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31日

1949年1月31日

1949年1月31日是公曆1949年的第31天,農曆的第3天,平津戰役勝利結束。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戰役結束,北平宣告和平解放。這一天被定為北平和平解放紀念日。這種迫使國民黨軍用和平的方法,按照人民解放軍的制度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的方法,被毛澤東稱之為“北平方式”。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米高揚受史達林派遣秘密抵達西柏坡,毛澤東系統闡述了“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三大新中國外交方針。物理學家、前廈門大學校長薩本棟病逝於美國舊金山,今廈門大學校園內豎有其銅像。

曆法

公曆:1949年1月31日 星期一 水瓶座

農曆:歲次己丑(牛年) 正月(大)丙寅 初三日辛酉 大寒後11天 立春前4天

主要事件

北平

(圖)圖:葉劍英在慶祝北平和平解放大會上講話圖:葉劍英在慶祝北平和平解放大會上講話

傅作義部主力全部撤出北平城,接受和平改編,人民解放軍接管北平城防。北平市各界召開慶祝北平和平解放大會,北平市長葉劍英發表講話。至此,除太原大同、新鄉、安陽以及有意暫時保存下來的歸綏(今呼和浩特)外,華北地區全部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平津戰役從1948年11月29日開始至1949年1月31日結束,歷時64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餘人。古都北平的完整保全,為中國共產黨人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記下了彪炳千秋的濃重一筆,傅作義也因此成為新中國的一大功臣。1955年9月21日,傅作義在曾經是他司令部的中南海榮膺毛澤東親授的一級解放勳章。

陝北新華廣播電台先遣人員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接管國民黨北平廣播電台和私營廣播電台,並從2月2日起用北平新華廣播電台呼號播音。

西柏坡

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阿•伊•米高揚受史達林派遣秘密抵達西柏坡,聽取中共中央關於中國革命形勢的介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分別同米高揚舉行了會談。在會談中,毛澤東介紹了中國革命的形勢和特點,闡明了中國共產黨人把革命進行到底、解放全中國的決心,並著重說明了將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有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無黨派民主人士參加的聯合政府的問題。毛澤東強調,新中國政權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雖然組織形式與蘇聯、東歐國家有所不同,但性質與宗旨仍是在共產黨領導下,走社會主義道路。

(圖)毛澤東接見米高揚 毛澤東接見米高揚

關於新中國的對外政策,毛澤東系統闡述了“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三大方針。周恩來同米高揚就戰後經濟恢復工作、成立新政府的總體規劃與構想、對外關係、外貿管理以及中國民主黨派等問題進行了單獨會談。當時,解放區物資匱乏,即使中央機關也沒有更多的美酒美食,只能用自己養的豬、雞,還有滹沱河裡的魚來招待蘇聯客人。正在用餐的時候,米高揚卻質問:“這個魚是活的嗎?”毛澤東後來在莫斯科“要求吃活魚”,無疑是對米高揚的回敬。2月7日,米高揚回國。米高揚此次來華,對於史達林了解中國革命形勢和新中國的內外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為新中國爭取蘇聯的支持和援助打開了局面。

中共中央就《人民日報》創刊號應登稿件問題致電林彪羅榮桓聶榮臻以及彭真、葉劍英、趙振聲,要求:

一、刊登新華社關於北平解放的報導和林彪、羅榮桓1月16日致傅作義的公開信;

二、刊登毛澤東1月14日聲明,中共發言人1月24日、26日、28日談話,1948年12月25日權威人士談戰犯以及李濟深等55人聲明各件全文;

三、新華社所發有關和平談判的重要新聞、各民主黨派的宣言、東北和華北歡迎民主人士的新聞應於創刊最初幾日內陸續刊出。

大事記

(圖)人民解放軍舉行入城儀式人民解放軍舉行入城儀式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戰役結束,北平宣告和平解放。這一天被定為北平和平解放紀念日。這種迫使國民黨軍用和平的方法,按照人民解放軍的制度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的方法,被毛澤東稱之為“北平方式”。

1949年1月31日,在平津戰役中,國民黨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率領北平駐軍20餘萬人宣布起義,接受和平改編,人民解放軍開入城內,使古都北平得以和平解放。
1949年1月31日,農曆己丑年正月初三,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接防進行禮儀接防。這一天,121師的幹部和戰士分別從西直門、德勝門、復興門進入北平城,與在城內值勤的傅作義軍隊交接防務。因為是和平解放,所以互相還有一定的禮儀。在交接的過程中,解放軍的一個排長帶著兩個戰士過來,向傅作義軍隊的兩個戰士敬禮,對方回敬了禮,隨後就撤走了。這些通過攝影機記錄下來的歷史瞬間,成為了日後反映北平和平解放被使用最多的經典鏡頭。中午12時30分,戰馬嘶嘶,炮車轔轔,一支軍容整齊,氣勢磅礴的隊伍開至北平西直門城樓下。打頭的車上站著一位威武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眾車相隨,好不威風。路邊人海如潮,都想一睹解放軍進城的風采。

1949年1月31日,物理學家、前廈門大學校長薩本棟病逝於美國舊金山。薩本棟,1902年7月生於福州,1921年清華學校畢業後,先後在美國丹福大學、麻省吳斯得工學院就讀,獲博士學位。1928年返清華大學任教。1937年被派往廈門大學任校長。1945 年辭去校長職務後去聯合國從事核子彈研究。今廈門大學校園內豎有其銅像。

1949年3月31日上午,國民黨當局又釋放並送出蘭國農、何舒傑、熊鴻嘉3人,鮮英同樣開了一張收條交給國民黨特務。至此,經過鮮英等人的努力,終於從渣滓洞白公館集中營內營救出21位民盟盟員,包括田一平、屈楚周特生、仲秋元等已是中共黨員的7名盟員。這些同志出獄後,大都暫住在特園。

1949年3月31日中午,鮮英在特園備了酒菜,招待剛從監獄獲釋的同志,代表民盟組織向他們表示慰問。為了防止國民黨特務再捕人,獲釋的人員很快都離開特園分散到各地隱蔽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