旻姓

旻姓

旻讀音作mín(ㄇㄧㄣˊ)。歷代秋官的後裔子孫中,均有以先祖官職雅稱為姓氏者,稱旻氏,亦有直稱秋氏者。旻氏一族中,有著名的元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旻玉珍(公元1329~1366年),湖廣行省隨州人(今湖北隨州),後因為信奉明教而改姓名為明玉珍,他與明太祖朱元璋是結拜兄弟,曾在巴蜀地區建立過大夏政權,後歸附大明王朝,他的子孫後代於是也改姓為明氏,如今是朝鮮和韓國的著姓之一。

基本介紹

旻[旻、閔,讀音作mín(ㄇㄧㄣˊ)]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天官制之秋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始設六官,史稱六卿,或六正,即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分別另有稱號是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卿中以大司寇為秋官,職掌刑獄,“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國,誥四方”,類似於後世歷朝歷代的刑部尚書,又稱為秋卿,因古代“旻”字指“秋天”,因此秋官的雅稱即為“旻卿”。在典籍《爾雅·釋天》中記載:“秋為旻天。”秋天蕭瑟,其引以為據法判典之官職稱謂,故而斬決犯人皆在秋天,稱“秋決”。周王朝第一位得秋官之職者,就是西周開國功臣之一的已忿生。己忿生,生卒年待考,蘇邑人(今河南焦作博愛蘇家作村)。己忿生是周武王姬發所任命的第一個司寇,封給家鄉十二邑,即古溫國。在隋、唐、宋、元、明、清諸朝中,負責天文曆法的機構中也曾設定過“秋官正”的官職,例如在元朝時期,秋官隸屬於太史局,負責觀掌天象,官秩為正五品。而後來清朝中葉的天平天國中,也曾以秋官為刑部長官。在歷代秋官的後裔子孫中,均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的雅號為姓氏者,稱旻氏,亦有直稱秋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旻氏一族中,有著名的元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旻玉珍(公元1329~1366年),湖廣行省隨州人(今湖北隨州),後因為信奉明教而改姓名為明玉珍。旻玉珍與明太祖朱元璋是結拜兄弟,曾在巴蜀地區建立過大夏政權,旻玉珍病逝後,其後代明升在“結拜義叔”朱元璋大兵壓境之下歸附於大明王朝,他的子孫後代也皆改姓氏為明氏,世代相傳至今,如今是朝鮮和韓國的著姓之一,朝鮮高麗文“분성”,韓國高麗文為“의성”;也是日本大姓之一,日文亦為“旻氏”。旻氏族人大多尊奉蘇忿生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開國君主金太祖完顏旻,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北宋徽宗趙佶政和三年(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天慶三年,公元1113年),完顏·阿骨打接替兄長完顏·烏雅束為都勃烈極(部落聯盟長),開始“力農積穀,練兵牧馬,擴充軍隊,增強女真族的軍事實力。
北宋政和四年(遼天慶四年,公元1114年),完顏·阿骨打被遼國政權授予遼東節度使,開始發動逐步統一鄰近女真、庫莫西、室惟、韃靼、蒙古、突厥等民族各部落的戰爭。在很短的時間內,完顏·阿骨打就統一了五國部等女真各部,創建了“猛安謀克”組織,勢力漸盛。到了農曆9月,完顏·阿骨打率部揭竿而起,拉開了反遼民族戰爭的序幕,並因此得到了中國北方各民族的回響和北宋王朝的支持。在不到一年時間,完顏·阿骨打就占領了遼國在東北地區的許多重要城鎮和據點。
北宋政和五年(遼天慶五年,公元1115年)農曆1月,完顏·阿骨打在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稱帝,是為金太祖,國號“大金”,年號“收國”。完顏·阿骨打稱帝後自起漢名為“旻”,史稱完顏旻。當年的農曆9月,完顏旻率軍攻占了遼國的軍事重鎮黃龍府(渤海國扶餘府,今吉林農安)。農曆12月,完顏旻以區區兩萬騎兵大敗遼國七十萬大軍於護步答岡(今黑龍江五常西部),接著在北宋政和六年(遼天慶六年,金收國二年,公元1116年)攻下了整個遼西地區。
北宋宣和二年(金天輔四年,公元1120年),完顏旻率軍攻陷了遼國的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兩年後的北宋宣和四年(金天輔六年,公元1122年),又奪取了遼國中京(今內蒙古寧城)。年底,攻陷燕京(今北京),徹底摧毀了遼國政權。
北宋宣和五年(金天輔七年,公元1123年)農曆8月,完顏旻在北返金國都城上京(今黑龍江阿城)的途中病逝。完顏旻的一生皆馳騁於疆場,先後完成了統一女真族各部、建立金國政權、擊滅遼國政權三件重大歷史事件,為女真民族的統一與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在完顏旻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漢名為姓氏者,稱旻氏,分別融入女真族(滿族)、蒙古族、錫伯族、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滿族,出自金國開國君主金太祖完顏旻,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滿族完顏氏:源於唐朝末期的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完顏氏在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國後成為金國皇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時期稱其為“王甲部”,皆以部為氏,滿語為Wanggiya Hala,世居完顏(今吉林通化西南部地區)、訥圖(今俄羅斯境內能圖河流域)、喀拉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額(今遼寧清原)、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新京(今遼寧新賓永陵鎮)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此外,在蒙古族、錫伯族中也有完顏氏族人乃金國時期女真族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
明、清時期,滿族、蒙古族、錫伯族完顏氏即已多冠漢姓為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顏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留氏、旻氏、晟氏、亶氏、雍氏、璟氏、珣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已忿生(蘇忿生)、完顏旻(完顏·阿骨打)。

遷徙分布

旻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千六百十四位,多以河南為郡望。
今河南省的洛陽市,湖北省的宜昌市枝江市、隨州市,北京市,台灣省,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북한/朝鮮),大韓民國(남한/韓國),日本國(にほんこく)等地,均有旻氏(明氏)族人分布。
要說明的是:日本旻氏已經分衍為多支,“旻氏”作為根姓氏,皆綴在每一個分支家族族稱的後面,例如に車東旻氏、ホント旻氏、賀旻氏、澄旻氏、嵯峨旻氏、岡田旻氏、村瀬旻氏、鈴木旻氏、迪旻氏、須藤旻氏、深沢義旻氏、森口旻氏、深澤義旻氏、児玉芳旻氏、中込旻氏、林野旻氏、獨澄旻氏、森口旻氏、南風盛成旻氏……等等。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家譜文獻

湖北隨州明氏(明玉珍故族旻氏)宗譜,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明氏(旻氏)大同譜,明朝時期木刻活字印本,南北韓明氏闔族於1986年合譜,鉛印本。現被分別收藏在朝鮮延安郡明氏(旻氏)祀祖道(宗祠)、韓國釜京畿道坡州郡坡平面斗浦里大夏太祖明玉珍皇帝景慕祠、南北韓三八線望祭台、重慶市博物館。

旻姓宗祠通用聯

五言通用聯
玉珍號創見;監正有發明:上聯典指元末南方紅巾軍領袖明玉珍(旻玉珍,公元1331~1366年),隨州人(今湖北隨州)。元至正初年,率鄉兵參加徐壽輝紅巾軍,任元帥。後率部由巫峽西進,占有川蜀之地。陳友諒殺徐壽輝稱帝,明玉珍也自稱隴蜀王,元至正二十二年稱帝,都重慶,國號夏,改元天統,仿周制,設六卿,上奉彌勒。勢力擴展於雲、貴。元天統五年病死。下聯典指清朝時期的將領旻瑞(明瑞),字筠亭,滿洲鑲黃旗人,授將軍為雲貴總督事,謚果烈,著有《北窗吟稿》。

歷史名人

旻 瑞

即明瑞,字筠亭;滿洲鑲黃旗人。著名清朝時期的將領。傳說旻瑞為旻玉珍的後裔,清朝乾隆初年由官學生授二等侍衛。清乾隆年間領兵征壓新疆伊犁及緬甸,皆有功,授將軍,管雲貴總督事。後封一等誠嘉毅勇公。逝世後諡號“果烈”。著有《北窗吟稿》。

旻玉珍

(公元1329~1366年),即明玉珍;湖廣行省隨州人(今湖北隨州)。著名元朝末期大夏國開國皇帝,大夏欽文昭武皇帝,在位時間從公元1362~1368年為期五年,終年三十六歲。旻玉珍的父母皆務農。旻玉珍自小聰明穎慧,機智多謀,長大以後,身材高大,性格剛直,不嗜聲色貨利,善騎射,處事公道果斷,樂於助人,在一方小有名氣,被當地百姓推為屯長。元朝末年,由於朝廷腐敗,民不聊生,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其中規模較大的有白蓮教首領劉福通和徐壽輝領導的紅巾軍。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徐壽輝打到湖北時,聽說旻玉珍有一支隊伍,便將其招至麾下,授予統兵征虜大元帥,正式隸屬於西系紅巾軍。在一次作戰中,旻玉珍被飛矢射中右眼,雖經醫治,但仍失明,人們親切地稱他為“瞎子元帥”。 後來旻玉珍索性將其姓“旻”改為“明”,既有希望能見光明之義,又符合他所崇尚的明教教義——崇拜日月,嚮往光明。
元至正六年(公元1357年),明玉珍奉命西征,首定夔州、萬縣,而後進兵攻克了重慶,徐壽輝拜其隴蜀四川行省參政。時天下大亂,姑蘇張仕、江西陳友亮、陝西徐守輝各立國號,後來陳友諒在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謀殺了徐壽輝,自己亦稱帝。明玉珍也在重慶自稱為隴蜀王。
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明玉珍以元進士劉楨為參謀。擊潰元軍在四川的主力,平定了四川,接著又進一步南征北討,東進西擊,並向漢中進軍。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3年)農曆1月朔日,明玉珍受劉楨等人擁立在重慶稱帝,國號“大夏”,以恢復漢族王朝的統治為號召,紀年天統,都重慶。仿周制,設六卿,以戴壽為冢宰,萬勝為司馬,張文炳為司空,向大亨、莫仁壽為司寇,吳友仁、鄒興為司徒,劉楨為宗伯。置翰林院、國子監。府置刺史,州置太守,縣為令尹。設科舉,策試進士。明玉珍頒歷法為先天曆,去釋、老(佛、道)二教,上奉彌勒為國教,任命百官,開科取士。分四川為八道,下設府、州、縣三級。廢除元朝的一切徭役,重新定立賦稅制度,十一而稅,使人民休養生息,對四川的安定和生產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今重慶城號為“三都之地”,原因之一就是明玉珍曾定都重慶。明玉珍又仿效宋、元兩朝的官制,改六卿為中書省、樞密院,分別管理政務和軍務。與此同時,明玉珍繼續組織南征北戰,北取漢中,南征雲南。當時大夏國的疆域,含今重慶市及四川東部和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貴州北部。明玉珍身高八尺,身形魁梧,勤儉節約,愛好文學。禮賢下士,與明太祖朱元璋關係很不錯,經常有書信往來。
元至正二十三年(大夏天統二年,公元1364年)冬,明玉珍制定的戰略是“北出漢中,東下荊、楚”。隨即派遣手下驍將萬勝等領兵攻雲南,擊敗元朝梁王孛羅帖木兒。不久,梁王聯合雲南大理土官段功反攻,萬勝孤軍無援,退回,遂採取保境自守之策。
元至正二十五年(大夏天統四年,公元1366年)春,明玉珍改六卿為中書省樞密院,以戴壽、萬勝為左、右丞相,向大亨、張文炳為知樞密院事,鄒興、吳友仁等為平章。同年秋,明玉珍遣使與朱元璋通好。十幾年的戎馬生涯,嚴重地損害了明玉珍的健康,特別是建立政權,千頭萬緒的軍政事務都要過問操持,因而積勞成疾。元至正二十六年(大夏天統四年,公元1366年)農曆2月,明玉珍病逝於重慶,終年三十八歲,葬於重慶江北寶蓋山睿陵,廟號“太祖”,諡號“欽文昭武皇帝”,太子明升即位。明玉珍病逝前,遺囑臣下固守川蜀,勿進取中原。明玉珍逝世的大夏國,史料是這樣記載的:明玉珍死後,其唯一的子嗣明升即位,明升年僅十歲,無力控制局面,大夏政權內部爭權奪利,自相殘殺。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大明政權,稱明太祖,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遣使勸明升降附明王朝,明升不從。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遣湯和、廖永忠、傅友德等領兵征蜀,明軍大舉入川。明洪武四年(公元1372年)春季,夏軍敗潰。農曆6月,明軍抵圍重慶,明升無奈出降,大夏政權滅亡。明升被送至南京,朱元璋封其為歸義侯,賜甲第以居東師。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3年),明朝戶部完成在川蜀地區的政務統計,當時四川民戶總共八萬四千餘戶,其中卻二萬三千餘戶被前大夏官員占為莊戶。明太祖聞之一時大怒,遂將明玉珍之子明升以及其母彭皇后等二十七人遣送遼東郡高麗,並宣“禁做官,僅為民”。對於明玉珍和大夏政權,明、清兩朝雖存有官修史書,但文獻記載多有失實。尤其是明玉珍的墓葬,在《明史》中只記載“葬玉珍於江水之北”,至於具體地址和規模均無詳記,這使得大夏後裔難以尋根祭祖。1982年3月底,重慶市在江北上橫街重慶織布廠擴建廠房時,在工地現場發掘了湮沒數百年之久的明玉珍墓。明玉珍墓的簡陋,使後人差點與之失之交臂。打開內棺,人們看到的只有一些絲織袍服、一隻小金杯和兩隻小銀錠,重慶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兩次到現場,都認為只不過是一般的清代墓葬而已,對出土的棺槨、絲織品都未收存。後來,待挖出一塊石碑,完整無缺的碑文,確鑿無疑地證實,這個簡陋的墓葬就是統治四川及其周邊達九年之久的明玉珍的墓葬,這才引起文物工作者的重視。明玉珍墓葬的發現,特別是“玄宮之碑”的出土,澄清了舊籍中一些紛紜的記載。諸如,明玉珍的生年、入葬時間、大夏政權建立的時間和地點,明玉珍在位的準確時間,等等。碑文中所記明玉珍稱王稱帝前歷任官職、大夏政權的官制等彌補了文獻記載的缺漏。墓中出土的絲織品,對探討元朝紡織技術以及大夏服飾對高麗的影響等均有裨益。明玉珍墓的發掘不僅為研究元末農民起義地方史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實物資料,同時也揭開了大夏國之謎,使徙往高麗的在韓“明氏大宗會”尋到了祖根。明玉珍生前崇尚節儉,殮葬品除隨身衣物外,唯一能算作金銀珠寶的只有一隻金杯和兩隻小銀錠,那還是當年進見徐壽輝時,由徐壽輝賞賜的,而明玉珍從未動用過。明朝的著名學者方孝孺在《明氏實錄》中這樣評價明玉珍:“夏主方有意於據蜀,各郡臣民遺青巾之虐,百無一二。夏主幸致躬行儉的,興文教,辟異端,禁侵掠,薄賦斂,一方鹹賴小康焉。惜不能謹之於始。私家倍於公室,倉帑空虛,不能展其疆界。歷年雖不永。民至今感嘆焉,不能文詞問盡其賢也。”明玉珍的大夏國轄地都在中國的西南,他的墓地連重慶本地人都鮮有所知,為何會有遠在中國東北方向的韓國人一次次來祭拜呢?江北區文物管理所所長張明說,明氏後人如今全都在朝、韓兩國,國內反而一支也沒有。明玉珍墓發掘後,重慶市文物部門極為重視,根據墓葬提供的線索,專程派人數次到明玉珍故鄉湖北隨州青山調研,當地已經無一明姓後人。說起明玉珍,有的老人說他去了四川,其子明升後來又到了南京,有的說去了高麗。如今人們對於明氏後裔去蹤的了解,全賴於韓國明氏後人到中國的尋根拜祖。1992年夏,一個年近五十歲叫明在律的韓國釜山人來華尋祖,他所提供的家譜即《西蜀明氏細雲洞一家便覽》中顯示其始祖是“西蜀(今陝西延安)明氏大夏王明玉珍”。明在律生於1943年,自稱是明玉珍的第二十四世子孫。後來據中國的文物工作者考證,其《西蜀明氏細雲洞一家便覽》記錄的與中國的史料吻合。
明玉珍生於公元1329年,至1992年有六百六十二年,傳至二十四世,平均每代二十七年左右,也符合人口發展的規律,加上與史籍《高麗史》的記錄相符,可以確認韓國明氏就是明玉珍的後人。

旻 升

(公元1356~?年待考),即明升;湖北隨州人(今湖北隨州)。大夏國末位皇帝,在位時間從公元1366~1371年為期五年。明升繼位時年方十歲,改元“開熙”。當時大夏朝廷大臣們不和,由其母彭氏垂簾聽政。明朝洪武大帝朱元璋登基後,是一個霸心十足的人,他並不只想擁有一個天完國就夠了,而是有稱霸天下的雄心。於是就向與明玉珍盟誓的大夏國明升小皇帝下手了。起初“奉書”令明升歸降,明升以夏王奉書願意以貢進吳王,卻不想失去夏國。而朱元璋不許,當時洪武帝朱元璋在南京即位,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派欽信國公湯和、付友德入川取大夏,明升奉表降於朱元璋,大夏滅亡,四川歸於明朝統治。在南京,明升和紅巾軍另一起義軍首領陳友諒的兒子陳理經常會面發牢騷。這二人雖都還是十幾歲的孩子,但朱元璋怕他們受人盅惑,日後危及大明政權,就派太監將他們遠遠地送到高麗國安置。據史籍《明史》第一二三卷“明玉珍傳”記載,明升後代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農曆1月,徙往高麗。另據葉子奇在《草目子》一書中的記載:“辛亥七月(公元1371年),台兵攻四川,小升王同其母俱降,其後母召入宮,以海舟送小升王去高麗,飄飄然入于海矣。”這一事實,在我國的史籍《明太祖實錄》和朝鮮的古文獻《高麗史》中均有記載。《高麗史》中還記錄有明太祖朱元璋給高麗國王恭親王的函旨:“將那陳皇帝老少、夏皇帝老少去王京,不做軍,不做民,閒住他自過活。”次年,明升娶高麗總郎尹熙王之女為妻,後育有四子,從此在朝鮮半島代代相傳。如今,韓國“明氏大宗會”副會長明魯升說:在大夏國被滅後的第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就將明玉珍之子明升以及其母彭皇后等二十七人遣送到高麗,並宣“不做官,不做民”。明升家族一行來到高麗後,高麗恭愍王把延安、白川兩縣作為貢物,供奉給明升一家,並將位於松都(今朝鮮開城)北部梨井裡的興國寺提供給他們作為邸宅,配以奴婢。明氏一家在高麗定居後,明升與郡夫人坡平尹氏結婚,生有絲男:大兒子明義,資憲公、資憲大夫;二兒子明見,總郎公、嘉靖大夫;三兒子明俊,副使公、嘉靖大夫;四兒子明信,侍郎公、通訓大夫。
據韓國歷史記載,明升與朝鮮王朝太祖李成桂交情頗深,經常下圍棋。明升之母彭氏在李成桂登基時,獻上了一套自己親手縫製的“龍袍”,使太祖李成桂感泣。另外,當時在中國流行的唐裝和首飾也開始在朝鮮王朝普及。李成桂為表謝意,封明升為“華蜀君”,享受“忠勛世祿”。彭皇后去世後,安葬在朝鮮松都萬壽山的肅陵,並建有祠宇。明升一家在高麗安家繁衍後,四個兒子的後代便分散在朝鮮半島二十四個地區。日寇侵占朝鮮半島時期,首次實施戶籍制度,把明氏家族分成兩大支系:一支係為“西蜀明氏”,另一支係為“延安明氏”。當時的“西蜀明氏”主要指的是本籍在中國四川、當時居住在朝鮮的明氏。“延安明氏”主要指的是,以明氏二世祖明升繁衍生息地延安為籍貫的明氏家族(主要居住在韓國)。
1986年,明氏後裔將兩大支系的家譜合二為一,編輯成一本《明氏大同譜》,並在“明氏大宗會”的統管之下。大夏國主明玉珍後裔在朝鮮半島繁衍生息了六百多年,湧現出許多英雄豪傑和著名人士。例如,近代歷史中的明濟世,是反抗日寇侵略朝鮮半島的英雄。1910年,韓國被日本吞併後,明濟世立即投入光復運動,曾被捕入獄達五年。出獄後,他組織“不變團”繼續進行獨立解放運動,在大韓民國成立時曾擔任審計院長(現監察院長)。明玉珍的第六代孫明克謙,曾任進士。其長子光啟曾任平澤縣監,當日寇入侵時與趙憲率領的義兵團組成抗日隊伍,給予日本侵略者沉重打擊,他在著名的錦山戰役中壯烈犧牲。明天得曾以“通訓大夫”資格擔任“軍資監正”;明自賢在任“承政院左承旨”後,又升為“龍衛副護軍”;著名孝子明右鎮曾任“延安郡守”,因施善政而受好評。當代明氏後裔中,有的擔任政府高級官員,有的成為著名律師、教授、企業家等。可以說,明氏家族人丁興旺,人才輩出,2000年韓國政府在進行人口統計調查中,查明在韓國生活的明玉珍後裔人數已達兩萬六千餘人。若再加上在朝鮮生活的明玉珍後裔,總數估計已達四萬餘人。由於南北分裂,現在韓明氏後裔無法前往肅陵進行祭奠。1993年,明玉珍後裔在韓國京畿道坡州郡坡平面斗浦里臨時興建了一座占地約一千八百平方米的大夏太祖明玉珍皇帝景慕祠。在韓“明氏大宗會”上,會長明宣植說,如果南北統一的話,他們將把存放在景慕祠中的始祖明玉珍皇帝的配位、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配位全都遷過去。後來,明氏宗親會在“三八線”上征地修建瞭望祭台,每年祭祖兩次。在韓國的明氏後裔大多受過高等教育,一般都懂中文,遍布各行各業,以政界和建築業最多,有國會議員、檢察長、知名律師等。明玉珍生活儉樸,明氏家族就把“勤儉、樸素、正直”作為族訓,提倡艱苦奮鬥。1995年,明氏宗親會首批會員訪問團一行三十二人到重慶祭祖訪問,第二年清明節,第二批會員到重慶祭祀。此後,幾乎年年都有規模不等的明氏後人來渝。六百多年來,遠在朝鮮半島的明氏後人一直在尋尋覓覓。如今,修建一新的明玉珍皇帝陵終於可以使他們得見祖先遺物,並聊寄崇祖之情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