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烏拉圭世界盃

1930年烏拉圭世界盃

1930年烏拉圭世界盃(英語:1930 FIFA World Cup)是第1屆世界盃足球賽。比賽於1930年7月13日至7月30日在南美洲國家烏拉圭舉行,所有賽事皆在烏拉圭首都蒙特維多舉行,主要賽事是在賽會為本屆賽事而建的世紀球場(Estadio Centenario)舉行。本屆賽事共有13支球隊參賽,其中7支來自南美洲、4支來自歐洲,2支來自北美洲。由於不少歐洲球隊認為遠赴南美洲參賽成本太高且浪費時間,因此本屆賽事只有少數歐洲球隊願意參賽。參賽球隊分成4組,每組的首名晉級半決賽。阿根廷隊、烏拉圭隊、美國隊和南斯拉夫隊分列小組首名,進入半決賽。烏拉圭隊在以4:2擊敗阿根廷隊,成為首屆世界盃冠軍。

基本信息

舉辦競選

雷米特杯雷米特杯
義大利瑞典荷蘭西班牙烏拉圭皆提出申辦賽事。多個原因使烏拉圭的申辦成為頂頭大熱:由於烏拉圭是應屆奧運足球冠軍,因而掛上了“世界冠軍”名銜;同時,申辦書亦表明會興建新球場作為比賽場地;此外,烏拉圭政府會為所有參賽隊伍繳付一切開支。其他國家退出申辦,而1929年國際足聯在巴塞隆納舉行的會議,一致通過首屆世界盃由烏拉圭舉辦。同時亦任命法國雕刻家阿貝爾·拉弗勒爾(AbelLafleur)設計“雷米特杯”。

分組抽籤

烏拉圭、阿根廷、巴西和美國為種子球隊,不會在小組賽中獲編配同組,當所有球隊到達蒙特維多後,賽會隨即進行抽籤。由於本屆賽事沒有預選賽,揭幕的兩場賽事便是世界盃史上首兩場賽事,分別是在普塞托斯球場舉行的法國對墨西哥和在格蘭柏爾克辛特納爾球場舉行的美國對比利時。這兩場分別由法國以4:1勝出以及美國大勝對手3:0。

參賽陣容

球隊 最終成績 排名 參賽場次 進球 失球
阿根廷國家足球隊 亞軍 2 5 4 0 1 18 9
比利時國家足球隊 第一輪 11 2 0 0 2 0 4
玻利維亞國家足球隊 第一輪 12 2 0 0 2 0 8
巴西國家足球隊 第一輪 6 2 1 0 1 5 2
智利國家足球隊 第一輪 5 3 2 0 1 5 3
法國國家足球隊 第一輪 7 3 1 0 2 4 3
巴拉圭國家足球隊 第一輪 9 2 1 0 1 1 2
墨西哥國家足球隊 第一輪 13 3 0 0 3 4 13
秘魯國家足球隊 第一輪 10 2 0 0 2 1 4
羅馬尼亞國家足球隊 第一輪 8 2 1 0 1 3 5
美國國家足球隊 季軍 3 3 2 0 1 7 6
烏拉圭國家足球隊 冠軍 1 4 4 0 0 15 3
南斯拉夫國家足球隊 殿軍 4 3 2 0 1 7 7
以上參賽隊伍以同意參加時間為序(首屆世界盃是唯一沒有舉辦預選賽的一屆。所有國際足聯成員皆被邀請參加)

杯賽總結

小組賽

第一組
第一組是本屆賽事唯一由四支球隊角逐的組別,參賽球隊包括阿根廷、智利、法國和墨西哥。法國擊敗墨西哥後兩天,便面對小組最強球隊阿根廷。法國隊陣營受到傷患困擾:門將阿歷斯·特爾朴(AlexThépot)在賽事20分鐘因傷退下火線、在被路易斯·蒙迪(LuisMonti)粗野攔截後,羅倫亦不能繼續比賽。但他們仍堅持到底,可惜在賽事81分鐘,蒙迪以自由球破門,為阿根廷領先1:0。賽事的爭議點是裁判阿爾梅達·瑞戈(AlmeidaRêgo)在法國前鋒馬塞爾·蘭基拿(MarcelLangiller)進球前的一刻,突然鳴笛完場,但當時離完場還剩下六分鐘。在法國球員抗議後,賽事才恢復進行。法國終以一球落敗。此外,法國隊在48小時內踢完兩場比賽,智利隊才正式亮相,在以逸待勞下,智利以3:0輕取墨西哥。
阿根廷的第二場賽事對墨西哥,獲得世界盃史上首個點球,玻利維亞主裁判尤內塞斯·沙烏塞多(UlisesSaucedo)在本場賽事共吹罰五個點球,當中三個具爭議性。古拿莫·斯塔比爾(GuillermoStábile)在其國際賽處子戰中大演帽子戲法,儘管隊長曼紐·費雷羅(ManuelFerreira)須回布宜諾斯艾利斯應考法律試,阿根廷仍以6:3大勝對手。小組的尾場決定晉級資格誰屬,賽事雙方阿根廷和智利同樣擊敗法國和墨西哥。在蒙迪侵犯阿托羅·托雷斯(ArturoTorres)後,賽事充滿火藥味。阿根廷以3:1勝出這場賽事並晉級四強。
第二組
第二組由巴西、玻利維亞和南斯拉夫角逐。種子球隊巴西本來一直被外界看好,但在小組首戰卻意外地以1:2不敵南斯拉夫。在本屆賽事舉行前,玻利維亞隊從未在國際賽中取勝。在他們的首戰,首發球員透過穿著印上單字的球衣,合組成VivaUruguay(意思為烏拉圭萬歲),表示對主辦國的敬意。玻利維亞的兩場賽事的過程相似:都是有不錯的開局,但最終同樣大敗。對南斯拉夫時,他們保持一小時不失球,但在最後三十分鐘內連失四球。可惜的是,玻利維亞在賽事中多個進球被判無效。在對巴西一戰,由於晉級資格已由南斯拉夫奪得,這場賽事變成例行公事,半場巴西以1:0領先。巴西在下半場再取得3個進球,其中兩球由“全能”運動員佩雷瓜伊諾(Preguinho)射入南斯拉夫晉級半決賽。
第三組
主辦國烏拉圭在小組賽遇上秘魯和羅馬尼亞。小組首場賽事出現世界盃史上首張紅牌,秘魯球員普拉西多·加林多(PlácidoGalindo)在對羅馬尼亞時被逐離場。羅馬尼亞球員憑藉人數上的優勢,在完場前連入兩球,以3:1擊敗對手。這場賽事亦是世界盃史上入場人數最少的一場賽事,官方入場人數為2,459人,但事實上只得約300名觀眾入場觀戰。
由於世紀球場未能如期竣工,烏拉圭的首場賽事推遲至第5個賽日才進行。世紀球場首場賽事展開之前,球場舉行盛大的典禮以慶祝烏拉圭獨立一百周年。烏拉圭隊在賽前進行了為期四星期的集訓,球員須接受嚴格的紀律訓練。門將安德雷斯·馬札內(AndrésMazali)由於在宵禁期間違規和妻子約會而被逐出大隊。這場比賽同時是烏拉圭首章憲法制定一百年紀念日,而烏拉圭隊在力戰下以1:0小勝秘魯。烏拉圭傳媒普遍不滿意球隊的表現,反而對秘魯的表現表示讚賞。烏拉圭在次役憑著上半場攻入4球,以4:0輕鬆擊敗羅馬尼亞,晉級半決賽。
第四組
由多名國際賽新丁為骨幹的美國隊主導了第四組。該隊被一些法國代表團成員起了“進球機器”的綽號。他們首戰意外地以3:0輕取比利時,烏拉圭報章Imparcial以“美國隊的大勝震驚球壇”為標題。比利時傳媒對戰果和裁判的判決感到失望,並指出美國隊第二個進球越位在先。該組的第二場賽事雖然颳起大風,但仍無阻美國射手畢·巴特納烏德(BertPatenaude)面對巴拉圭時,完成世界盃史上首次帽子戲法。在2006年11月10日之前,國際足聯一直紀錄首次帽子戲法是由阿根廷的古拿莫·斯塔比爾(GuillermoStábile)做出。但在2006年,國際足聯宣布將美國隊球員湯姆·佛羅雷(TomFlorie)在對巴拉圭的進球改為巴特納烏德取得,而這場賽事比阿根廷的賽事早兩天舉行,意味著巴特納烏德成為首位在世界盃決賽圈上演帽子戲法的球員。由於美國已取得半決賽資格,最後一場賽事的勝負已變得無關痛癢,結果巴拉圭以1:0小勝比利時。

淘汰賽

半決賽
四支小組首名球隊阿根廷、南斯拉夫、烏拉圭和美國皆晉身半決賽。兩場四強賽事形勢都很一面倒。在首場半決賽,阿根廷憑著蒙迪的進球,在上半場以1:0領先美國。在下半場,美國完全不能抵擋阿根廷的猛烈進攻,阿根廷終以6:1大勝。
第二場半決賽猶如1924年奧運足球賽的翻版,賽事雙方為南斯拉夫和烏拉圭。南斯拉夫雖然由班尼斯拉夫·塞庫里奇(BranislavSekulić)先開紀錄,被烏拉圭連追三球反超前後,南斯拉夫曾在完半場前取得進球,但卻被判越位在先,這球助理裁判的判決充滿爭議性。在下半場烏拉圭乘勝追擊取入3球,最終以6:1大勝,佩德羅·西亞(PedroCea)更完成帽子戲法。
三四名決賽
由於FIFA在1934年世界盃才首次引入三、四名決賽,因此1930年世界盃是唯一沒有三、四名決賽的一屆賽事。但在1984年FIFA的一則公告卻誤述本屆賽事存在三、四名決賽,由南斯拉夫以3:1勝出。該公告所述和原先的賽程出現分歧。根據一本由海德·耶瓦德(HyderJawad)於2009年出版的書籍所載,南斯拉夫由於對半決賽大敗予烏拉圭一戰的判決感到不公,因此拒絕出戰三、四名決賽。
於賽事完結後,美國隊及南斯拉夫隊之隊長均獲發銅牌,但FIFA技術委員會在1986年世界盃發表的報告記載在歷屆世界盃決賽圈每支球隊在賽事的排名,報告將美國評為季軍,而南斯拉夫只得第四名,此排名自此為FIFA所沿用。在2010年,南斯拉夫在1930年世界盃代表團團長科斯塔·赫德茲(KostaHadži)的兒子和當時南斯拉夫足協的副主席,指出南斯拉夫隊在頒獎時確實獲得一面銅牌,而該面銅牌由赫德茲和他的家族收藏了80年。根據資料,南斯拉夫是位而第三名,原因是他們在半決賽不敵最終冠軍烏拉圭。而該面獎牌的來源及可信性則仍未獲官方證明。

決賽

經過半決賽兩場“大屠殺”後,烏拉圭和阿根廷昂然闖進決賽,成為1928年奧運足球決賽的翻板,那場決賽烏拉圭在重賽後以2:1勝出。
決賽於7月30日在世紀球場舉行。拉普拉塔盆地籠罩著高漲的情緒,公眾不再對賽事的吸引力有所懷疑。阿根廷方面安排了十艘船,但它們不能將所有球迷從布宜諾斯艾利斯接載到蒙特維多,阿根廷球迷亦駛了多條船隻嘗試過河。估計有1至1.5萬阿根廷球迷起程,但蒙特維多的港口由於空間所限,使大批球迷未能在決賽開賽前到達球場,不少更未著陸。在球場內,球迷不斷尋找武器。大門在早上八時(即開賽前六小時)開啟,在中午已坐滿人,官方入場數字為93,000人。由於雙方就比賽用球一直爭持不下,FIFA被逼介入及決定在上半場使用由阿根廷隊帶來的球,而下半場則用烏拉圭的。烏拉圭的陣容有一個位置改變,由卡斯楚代替抱恙缺席的安西爾莫。蒙迪在賽前一天接過死亡恐嚇後仍堅持比賽。裁判為比利時人約翰·蘭堅奴斯(JohnLangenus),他在賽前數小時才答應任命,併購買了人壽保險。此外,他亦要求大會在賽後一小時內在港口安排一艘船,讓他可以隨時逃走。
主隊球員巴勃羅·多拉多(PabloDorado)為主辦國攻入第一球,從右路施射地波破網。阿根廷隊展示他們出色的傳球能力,在八分鐘後便扳平:卡路士·佩烏薩勒接應費拉拿的美妙傳送,突破防守成功破網追成1:1。上半場完前幾分鐘,在賽事射手榜領先的斯塔比爾再為客隊進球,以2:1反超前。烏拉圭隊長拿沙斯向裁判投訴斯塔比爾越位在先,但無功而回。下半場烏拉圭隊的表現有明顯改善,在蒙迪錯過為阿根廷擴大比分後不久,烏拉圭發動一輪攻勢,由佩德羅·西亞(PedroCea)追成平手。十分鐘後,山度士·伊雷亞特(SantosIriarte)為主隊取得進球,烏拉圭再次領先,而臨完場前,卡斯楚為烏拉圭錦上添花,鎖定4:2勝局。蘭堅奴斯在一分鐘後嗚起完場笛,烏拉圭繼奪得奧運足球冠軍後,再捧走首屆世界盃的冠軍獎盃。祖利斯·雷米特向烏拉圭隊頒發世界盃獎盃,這杯後來被烏拉圭足協主席魯爾·祖迪(RaúlJude)命名為雷米特杯。烏拉圭政府宣布翌日為全國法定假期,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大批民眾向烏拉圭領事館拋石頭泄憤。直至2010年,阿根廷前鋒弗朗西斯科·瓦拉洛(FranciscoVarallo)是唯一在生而有份參加決賽的球員。

比賽場館

承辦城市 球場名稱 觀眾人數 備註
蒙得維的亞 世紀球場 90,000 1929年動工,1930年完工
中央公園球場 20,000 烏拉圭民族隊主場,1900年完工
普塞托斯球場 1,000 佩納羅爾隊主場,1921年完工
(註:球場容量可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比賽進程

小組賽

第1組
第一組是本屆賽事唯一由四支球隊角逐的組別,參賽球隊包括阿根廷、智利、法國和墨西哥。法國擊敗墨西哥後兩天,便面對小組最強球隊阿根廷。法國隊陣營受到傷患困擾:門將阿歷斯·特爾朴(AlexThépot)在賽事20分鐘因傷退下火線、在被路易斯·蒙迪(LuisMonti)粗野攔截後,羅倫亦不能繼續比賽。但他們仍堅持到底,可惜在賽事81分鐘,蒙迪以自由球破門,為阿根廷領先1:0。賽事的爭議點是裁判阿爾梅達·瑞戈(AlmeidaRêgo)在法國前鋒馬塞爾·蘭基拿(MarcelLangiller)進球前的一刻,突然鳴笛完場,但當時離完場還剩下六分鐘。在法國球員抗議後,賽事才恢復進行。法國終以一球落敗。此外,法國隊在48小時內踢完兩場比賽,智利隊才正式亮相,在以逸待勞下,智利以3:0輕取墨西哥。
阿根廷的第二場賽事對墨西哥,獲得世界盃史上首個點球,玻利維亞主裁判尤內塞斯·沙烏塞多(UlisesSaucedo)在本場賽事共吹罰五個點球,當中三個具爭議性。古拿莫·斯塔比爾(GuillermoStábile)在其國際賽處子戰中大演帽子戲法[4],儘管隊長曼紐·費雷羅(ManuelFerreira)須回布宜諾斯艾利斯應考法律試,阿根廷仍以6:3大勝對手。小組的尾場決定晉級資格誰屬,賽事雙方阿根廷和智利同樣擊敗法國和墨西哥。在蒙迪侵犯阿托羅·托雷斯(ArturoTorres)後,賽事充滿火藥味。阿根廷以3:1勝出這場賽事並晉級四強。
第1組比賽
場次 開球時間 比賽結果 比賽地點
第1場 1930年7月14日02:00 法國 4:1 墨西哥 普塞托斯球場,蒙得維的亞
第5場 1930年7月16日03:00 阿根廷 1:0 法國 格蘭帕爾克中央球場,蒙得維的亞
第6場 1930年7月17日01:45 智利 3:0 墨西哥 格蘭帕爾克中央球場,蒙得維的亞
第10場 1930年7月19日23:50 智利 1:0 法國 世紀球場,蒙得維的亞
第11場 1930年7月20日02:00 阿根廷 6:3 墨西哥 世紀球場,蒙得維的亞
第15場 1930年7月23日01:45 阿根廷 3:1 智利 世紀球場,蒙得維的亞
第1組積分榜
名次 球隊 比賽場數 勝場數 平場數 負場數 進球 失球 淨勝球 積分
1 阿根廷 3 3 0 0 10 4 +6 6
2 智利 3 2 0 1 5 3 +2 4
3 法國 3 1 0 2 4 3 +1 2
4 墨西哥 3 0 0 3 4 13 -9 0
第2組
第二組由巴西、玻利維亞和南斯拉夫角逐。種子球隊巴西本來一直被外界看好,但在小組首戰卻意外地以1:2不敵南斯拉夫。在本屆賽事舉行前,玻利維亞隊從未在國際賽中取勝。在他們的首戰,首發球員透過穿著印上單字的球衣,合組成VivaUruguay(意思為烏拉圭萬歲),表示對主辦國的敬意。玻利維亞的兩場賽事的過程相似:都是有不錯的開局,但最終同樣大敗。對南斯拉夫時,他們保持一小時不失球,但在最後三十分鐘內連失四球。可惜的是,玻利維亞在賽事中多個進球被判無效。在對巴西一戰,由於晉級資格已由南斯拉夫奪得,這場賽事變成例行公事,半場巴西以1:0領先。巴西在下半場再取得3個進球,其中兩球由"全能"運動員佩雷瓜伊諾(Preguinho)射入南斯拉夫晉級半決賽。
第2組比賽
場次 開球時間 比賽結果 比賽地點
第3場 1930年7月14日23:45 南斯拉夫 2:1 巴西 格蘭帕爾克中央球場,蒙得維的亞
第7場 1930年7月17日23:45 南斯拉夫 4:0 玻利維亞 格蘭帕爾克中央球場,蒙得維的亞
第12場 1930年7月21日00:00 巴西 4:0 玻利維亞 格蘭帕爾克中央球場,蒙得維的亞
第2組積分榜
名次 球隊 比賽場數 勝場數 平場數 負場數 進球 失球 淨勝球 積分
1 南斯拉夫 2 2 0 0 6 1 +5 4
2 巴西 2 1 0 1 5 2 +3 2
3 玻利維亞 2 0 0 2 0 8 -8 0
第3組
主辦國烏拉圭在小組賽遇上秘魯和羅馬尼亞。小組首場賽事出現世界盃史上首張紅牌,秘魯球員普拉西多·加林多(PlácidoGalindo)在對羅馬尼亞時被逐離場。羅馬尼亞球員憑藉人數上的優勢,在完場前連入兩球,以3:1擊敗對手。這場賽事亦是世界盃史上入場人數最少的一場賽事,官方入場人數為2,459人,但事實上只得約300名觀眾入場觀戰。
由於世紀球場未能如期竣工,烏拉圭的首場賽事推遲至第5個賽日才進行。世紀球場首場賽事展開之前,球場舉行盛大的典禮以慶祝烏拉圭獨立一百周年。烏拉圭隊在賽前進行了為期四星期的集訓,球員須接受嚴格的紀律訓練。門將安德雷斯·馬札內(AndrésMazali)由於在宵禁期間違規和妻子約會而被逐出大隊。這場比賽同時是烏拉圭首章憲法制定一百年紀念日,而烏拉圭隊在力戰下以1:0小勝秘魯。烏拉圭傳媒普遍不滿意球隊的表現,反而對秘魯的表現表示讚賞。烏拉圭在次役憑著上半場攻入4球,以4:0輕鬆擊敗羅馬尼亞,晉級半決賽。
第3組比賽
場次 開球時間 比賽結果 比賽地點
第4場 1930年7月15日01:50 羅馬尼亞 3:1 秘魯 普塞托斯球場,蒙得維的亞
第9場 1930年7月19日01:30 烏拉圭 1:0 秘魯 世紀球場,蒙得維的亞
第14場 1930年7月22日01:50 烏拉圭 4:0 羅馬尼亞 世紀球場,蒙得維的亞
第3組積分榜
名次 球隊 比賽場數 勝場數 平場數 負場數 進球 失球 淨勝球 積分
1 烏拉圭 2 2 0 0 5 0 +5 4
2 羅馬尼亞 2 1 0 1 3 5 -2 2
3 秘魯 2 0 0 2 1 4 -3 0
第4組
由多名國際賽新丁為骨幹的美國隊主導了第四組。該隊被一些法國代表團成員起了"進球機器"的綽號。他們首戰意外地以3:0輕取比利時,烏拉圭報章Imparcial以"美國隊的大勝震驚球壇"為標題。比利時傳媒對戰果和裁判的判決感到失望,並指出美國隊第二個進球越位在先。該組的第二場賽事雖然颳起大風,但仍無阻美國射手畢·巴特納烏德(BertPatenaude)面對巴拉圭時,完成世界盃史上首次帽子戲法。在2006年11月10日之前,國際足聯一直紀錄首次帽子戲法是由阿根廷的古拿莫·斯塔比爾(GuillermoStábile)做出。但在2006年,國際足聯宣布將美國隊球員湯姆·佛羅雷(TomFlorie)在對巴拉圭的進球改為巴特納烏德取得,而這場賽事比阿根廷的賽事早兩天舉行,意味著巴特納烏德成為首位在世界盃決賽圈上演帽子戲法的球員。由於美國已取得半決賽資格,最後一場賽事的勝負已變得無關痛癢,結果巴拉圭以1:0小勝比利時。
第4組比賽
場次 開球時間 比賽結果 比賽地點
第2場 1930年7月14日02:00 美國 3:0 比利時 格蘭帕爾克中央球場,蒙得維的亞
第8場 1930年7月18日01:45 美國 3:0 巴拉圭 格蘭帕爾克中央球場,蒙得維的亞
第13場 1930年7月21日02:00 巴拉圭 1:0 比利時 世紀球場,蒙得維的亞
第4組積分榜
名次 球隊 比賽場數 勝場數 平場數 負場數 進球 失球 淨勝球 積分
1 美國 2 2 0 0 6 0 +6 4
2 巴拉圭 2 1 0 1 1 3 -2 2
3 比利時 2 0 0 2 0 4 -4 0

半決賽

四支小組首名球隊阿根廷、南斯拉夫、烏拉圭和美國皆晉身半決賽。兩場四強賽事形勢都很一面倒。在首場半決賽,阿根廷憑著蒙迪的進球,在上半場以1:0領先美國。在下半場,美國完全不能抵擋阿根廷的猛烈進攻,阿根廷終以6:1大勝。
第二場半決賽猶如1924年奧運足球賽的翻版,賽事雙方為南斯拉夫和烏拉圭。南斯拉夫雖然由班尼斯拉夫·塞庫里奇(BranislavSekulić)先開紀錄,被烏拉圭連追三球反超前後,南斯拉夫曾在完半場前取得進球,但卻被判越位在先,這球助理裁判的判決充滿爭議性。在下半場烏拉圭乘勝追擊取入3球,最終以6:1大勝,佩德羅·西亞(PedroCea)更完成帽子戲法。
半決賽
場次 開球時間 比賽結果 比賽地點
第16場 1930年7月27日01:45 阿根廷
6:1 美國 世紀球場,蒙得維的亞
第17場 1930年7月28日01:45 烏拉圭 6:1 南斯拉夫 世紀球場,蒙得維的亞

季殿之爭

由於FIFA在1934年世界盃才首次引入三、四名決賽,因此1930年世界盃是唯一沒有三、四名決賽的一屆賽事。但在1984年FIFA的一則公告卻誤述本屆賽事存在三、四名決賽,由南斯拉夫以3:1勝出。該公告所述和原先的賽程出現分歧。根據一本由海德·耶瓦德(HyderJawad)於2009年出版的書籍所載,南斯拉夫由於對半決賽大敗予烏拉圭一戰的判決感到不公,因此拒絕出戰三、四名決賽。
於賽事完結後,美國隊及南斯拉夫隊之隊長均獲發銅牌,但FIFA技術委員會在1986年世界盃發表的報告記載在歷屆世界盃決賽圈每支球隊在賽事的排名,報告將美國評為季軍,而南斯拉夫只得第四名,此排名自此為FIFA所沿用。在2010年,南斯拉夫在1930年世界盃代表團團長科斯塔·赫德茲(KostaHadži)的兒子和當時南斯拉夫足協的副主席,指出南斯拉夫隊在頒獎時確實獲得一面銅牌,而該面銅牌由赫德茲和他的家族收藏了80年。根據資料,南斯拉夫是位而第三名,原因是他們在半決賽不敵最終冠軍烏拉圭。而該面獎牌的來源及可信性則仍未獲官方證明。

決賽
經過半決賽兩場"大屠殺"後,烏拉圭和阿根廷昂然闖進決賽,成為1928年奧運足球決賽的翻板,那場決賽烏拉圭在重賽後以2:1勝出。
決賽於7月30日在世紀球場舉行。拉普拉塔盆地籠罩著高漲的情緒,公眾不再對賽事的吸引力有所懷疑。阿根廷方面安排了十艘船,但它們不能將所有球迷從布宜諾斯艾利斯接載到蒙特維多,阿根廷球迷亦駛了多條船隻嘗試過河。估計有1至1.5萬阿根廷球迷起程,但蒙特維多的港口由於空間所限,使大批球迷未能在決賽開賽前到達球場,不少更未著陸。在球場內,球迷不斷尋找武器。大門在早上八時(即開賽前六小時)開啟,在中午已坐滿人,官方入場數字為93,000人。由於雙方就比賽用球一直爭持不下,FIFA被逼介入及決定在上半場使用由阿根廷隊帶來的球,而下半場則用烏拉圭的。烏拉圭的陣容有一個位置改變,由卡斯楚代替抱恙缺席的安西爾莫。蒙迪在賽前一天接過死亡恐嚇後仍堅持比賽。裁判為比利時人約翰·蘭堅奴斯(JohnLangenus),他在賽前數小時才答應任命,併購買了人壽保險。此外,他亦要求大會在賽後一小時內在港口安排一艘船,讓他可以隨時逃走。
主隊球員巴勃羅·多拉多(PabloDorado)為主辦國攻入第一球,從右路施射地波破網。阿根廷隊展示他們出色的傳球能力,在八分鐘後便扳平:卡路士·佩烏薩勒接應費拉拿的美妙傳送,突破防守成功破網追成1:1。上半場完前幾分鐘,在賽事射手榜領先的斯塔比爾再為客隊進球,以2:1反超前。烏拉圭隊長拿沙斯向裁判投訴斯塔比爾越位在先,但無功而回。下半場烏拉圭隊的表現有明顯改善,在蒙迪錯過為阿根廷擴大比分後不久,烏拉圭發動一輪攻勢,由佩德羅·西亞(PedroCea)追成平手。十分鐘後,山度士·伊雷亞特(SantosIriarte)為主隊取得進球,烏拉圭再次領先,而臨完場前,卡斯楚為烏拉圭錦上添花,鎖定4:2勝局。蘭堅奴斯在一分鐘後嗚起完場笛,烏拉圭繼奪得奧運足球冠軍後,再捧走首屆世界盃的冠軍獎盃。祖利斯·雷米特向烏拉圭隊頒發世界盃獎盃,這杯後來被烏拉圭足協主席魯爾·祖迪(RaúlJude)命名為雷米特杯。烏拉圭政府宣布翌日為全國法定假期,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大批民眾向烏拉圭領事館拋石頭泄憤。直至2010年,阿根廷前鋒弗朗西斯科·瓦拉洛(FranciscoVarallo)是唯一在生而有份參加決賽的球員。
在賽後,法國隊、南斯拉夫隊和美國隊同在南美洲進行友誼賽。巴西隊先在8月1日迎戰法國隊,再在8月10日對南斯拉夫隊,最後於8月17日戰美國隊,而阿根廷隊則在8月3日和南斯拉夫隊對賽。

場次 開球時間 比賽結果 比賽地點
第18場 1930年7月31日02:30 烏拉圭 4:2 阿根廷 世紀球場,蒙得維的亞

經典之戰

法國4-1墨西哥

比賽時間:1930年7月13日
進球者:法國(勞倫特19',朗吉勒40',馬奇諾42'、86');墨西哥(卡雷諾68')
7月13日是個下雪的天氣,在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的第二大體育場,法國與墨西哥打響了世界盃的揭幕戰。
當比賽進行到19分鐘時,法國隊門將戴保大腳把球開過中場,中衛比內爾迅速將球傳給23歲的左前鋒勞倫特,勞倫特及時把球傳給左翼鋒將朗吉勒,朗吉勒帶球晃過一名墨西哥防守隊員,直插禁區,隨後又回敲給跟進的勞倫特。勞倫特毫不遲疑地帶球前進,左右一晃,並迅疾地從對方兩名防守隊員的空隙中穿過。在離球門10多米處,他果斷起腳勁射,球如流星,從大門左上角飛入網窩,頓時全場歡聲雷動,熱烈祝賀勞倫特踢進世界盃的第一個進球。法國隊首破對方大門,群情激奮,結果以4-1結束了世界盃的開場戲。
這場比賽作為世界盃歷史上第一場正式比賽,帶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摺疊烏拉圭4-2阿根廷
比賽時間:1930年7月30日
進球者:烏拉圭:多拉多12',西阿57',伊利亞特68',卡斯楚89';阿根廷:佩烏塞勒24',斯塔比勒37'。
在比賽當天,大批阿根廷球迷高唱著"不戰勝則死亡"橫渡巴拉那河湧入蒙德維地亞,烏拉圭軍隊包圍了體育場。為避免混亂,將看台觀眾人數限定為81000人。
賽前,比利時主裁朗格魯斯還未開哨就傷透了腦筋,因為兩隊都堅持要使用自己準備的比賽用球。朗格魯斯不得不提出一個方案,上半場和下半場分別使用一方所提供的球。拋硬幣後猜中的阿根廷隊獲得了在上半場使用本國足球的權利,而烏拉圭隊正好相反。最終在朗格魯斯的注視下,從1923年開始就成為烏拉圭隊長的納薩西,在決賽開始前同阿根廷的隊長費雷拉握手。
比賽開始12分鐘後,烏拉圭隊首先打破了僵局。右邊鋒多拉多的遠射將球攻入對方網窩左角,先拔頭籌。按理說,烏拉圭隊應該拿到了主導權,但是,它那號稱"銅牆鐵壁"的後防線卻出人意料地露出了破綻。
12分鐘之後阿根廷就依靠佩烏塞勒的進球將比分扳平,然後本屆世界盃的最佳射手斯塔比勒在第37分鐘,幫助阿根廷將比分反超,上半時結束時,東道主烏拉圭1-2落後。
然而,高潮在下半時出現了,烏拉圭隊控制了場上節奏,第57分鐘西阿帶球突破,將比分扳平2-2。當左邊鋒伊利亞特攻入反超球之後,"獨臂將軍"卡斯楚在第89分鐘的進球,徹底葬送了阿根廷隊的冠軍夢。
最終烏拉圭4比2擊敗阿根廷成為世界盃歷史上首個冠軍。

賽況記錄

射手榜

排名 球員 球隊 進球
1 奎勒莫·斯塔比爾 阿根廷 8
2 柏德羅·西亞 烏拉圭
5
3 古拿莫·索貝亞布雷 智利 4
3 貝特·巴特納烏德 美國 4
5 卡洛斯·佩烏薩勒 阿根廷 3
5 佩雷瓜伊諾 巴西 3
5 佩雷瓜伊諾·安西爾莫 烏拉圭 3
5 伊萬·貝克 南斯拉夫 3
9 路易斯·蒙迪 阿根廷 2
9 阿多爾福·朱梅爾朱 阿根廷 2
9 莫德爾勒托·魏塞特因納爾 巴西 2
9 安德雷·馬斯奇諾特 法國 2
9 曼紐·洛薩斯 墨西哥 2
9 赫托爾·卡斯楚 烏拉圭 2
9 巴勃羅·多拉多 烏拉圭 2
9 山度士·伊雷亞特 烏拉圭 2
9 巴特·麥基 美國 2

裁判名單

姓名 國籍
多梅戈·洛姆巴爾德 烏拉圭
阿爾梅達·瑞戈 巴西
亨利·克里斯托普赫 比利時
安尼巴爾·特耶達 烏拉圭
尤內塞斯·沙烏塞多 玻利維亞
約翰·蘭堅奴斯 比利時
弗朗西斯科·馬蒂烏塞 烏拉圭
托馬斯·巴爾威 法國
阿爾伯托·瓦爾開 智利
荷塞·馬西亞斯 阿根廷
里卡多·瓦拉里諾 烏拉圭

最終排名

名次 隊伍
冠軍

烏拉圭

主教練:阿爾貝托·蘇皮西(烏拉圭)

亞軍

阿根廷

主教練:胡安·特拉穆托拉、弗朗西斯科·奧拉扎爾(阿根廷)

季軍

美國

主教練:鮑勃·米勒(美國)

第四名

南斯拉夫

主教練:博斯科·西蒙諾維奇(南斯拉夫)

第五名

智利

主教練:吉奧利·奧爾斯(匈牙利)

第六名

巴西

主教練:德卡瓦略(巴西)

第七名

羅馬尼亞

主教練:康斯坦丁·拉杜萊斯庫(羅馬尼亞)

第八名

巴拉圭

主教練:何塞·杜郎德·拉古納(阿根廷)

第九名

法國

主教練:拉烏爾·科德隆(法國)

第十名

秘魯

主教練:弗朗西斯科·布魯(西班牙)

第十一名

比利時

主教練:埃克托·高丁克(比利時)

第十二名

玻利維亞

主教練:烏利塞斯·薩烏塞多(玻利維亞)

第十三名

墨西哥

主教練:胡安·盧克(墨西哥)

賽事文化

海報海報
第一屆世界盃的海報有一個藝術抽象的感覺卻很容易理解--它是一個守門員,穿著烏拉圭國旗,代表本屆世界盃主辦國為烏拉圭。

歷屆世界盃賽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