區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境內河渠密布,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廛河等10餘條河流蜿蜒其間,有“四面環山六水併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由於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
一、夏都斟(尋) 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王朝。據《竹書紀年》的記載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時間在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之間,有470多年的歷史,歷經17帝王。 洛陽一帶是夏民族建邦立國的腹地。夏朝的第一個國王禹,始都陽城,後遷陽翟。陽城在登封,陽翟在禹州,均離洛陽不遠。夏王朝的第在個帝王太康(啟之子)都斟(尋卩)。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尋卩)。”今本《竹書紀年》又載:“仲康即帝位,據斟(尋卩)。”《史記·夏本記》云:“太康居斟(尋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后羿,為東方夷族的一個首領,他乘太康無道、夏民怨憤,入居斟(尋卩),執政,拒太康於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尋卩),後被其親信寒浞殺死。 斟(尋卩)在何處?目前說法不一。《國語·周語上》載:“昔伊、洛竭,而夏亡。”證明斟(尋卩)在伊洛區內。《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洛陽正處在這個位置。 1959年,中國考古研究所在洛陽轄區偃師二里頭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二里頭一帶是一座大型都城遺址,定名為“二里頭文化”。經碳14測定,其絕對年代,相當於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遺址。總面積為3.75方平公里。內有大型宮殿遺址。考古學家認定,二里頭文化遺址就是夏代都城遺址,即夏都斟(尋卩)的所在地。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於此。《帝王世紀》記載:太康在位29年。《通鑑外紀》記載:仲康在位52年,夏朝都基(尋卩)94年。
二、商都西毫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也是中國奴隸制社會高度發展的時期。商本是黃河下游的一個古老的部落,為東夷族的一支。夏朝時屬於夏王朝的一個諸侯國。商部族經常遷徙。從契至湯十四世,共遷徙八次。商部族活動的主要地區是河南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和山東的西南部,湯最後的定居地是河南東部的商丘、史稱南毫。 約公元前16世紀夏亡商立。商湯攻開夏都斟(尋卩)之後,決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後,商湯從南毫遷此,史稱西毫。 商都西毫在何處?這是數千年來歷史上的一個疑。“河南偃師為西毫,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徙都之”這西毫在洛陽偃師屍鄉。 1983年,中國社科院在洛陽偃師屍鄉溝、大槐樹、塔莊一帶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這座商城遺址。從此揭開了西毫的秘密,結束了數千年來關於西毫的歷史疑案,這是國內外史學界的一件重大發現。商城總面積為190萬平方米。城內南中部有宮殿遺址。宮城成正方形。大殿之後,有幾座宮殿建築,東西對峙,系王宮所在地。城內道路縱橫,井然有條。城外有環城馬路。這座規模宏大的商志願,顯然是按照都城的規格建造的。據碳14測定的絕對年代,是商朝早期的城池。再次,洛陽偃師屍鄉的商文化遺址,就是商都西毫的所在地。 《竹書紀年》載:“湯居西毫,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毫遷於囂。”《史記·殷本紀》又載:“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又雲“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復去毫徙河北。”從此可以看出,商朝曾兩次都西毫。第一次商都西毫,約在公元前1711年至前1482年,計230年,歷經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已、太戊、仲丁10帝。第二次商都西毫,約在公元前1310年至公元前1140年,計170年,經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稟辛、庚丁、武乙九帝王。凋明兩次都西毫,共 19帝,四百餘年。 商朝自盤庚始實行雙都制,既有南都西毫城,又有北都殷城。洛陽與安陽成了商殷時期的姊妹城。
三、西周都洛陽周族原是我國西部的一個歷史悠久的部落,與夏、商兩族同稱為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三大部族。夏、商兩朝時期,周是它們的屬國。 商朝末年,紂王昏庸無道,武王時,周的勢力已很強大,決心滅商。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乘機率眾東下,經洛陽北部孟津渡河,一舉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商亡周興。史稱西周。武王滅商後想在洛陽建都。《左傳·宣公三年》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九鼎乃國家重器,遷在哪裡,就意味著在哪裡建都。武王滅商後先來到洛陽,決定立即在此建一座城邑,名曰:洛邑。其址在今日白馬寺東南。九鼎即遷在此邑。《史記·周本紀》載:“武王營周居洛邑而後去。”在營城之間,武王曾去嵩山祭天。這武王克商後並沒有馬上回鎬。而是居洛陽察看地形,建設周人之居、嵩山祭天、遷九鼎等。同時也,在周公建設洛邑之前,洛陽的名字已稱洛邑,這個洛邑城估計不大。武王雖想定都洛邑但並未遷都,到了城王之後才遷都洛邑。 武王滅商後的第二年便在鎬京病故,成王即位。因成王所幼,由其叔父周公輔佐代政。成王執政的那年,“使召公復營洛邑”便派召公,周公先後來到洛邑,經過實測,開始了大規模的建設工程。從三月到十二月完成了洛陽這座城池的建設。從此,西周有兩座都城。西方的鎬京稱為宗周,東方的洛邑稱為成周。成周又分為王城與下都。下都後來又稱成周。周時洛陽的名稱眾多,又常變換。洛陽邑建成後,“成王定鼎於郟(辱卩)”。郟(辱卩)即周王城。成王執政五年即遷都成周的王城。《何尊》銘文中記載:“惟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惟王五祀。”西周自成王始,諸王均來成周居位、施政。這在周器銘文中有所記載。其中記載成王的有8器、昭王的7器、穆王的1器、恭王的14器、懿王的4器、孝王的3 器、夷王的1器、厲王的15器、宣、幽二王的各2器,康王未發現銘文記載。其他諸王經常居洛處理國事。洛、鎬二都均沒有中央最高官署卿事察,周公居洛、召公居鎬。周公死後,他的兒子君陳又承襲周公的職位,繼續鎮守在這裡。洛陽作為西周的東都城,從成王五年至平王二年,歷時295年。歷經成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宣王、幽 王10帝王。西周時期,實行的是一國兩都制。
四、東周都洛陽周宣王死、周幽王立。關中發生大的地震,災難嚴重。《詩小雅·十月之交》云:“三川竭、岐山崩。百川沸騰、山冢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加之內政腐敗,社會黑暗,宮廷分裂。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殺,西都鎬京被搶劫一空。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決定廢西都全遷東都,史稱東周。東周只有洛陽一個都城。 東周時期,是仍有兩座城:一為王城,擊公所建,時為帝王所居。一為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復營,時為軍事要地。王城人秋東局都城有310年,從周平王開始,歷經桓王、莊王、厘王、惠王、襄王、頃王、匡王、定王、簡王、靈王、景王、悼王、赧王14帝。成周作為東周都城有二百零五年,歷經周敬王、元王、貞定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顯王、慎靚王11帝王。洛陽作為東周都城有515年,歷經25帝。
五、西漢初都洛陽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劉邦在定陶稱帝,史稱西漢或前漢。劉邦稱帝的當月,從定陶來到洛陽《資治通鑑》記載:“帝置酒洛陽南宮。”評功論賞,文臣武將,皆大歡喜,遂定都洛陽。五月間,齊人婁敬路過洛陽,勸說劉邦遷都長安。劉邦的文武大臣,多系關東人,不願意西遷。經過一場辯論,劉邦才決定將都城西遷至長安。
六、東漢都洛陽洛陽25年,劉秀在河北柏鄉稱帝,是為漢光武皇帝,同年攻開洛陽,定洛陽為都城。史稱東漢或後漢。光武劉秀又經過十多年的征戰,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東漢時期的洛陽,為天下名都,洛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國最大的工商業都市。其城址在現今白馬寺東側即漢魏故城遺址。東漢人公元26年劉秀始創,至公元220年協帝至,經歷了196 年。東漢有洛陽、許昌、長安三個都城。其中以洛陽為都的有165年,以許昌為都的有26年,以長安為都的有5年。在洛陽的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少帝殤帝、安帝、少帝(劉懿)、順帝、沖帝、質帝、桓帝、靈帝、(劉辨)、獻帝14帝。
七、曹魏都洛陽漢獻帝初平元年之後,天下分崩離析,軍閥割據,連年混戰,東漢王朝名存實亡。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在逐漸形成。曹操在軍閥混戰和鎮壓起義軍時,勢力逐漸壯大,最後掌握了東漢的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07年,曹操基本上統一了中國的北方。公元213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公元216年,又封曹操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在洛陽,其子曹丕繼位。不久,曹丕廢漢獻帝為山陽公,自立為帝,是為魏文帝,改漢為魏,定都洛陽。史稱曹魏。曹魏從公元220年至公元265年司馬炎滅魏為止,以洛陽為都46年之久。歷經魏文帝、魏明帝、齊王、高貴鄉公、元帝共5帝。
八、西晉都洛陽曹魏後期,政治黑暗,曹魏走向衰落。公元265年司馬炎繼晉王位,接著重演曹丕代漢的把戲,迫使遭奐讓位,自立為帝,是為晉武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西晉仍都洛陽。西晉都洛51年,歷經晉武帝、惠帝、懷帝、愍帝4帝。城址在白馬寺東的漢魏故城遺址處。
九、北魏遷都洛陽西晉統一人國後,社會上出現了一度的穩定,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物質財富有所增加。但統治者極端腐敗,晉武帝有姬妾萬餘人,花天酒地。賈皇后姿意淫樂,竟在大街上搶拉男子入宮為男妃。外戚王愷與大貴族石崇比富,令人吃驚。如此等等,終於釀成了“八王之亂”,歷時16年之久。洛陽遇到了嚴重的破壞。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北魏占領中原,統一北方,遷都洛陽。北魏孝文帝是個大有作為的皇帝,他堅持改革,整頓吏治,嚴懲貪宮污吏,恢復經濟,發展生產。提倡學漢文、說漢話、穿漢服,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被破壞了洛陽,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北魏都洛陽41年,歷經魏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莊帝、長廣王、節閔帝、安定王、孝武帝8個帝王。
十、隋朝建東都公元604年,楊廣在長安即位,是為隋煬帝。楊廣即位當年的年底,親自來到洛陽,登上邙山,察看地形。他認為邙山之南,伊闕之北,瀍水之西,澗河之東是絕好的軍事要地,他決定在此建設東都城。公元605年3月,他命尚書楊素為建設東都太監,納言楊達為副監、宇文愷為將作大匠,每月征工匠“役丁二百萬人展開了大規模的建設東都洛陽的工程。第二年的正月東都建成。正在江南巡遊的隋煬帝聽說之後,即速從江都出發,四月到達東都洛陽。接著六宮百官也遷居洛陽。洛陽遂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過百萬,富商數萬家,城西的西苑是全國最大最美的花軒。公元618年,隋將宇文化及在楊州屐兵變,打入宮中,殺死隋煬帝。越王楊侗在洛陽稱帝,王世充為太尉,獨攬朝政。義寧二年 (公元619年)四月,王世充廢楊侗為潞國公,自立為帝,國號鄭。後被唐所滅。隋朝都洛15 年,2帝。
十一、唐朝移都洛陽公元618年,李淵建唐,都是長安,唐太宗李世民是,下令修葺洛陽城,號稱洛陽宮。他曾三次來洛陽處理政務及外事,在洛陽宮居住二年之久。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高宗李治即位。永徽六年(公元657年)一同來到洛陽,在此處理國家大事,以洛陽為東都。實際上唐朝的都城已從長安徙至洛陽了。唐玄宗在位44年,都洛陽10年。安史之亂之後,唐中央的權力大大削弱,節度使的權勢越來越大。公元904年,宣武節度使朱溫,發兵長安,挾持唐帝(昭宗)遷都洛陽。公元907年,朱溫廢掉唐帝(哀宗),唐亡。此後,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唐朝時期,東西洋並重,洛陽與長安都是世界上的名都。唐朝都洛陽的有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昭宗、哀宗6帝,前後30餘年。
十二、武周都洛陽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以美貌聞名,14歲入宮,立為才人。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封為皇后。李治患高血壓病,武后參政決事。群臣並稱帝後為“二聖”。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則天降李旦為皇嗣,自立為帝,尊號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將東都改為神都。神龍元年(公元705年),82歲的武則天,在病中被迫讓位給唐中宗李顯,恢復國號唐。武則天執政50年,居皇帝位15年,以洛陽為都城。
十三、 後梁遷都洛陽:天四年(907),唐哀帝禪位於朱溫,改元為開平。朱溫以梁為國號,都開封,以洛陽為西都。開平三年(909)正月,朱溫遷都洛陽,以開封為東都。後唐遷都洛陽:後梁龍德三年(923),後唐滅後梁,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縣東北)稱帝。同年(即同光元年)十二月,遷都洛陽,以洛陽為洛京。李存勖以繼唐而有天下,故國號唐,史稱"後唐"。後晉都洛:後唐末年,晉王石敬瑭起兵晉陽,天福元年(936)閏十一月攻入洛陽,滅後唐。遼太宗耶律德光冊其為大晉皇帝,國號晉,建都洛陽。
★南京
南京,別稱金陵、江寧,位於中國長江下游,是區域中心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會。另依據中華民國的相關法律,南京至今仍為中華民國之正式首都,台北為臨時首都。
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又被稱為“六朝古都”甚至“十朝都會”,東晉及被稱為“南朝”的宋、齊、梁、陳是年代相繼的5個王朝(317-589年),她們的都城是在吳建業的基礎上擴大而成的,改名叫建康。連同在此之前的東吳,常被人們稱作“六朝”,所以南京又有六朝古都”之稱。自古是江南地區的文化和政治中心,也是揚子江下游流域重要的商業經濟中心。目前是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產業城市和經濟中心。南京是長江下游地區和華東地區的交通樞紐,擁有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雙層式公鐵兩用橋南京長江大橋、亞洲最大的內河港口南京港、祿口機場以及眾多連通中國北方、南方和中西部的鐵路和公路幹線。南京是“山、水、城、林”一體的城市,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歷史遺存。
★西安
西安,古又名長安,京兆,是陝西省的省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於陝西關中平原的渭河南岸。背依秦嶺,面向秦川,涇、渭、灞、灃、澇等水流經徑內,形成沃野千里,號稱“八百里秦川”。
西安,古稱長安,又曾稱西都、西京、大興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久的城市。從奴隸制臻於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會達到巔峰狀態的唐王朝,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2個王朝在這裡建都達1100餘年之久。又曾為赤眉、綠林、大齊(黃巢)、大順(李自成)等農民起義政權的都城。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鹹寧兩縣的治所。在多數朝代,西安屬於郡、府級建制-京兆府(郡)轄區,元代改京兆為安西路(後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奉元路設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市曾經是陝甘寧邊區轄市、西北行政區轄市、中央直轄市、計畫單列市,從1954年以來,一直為陝西省省會所在地,現屬副省級城市,轄新城、碑林、蓮湖、灞橋、未央、雁塔、閻良、臨潼八區及長安、藍田、周至、戶縣、高陵五縣。
西安地處中國中、西兩大經濟地域結合部,是西北各省通往西南、中原及華東的門戶與交通樞紐,第二條歐亞大陸橋隴海蘭新線上最大的中心城市,在全國經濟總體布局上具有承東啟西、東聯西進的重要戰略地位。優越的地理區位和深遠的歷史淵源,使西安成為中國北方西部最大的商品流通中心與物資集散地。悠久的歷史積澱和豐富的人文資源,使西安居中國六大古都之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著名的旅遊中心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迅速發展成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尤其是國防工業基地、科技研究基地和高等教育基地。 重大歷史事件 西安是一座具有三千餘年文明史的都市,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無數次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公元前約11世紀,周文王在灃河西岸建立豐京,武王繼位後伐紂滅商建立西周王朝,並在灃河東岸建都鎬京,開創了西安長期作為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歷史地位。公元前841年,鎬京“國人暴動”是中國歷史是最早的大規模民眾暴動驅逐國王事件。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標誌著中國奴隸制社會進入鼎盛時期。秦孝公時的“商鞅變法”是中國進入封建社會的重大社會改革。唐代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標誌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頂峰時期。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正式開闢了以長安為起點,連線歐亞大陸的通道“絲綢之路”。
公元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建設新都大興城。唐王朝建立後更名長安。隋唐長安城的建設,自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開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緒,歷時72年。城市面積84.1平方公里,布局規劃整齊,東西嚴格對稱,分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結構布局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巔峰時期的宏大氣魄,在中國建築史、城市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西安人民為推翻腐朽反動的清朝政府奮起戰鬥。清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軍陳得才部圍攻西安,於三兆、杜曲等地大敗清軍,在西安地區播下武裝起義的火種。陝西回民起義隨後爆發。清同治五年(1866年)西捻軍入陝,在西安東郊十里舖大敗清軍。這幾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同南方的太平天國起義遙相呼應,震撼動搖了清王朝在西北的統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