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中國大陸(又稱大陸地區、或稱 為大陸)是台澎金馬地區以及海外華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直接統治區域、或對其政府的一種稱呼。此一用詞的產生,肇因於國共內戰後,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的對立所導致的台灣海峽兩岸分治。
如按照字面上的意思,“中國大陸”是指中國的大陸領土,但在現代的使用上,中國大陸作為政治名詞的用途遠大於地理名詞,在這種用法之下,包括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管轄領土,都是“中國大陸”所指的範圍,故海南島、舟山群島等海洋及海島領土都被視為中國大陸的一部分。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各項官方統計及紀錄中,均只以中國大陸的數值作為標準。另外,台北的“中華民國政府“依其“憲法”主張曾受其統治過的中國大陸仍為其領土,這種用法是指“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區以外的憲法領土,即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實際領土外,還包括蒙古地方等地。
另外,在海南島以及南海諸島。因為海南省是由海南本島以及中沙群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組成,無一領土涉及到大陸,固然地理名詞高於政治名詞。絕大多數的海南人仍舊稱呼瓊州海峽對岸為內地或大陸。
產生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後,中國爆發國共內戰,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及其軍隊退守至台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島嶼;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中國唯一政府;而國民黨控制的”中華民國“政府則以台灣為根據地,繼續主張其仍為中國之合法政府。如此尷尬的場面,導致出現中國並存兩個政府的格局,各自都聲稱自己為國際上合法的中國政府。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毛澤東誓要“解放台灣”,而”中華民國“領導人蔣介石誓要“光復大陸”,兩個政權分別於台灣海峽兩岸長期對峙。出於政治中立,以地理稱呼作“中國大陸”地區,用來取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地界內地域,以地理稱呼作“台灣”地區或“台澎金馬”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時,香港、澳門仍為分屬英國、葡萄牙的殖民地,以前港澳同樣以“中國大陸”或“大陸”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地區的代稱,尤見於報刊、新聞報導和口頭溝通上。90年代後期,香港與澳門先後回歸中國,兩地的法律、政治和經濟大致保留,成為特別行政區,而傳媒亦改稱 “大陸”為“ 內地”。
中國大陸可以作為國際社會中一個獨立的經濟體系。在國際場合上,少數國家直接稱呼中國為“中國大陸”(Mainland China或Chinese Mainland),而多以“中國”(China)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其直接統轄地區,另外相對則以“(中國)台灣”(Taiwan)稱呼”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區域。
適用場合
中國台灣地區
“中華民國憲法”所宣稱的領土,區分為“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在台灣也作為法律名詞使用,如《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及在台灣登記的陸資(中資)企業名稱冠以“大陸商”。
“中國大陸”,是相對於中國台灣地區(包括台灣地區在內的金門、馬祖等島嶼)而言的,這也是兩岸較為認可的表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及中國大陸地區民眾在講述有關台海問題的時候一般使用該詞。台灣當局則以“大陸”作為常用名詞。2008年12月起,台灣開放大陸的航空公司在台設立辦事處,公司登記名稱為“大陸商XX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一般使用:一般台灣民眾常用,台灣當局官方以“大陸地區”使用之。
媒體使用:
電視媒體:東森、中天、TVBS以“大陸”稱呼。
平面媒體:聯合報、中國時報以“大陸”稱呼。
其他用法
海南島等海島地區,將中國的其他地區稱為“大陸”或者“內地”。
範圍
按照這一概念,中國大陸包括:
5個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
22個省:河北省、河南省、陝西省、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山東省、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除金門島、馬祖島、烏丘嶼等島嶼)、海南省、雲南省、四川省、青海省、廣東省、甘肅省、貴州省、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安徽省、山西省。
4個直轄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
3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特別行政區。
與港澳台地區對應
實際上這種說法是不規範的,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相對的規範地理概念應為“中國內地”,例如: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中央政府與澳門特區政府簽署的《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因香港、澳門與“大陸”地理上相連,故回歸後通稱“中國內地”或“內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媒體的慣例是:在提及港澳時,使用“內地”而不用“大陸”;在提及台灣時,不會使用“內地”而使用“大陸”或“祖國大陸”。
援引《新華社新聞信息報導中的禁用詞和慎用詞(2016年7月修訂)》第三十四條:“台灣”與“祖國大陸(或‘大陸’)”為對應概念,“香港、澳門”與“內地”為對應概念,不得弄混。
基於與港澳台地區對應這種概念下的“中國大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沿海地區相比內陸地區經濟較為發達,特別是經濟特區;
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
人口數量眾多,但分布數量不均勻,由東向西遞減;
地跨5個時間帶,東北地區相比西北地區更早見到太陽升起;
地跨暖溫帶與亞熱帶,北方相比南方乾燥,南方相比北方暖和;
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這是大陸(內地)與港澳台地區政治制度上的差別。
1.沿海地區相比內陸地區經濟較為發達,特別是經濟特區;
2.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
3.人口數量眾多,但分布數量不均勻,由東向西遞減;
4.地跨5個時間帶,東北地區相比西北地區更早見到太陽升起;
5.地跨暖溫帶與亞熱帶,北方相比南方乾燥,南方相比北方暖和;
6.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這是大陸(內地)與港澳台地區政治制度上的差別。
與海南對應
“中國大陸”指除台灣與其他沿海島嶼以外的中國領土。這是從自然地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導致的。
從西漢占領海南,並設定珠崖郡、儋耳郡以來,中國大陸與海南之間的海峽:瓊州海峽被譽為“鬼門關”。雖然對海南具有有效控制,但是因為天氣與環境的惡劣,兩岸很少有交通上的往來,海南當地居民對大陸不怎么了解,自然將對岸稱呼為大陸。因為時間久遠,已植入到了海南文化里。“大陸”這個稱呼一直延續到了至今。
與沿海島嶼對應
“中國大陸”指除了中國所有沿海島嶼(含海南島、台灣島以及南海諸島、釣魚島等島嶼)以外的中國領土。這是從自然地理的角度對陸地的一種劃分。
其他代稱
內地
原意/詞源:港澳在1990年代開始改稱“國內”,至回歸後通稱“中國內地”或“內地”,但“國內”亦可使用,大部份民眾則基於習慣仍以“大陸”稱之。
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媒體和領導人在提及與港澳對比時,使用“內地”而不用“大陸”;在提及與台灣對比時,則較少使用“內地”而更多使用“大陸”或“中國大陸”。
異議/反對:台灣曾在日據時代以“內地”稱呼日本列島,因而在台灣“內地”辭彙帶有殖民主義色彩; 部分在中國大陸工作的台灣人(如藝人)稱呼中國大陸為“內地”,被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認為不妥當,而應秉持對等尊嚴原則使用符合國內民眾感受的用語稱呼大陸。台灣部分人則有“我們的內地是南投”的用法(南投是台灣唯一不濱海的縣份)。
在其他用法上,以前的新疆、西藏、海南的居民稱去往中國其他省份為去“內地”,(亦包括東北三省);海南人習慣把島外叫大陸,把島外來的人士統稱為“大陸人”。一部分廣東、福建、浙江、上海等沿海地區的民眾不習慣被稱作“內地人”,因為他們習慣稱非沿海地區為內地(或者內陸),但並不帶有政治偏向。
對岸
原意/詞源:大多台灣人普遍接受此地理方式稱呼中國大陸。
異議/反對:因為金門地區,馬祖地區的地理位置靠近中國大陸,並且帶有金馬不屬台灣地區的政治暗示,所以部份金門,馬祖民眾不同意此稱呼。
北京
通行:用首都來指代政府也是媒體的國際通用慣例,這個時候並不帶有任何政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