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鄉

龍華鄉

(本詞條為消歧義詞,本文主要介紹河北省上海縣龍華鄉)龍華鄉位於上海縣中部,北部與徐匯區相連,東瀕黃浦江,東西最寬2.3公里,南北最長11公里,面積23平方公里。1984年耕地8949畝。糧菜夾種,以菜為主。轄12個行政村、87個村民小組、1個居民委員會。1983年有居民8452戶、31860人,1984年2017戶、7364人,農村勞力9034人(含是年9月戶口劃入徐匯區而仍由鄉管理的人員),第一、二、三產業勞力分別為26%、59.4%和14.6%。是元代紡織技術革新家黃道婆故里,黃道婆墓和祠、鄒容墓地、上海植物園、上海中學都在境內。

基本信息

行政劃分

龍華鄉龍華鄉
大龍華鄉(DalonghuaXiang)位於縣境中部,距縣城20千米。津同公路過境。鄉政府駐大龍華村。面積108平方千米,人口1.07萬人(2002年)。轄18個行政村。1953年建龍華鄉,1956年更名龍華鄉,1958年建龍華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108平方千米,人口1.3萬,轄大龍華、小龍華、小寨、酸棗溝、馬蘭台、三里舖、趙家溝、劉家溝、孟津嶺、小南頭、楊格莊、野里店、龍塘、大南頭、馬峪、堯舜口、河北、鵓鴿岩18個行政村。代碼130633205:~200大龍華村~201小龍華村~202酸棗溝村~203小寨村~204馬蘭台村~205東三里舖村~206趙家溝村~207劉家溝村~208孟津嶺村~209馬峪村~210堯舜口村~211河北村~212野里店村~213楊各莊村~214龍塘村~215鵓鴣岩村~216小南頭村~217大南頭村

基本簡介

龍華鄉龍華鄉
長橋新村、關港、華涇、長橋、港口等集鎮,鄉政府設上中路北楊家宅10號。解放前夕鄉境分屬上海縣和龍華區。1956年3月除關港、華涇地區屬上海縣外,屬西郊區。1958年8月劃屬上海縣,10月分屬於七一和勤豐人民公社。1959年成立龍華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為龍華鄉,下轄12個行政村、1個街道辦事處、天鑰分公司。同年9月淀浦河以北8個行政村、60個村民小組、街道辦事處和一家分公司所在地區劃屬徐匯區(農、副、工生產仍由鄉管理),僅剩淀浦河以南4個行政村、27個村民小組和新建的華涇居委會。1978年農、、工業總產值1411.9萬元,其中農業366.6萬元、副業285.2萬元、工業760.l萬元。1984年4166.5萬元、農業406.7萬元;副業627.8萬元;工業3132萬元,占總產值75.2%,利潤1081.3萬元。有農業機械662台,其中拖拉機122台;灌溉機口13座,裝機容量602千瓦。糧食產量1599噸、皮棉138噸、油菜籽150噸、蔬菜2.3萬噸。近年發展花圃、果園,1984年分別為100畝和500畝。副業以養豬為主,手工編結也很普遍,1984年上市生豬1萬頭、蛋41.9萬公斤。1963年發展勞務業,1984年收入92萬元。金魚飼養起於30年代,產鶴頂紅、墨龍睛數萬尾,銷往港澳地區和日本等國。

產業發展

龍華鄉龍華鄉
上海縣龍華鄉具有良好的社會發展環境。大批市屬企業、重要的市政設施、住宅區、學校在縣內建成。虹橋、漕河涇、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如3顆寶石鑲嵌在縣之東部和南部,北新涇化工區、漕河涇電子儀表區、長橋建築材料工業區、朱行工藝美術品區、吳涇化工區、閔行重型機器工業區等6個各具特點的工業區橫亘東部、南部,氣勢磅礴。田林等上海住宅小區和新涇、長橋等新村陸續建成,形成上海重要的住宅區。設有華東化工學院、上海師範大學等6所大專院校以及上海農業科學院等研究機構。縣屬城鎮和鄉集鎮大多在改造。莘莊鎮已成為生活、文化設施較為齊全,交通方便,清潔、文明的新城鎮,大部分居民遷居新村。30年代部分地區始有自來水供應,近年建成可供百萬人口飲用自來水的長橋水廠和黃浦江上游引水工程臨江取水泵站。縣內又自辦縣、鄉、村水廠。1984年全縣65%人口飲用自來水。煤氣使用始於1955年,1984年全縣用戶2.2萬戶。

歷史簡介

龍華鄉龍華鄉
唐代,上海地區漁業、鹽業發達;捍海塘興築,平野沃疇,宜稻宜寂,又成為重要產糧區。宋代,海上貿易、漁業均有發展,酒稅成為重要稅源,以至到北宋熙寧年間有上海務之設。南宋鹹淳年間,上海務一帶,“人煙浩穰,海舶輻輳”,儼然東吳一富庶之區,形成上海鎮,取代青龍鎮,設立市舶分司,成為貿易港口。元初,上海鎮有榷場、酒庫、軍隘、官署、儒塾、佛仙宮館、氓廛賈肆,“市易日盛,戶口繁多,民物富庶”。上海地區具備了立縣的條件。元代,植棉業、棉紡織業興起。曆元明兩代至清,植棉、棉紡織、沙船運輸等業和貿易都有長足的發展,上海縣龍華鄉日趨繁榮,孕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農業上,元代引進棉種,植棉業逐漸普及,明代已大面積商品生產,至清嘉慶年間糧食種植已大部分為棉花所取代,進而農田“棉七稻三”。棉紡織業因元初黃道婆革新棉紡技術,日益興盛,沙岡一帶有三梭細布,烏泥徑一帶有花紋被褥生產。降至明代中葉,上海縣龍華鄉已成為全國棉紡織業的中心,布匹行銷海內外,“龍華尖”、“七寶尖”、三林標布等布之精品馳譽天下。與棉紡織業同步發展起來的棉布、棉紗染色業也以靛藍而獨樹一幟,到明末發展為染踹業。附麗於棉紡織業和染端業的其他各業也日益興盛。為適應海運漕糧而興旺的沙船運輸業,起自元代。歷數百年,適及清康熙、雍正開海禁,更形興旺,到清乾隆嘉慶年間躍為上海縣一大經濟支柱。經濟和貿易的發展,使得上海縣的地位日益提高,乾隆、嘉慶年間,上海縣已成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但是,到鴉片戰爭前,上海縣在全國的經濟和貿易地位仍在廣州、寧波等城市之下。

自然地理

龍華鄉龍華鄉
龍華鄉地處長江三角洲東南前緣。6000~7000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汪洋。因長江泥沙和海浪的沖積,4000多年前今馬橋鄉俞塘村向北經青浦縣徐涇一線以西的地區已經成陸。1300多年前今縣境全部成陸。全縣平均海拔4米左右。地表土層厚達180~300米,為長江帶來的泥沙沉積物形成的土壤質土,形成良好的農業耕作層。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並有礦泉水分布。氣候具明顯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徵,溫暖潮濕,四季分明。龍華鄉地接上海區,地理條件十分優越,又具有完備的航空港、鐵路、公路、航道等交通設施和條件,對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極為有利。上海唯一的航空港虹橋飛機場坐落境內。滬杭鐵路及其外環線縱橫貫穿全縣,設有新龍華、莘莊等車站。公路四通八達,82條公路把各鄉與上海區、鄰縣聯成一體,318、320兩條國道是聯接上海和江、浙、皖及南方各省的交通孔道,近年又建成莘松高速公路。運營於境內的37條公交客運線路,組成滬西公交客運樞紐。黃浦江在縣內流經35公里,一半河道可通航萬噸輪船,納百川而形成以吳淞江、大治河、淀浦河、橫瀝港等為主幹航道,縱橫交錯的航運網路。沿江河百餘座碼頭,年裝卸量可達千萬噸。郵政電信事業頗為發達,設於莘莊鎮的上海內電話局莘閔區局,電話總機容量2.8萬門,縣郵電部門還裝有微波電信等設施。

發展

龍華鄉龍華鄉
1958年建社辦農具修配廠,1984年有糧食加工、服裝機械、絕熱板、漆雕、玩具等工廠86家,職工5474人。電線一廠龍華聯營廠絕緣編織軟線獲國家銀質獎,行銷國外。鄉供銷合作社商店28家、職工376人,合作商店23家、職工213人;農村代購代銷店7家、職工36人。商品零售總額2041萬元。個體商販80戶,從業人員140人。黃浦江、淀浦河、新春申塘、龍華港過境,有黃浦江臨浦線、船華線兩條輪渡線。龍吳、老滬閔、長華、喜泰、華涇、百色、上中、石龍、龍水、龍漕等道路縱貫全鄉,境內共長33.4公里。公交客運56、111、50路和龍吳、莘龍、徐閔支線等過境設站。滬杭鐵路經過鄉北部,沒有新龍華火車站。鄉交通運輸站有汽車10輛、25噸位。港口集鎮和交通大學分部設有郵電所。1984年鄉、村、隊三級分配勞均1688元,比1978、1983年分別增長3.22倍和64.8%。80%農戶有縫紉機和電視機,50%農戶有電扇。1979年實行社員養老金制,1984年發放養老金23.5萬元,人均236元。1949年有江蘇省立上海中學、上海實驗國小和私立德潤中學,以及國小9所,1984年有國小9所、中學2所、職工業餘中學1所,幼稚園17個班級。鄉衛生院有醫務人員57人,鄉村衛生室29所、鄉村醫生43人。文化站藏書5000餘冊,訂報刊雜誌50多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