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魚戲

龍魚戲

龍魚戲一種流行於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鎮的民間戲種,來源於慶祝科舉考中的龍魚燈慶祝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民間文藝形式。

流傳地區

五夫鎮原名五夫里,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東南部。五夫的歷史始於晉代中期,自古有“鄒魯淵源”之稱,在這裡有一種傳承了近800年、獨具人文魅力的古老民間戲種——龍魚戲。

歷史淵源

龍魚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也稱“魚化龍”。它是民間
五夫龍魚戲
流傳的吉祥物,寓意學子只要一心向學,就可脫胎換骨,從一條普通的魚變成天之驕子、人中龍鳳。從宋代起,每逢士子中舉和應試入貢時,五夫的鄉民便用竹子編制龍魚形,蒙上絹布,繪上色彩,製成龍魚燈,另外還制有牙旗燈、水紋燈、龍門燈,配上鑼鼓隊、嗩吶隊、燃放隊進行表演以慶祝士子中舉登榜。現在,在五夫鎮的古建築中,還留存有不少“龍魚”的圖案。

文獻記載

五夫龍魚戲
五夫龍魚戲
清乾隆五年,木匠王和全得祖先傳授手藝,將龍魚制編和引舞,並將此文戲相傳於後世。文戲後來由他口述,江用中撰寫,胡余奉繪畫,編成五夫龍魚戲要略。該書詳細地記載了龍魚戲的來歷、製作方法、表演過程,現被收藏在五夫紫陽樓

表演形式

龍魚戲的表演過程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鯉魚游蓮塘,一群由大到小的紅鯉,魚貫而出,游入“蓮塘”,領頭最大的稱為大鯉,諧音“大利”,隱喻大吉大利。群鯉在大鯉的帶領下時而上下翻騰,時而左右劃著名弧線游弋,在眾多裝扮成蓮花仙子的少女中穿梭,這是結合了當地主要盛產蓮子,喻義連年有餘。第二部分是鯉魚跳龍門,喻文人才子十年寒窗苦讀終於登科取仕、可立志修身治國平天下之意。

遺產保護

由於歷史原因,五夫龍魚戲這一民俗傳統曾一度銷聲匿跡。二十一世紀初,在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對民間藝術的高度重視下,五夫文化站對這一民俗進行重新挖掘整理,並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