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6年

1366年

1366年,丙午,至正二十六年。正月,張士誠部水軍攻吳江陰,大敗。二月,擴廓帖木兒到河南,調關中李思齊、張良弼等軍出關,李、張等不聽調。夏主明玉珍死(1331—1366)。子昇繼位,次年改元開熙。三月,擴廓派兵入陝,攻李思齊、張良弼。四月,朱元璋軍完全攻克徐州以南張氏轄境,北接擴廓勢力範圍。五月,朱元璋傳檄攻張士誠,稱白蓮教為妖言。八月,徐達、常遇春等攻湖州、杭州等地。元以陳友定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十一月,湖、杭張氏守軍投降,徐達等圍蘇州。十二月,朱元璋命廖永忠等到滁州迎小明王韓林兒,至瓜步覆舟,林兒溺死江中,龍鳳政權結束。

文化紀事

(圖)張士誠張士誠

《南村輟耕錄》刊行

順帝至正二十六年 (1366),陶宗儀所著《南村輟耕錄》三十卷付梓刊行。陶宗儀字九成,號南村,黃岩(今浙江黃岩)人。自幼苦讀,博極群書,工詩文,善書畫,尤諳熟元朝典故。元末,張士誠據吳,遂隱居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專心著書。常於耕作之餘,采前人筆記所載,錄親身所見所聞。隨手札記,積以成帙。其弟子匯集整理,得精萃之作五百八十餘條,因刻以流傳。書中所記元末農民戰爭情形,以及歷朝掌故、典制,是後代研究元代歷史的重要資料。陶宗儀一生著述頗豐,除《南村輟耕錄》外,尚有《說郛》、《書史會要》、《滄浪擢歌》、《草莽私乘》、《四書備遺》等多種。

雜譚逸事

朱元璋沉舟溺死小明王

(圖)朱元璋朱元璋

龍鳳九年(1363)二月,投降元朝的張士誠遣其將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率領紅巾軍進行了頑強抵抗。當時安豐兵少糧絕,韓林兒只得向朱元璋求救。呂珍破安豐,劉福通力戰犧牲。朱元璋親率大軍趕到,大敗呂珍及前來增援呂珍的廬州左君弼,救出小明王韓林兒,擁至滁州(今安徽滁縣)安置。小明王以宋帝名義,加封朱元璋為大宋中書右丞相。朱元璋原名重八,又名興宗,潦州(今安徽鳳陽)鍾離太平鄉孤莊村人。家境貧寒,十七歲入皇覺寺為僧。至正十二年(1352),郭子興、孫德崖在濠州起義,朱元璋不久就加入了這支紅巾軍。在其後的幾年裡,朱元璋東征西討,屢立戰功,職務由鎮撫升到總管,成為郭子興手下的實權人物。龍鳳元年(1355)三月,郭子興病死。四月,宋政權任命郭子興之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實際領導人是朱元璋。從這時起,朱元璋正式歸轄宋政權。安豐救出小明王后,朱元璋考慮,一方面自己羽翼未豐,另一方面小明王還可以起到挾天子以命諸侯的作用。因此仍在形式上尊奉韓宋。龍鳳十年 (1364),朱元璋打敗陳友諒,稱吳王,仍用龍鳳紀年,發布命令稱“皇帝聖旨,吳王令旨”。但也就是從這時起,朱元璋認為自己已經勝券在握,只要消滅張士誠,就可以取代元朝稱皇帝了,小明王已經沒有多大利用價值。龍鳳十二年五月,張士誠滅亡在即,朱元璋發表《平周檄》,雖然仍用“皇帝聖旨”和龍鳳年號,但公開宣布了對白蓮教紅巾軍的背叛。於是,小明王韓林兒的存在不僅於他無助,而且成為他建國稱帝的嚴重障礙。十二月,在徐達、常遇春包圍平江(今江蘇蘇州),東吳滅在旦夕的時期,朱元璋遣大將廖永忠迎接小明王自滁州來應無(今江蘇南京),在瓜洲渡江時,暗中將船鑿穿,韓林兒沉江溺死。從此,朱元璋不再用龍鳳年號,宋政權也最終結束。

朱元璋頒《平周檄》

在占領張士誠在蘇北和淮水地區的地盤後,朱元璋決定渡江南下,徹底消滅張士誠的勢力。渡江之前,至正二十六年(1366)五月,他頒發了著名的《平周檄》。《平周檄》歷敘朱元璋的起兵經過和政治主張,雖然仍然沿用“皇帝聖旨,吳王令旨”,即繼續遵用大宋龍鳳紀年,但立場卻發生了根本變化。他罵紅巾軍起義是“愚民誤中妖術,不解偈言之妄誕,酷信彌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蘇其若,聚為燒香之黨,根據汝、潁,蔓延河洛”,指責紅巾軍“妖言既行,凶謀遂逞,焚盪城郭,殺戮士夫。荼毒生靈,無端萬狀”。檄文列舉了張士誠的八條罪狀,其中有七條是說張士誠不該造反,更不該降元後又對元朝不忠。檄文明白宣告要重建封建統治秩序,維護地主階級利益。《乎周檄》系統地闡述了朱元璋的政治觀念和階級立場,公開地宣布了朱元璋對白蓮教紅巾軍的背叛,表明他已不再是紅巾軍的將領。從這時起,大宋政權和小明王已不再是朱元璋手中有用的旗幟,而成為他建國稱帝的絆腳石。《平周檄》的發表,表明朱元璋對張士誠的戰爭已經演變成封建的統一戰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