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蒿葉

龍蒿葉原產於俄國南部及亞洲西部,小型灌木草本,俄國的品種和法國的品種都很亮澤,且較其它品種芳香。龍蒿葉略帶甜味,適宜加入醋、醃菜、開謂小菜、芥子、醬料之中提味,亦經常用於西紅柿及雞蛋的料理,若用於魚類或肉類料理、湯品、燉品等作調味,味道更是一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龍蒿葉
別稱
狹葉青蒿

植物界

菊科
拉丁學名
ArtemisiadracunculusLinn.

蒿屬

形態特徵

龍蒿葉龍蒿葉

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主根粗大,根狀莖粗長。莖直立,多數叢生,略呈紫褐色,高50—150cm,中上部分枝,下部木質。下部葉花期枯萎;中部以上葉條狀披針形至條形,長3—6cm,寬2—5mm,先端漸尖,全緣,兩面無毛,無柄;上部葉小。頭狀花序球形,直徑1.5—3mm,多數在莖上排列成開展的圓錐狀,總苞片3層,邊無毛,邊緣雌花6—7枚,中央兩性花較多。瘦果倒卵形,長約0.6mm,褐色(圖71)。

地理分布:分布於我國北部及西北部;在國外蒙古、俄羅斯,歐洲東部也有。

生態特徵

龍蒿為中生—早中生高大雜類草。適合於濕潤、涼爽的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在砂礫質草甸土、棕漠土、栗鈣土等均可生長。龍蒿分布廣,在新疆常散生於平原綠洲和低山丘陵,多在農區渠邊出現。在內蒙古、東北的森林草原及草原帶的草甸草原、山地草原、山地灌叢中為較常見的伴生種,局部可成為亞優勢種或形成小群落,也散生於林緣、溝谷等地。新疆常見於海拔1500—3400m的中山帶及山地河谷,河階地。在帕米爾高原也多見於由新疆亞菊(Ajaniafastigiata)、銀蒿(Artemisiaauslriaca)等組成山地荒漠草場上。在平原疏林草甸、河穀草甸常為伴生補或亞建群種。在伊犁海拔1400—2100m的地段作為建群種與溝羊茅(Festucasu-lcata),假梯牧草(Phleumphleoides)、新疆早熟禾(Poarela-xa)等組成草甸草場。龍蒿生活力強,生長速度快,要求水分條件高,在水分適中的土壤上生長很高大,不耐鹽鹼。一般4月中旬返青,7—8月開花,8—9月結實,9月下旬枯黃。

飼用價值

青綠時期的龍蒿各種家畜都不採食。秋季枯黃後,適口性才有所提高,驢樂食,羊少量採食。曬製成乾草各種家禽均可採食。冬季葉脫落,只殘留粗大的莖稈,幾無利用價值。龍蒿植株高 大,個體產量高,青乾草養分含量豐富,粗蛋白質,無氮浸出物含量高,粗纖維較低。在閹牛瘤胃中48小時的消化率為6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