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飯

龍舟飯

賽龍舟(俗稱“扒龍船”)是珠三角水鄉的一項傳統民間體育活動,由來已久。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一書中,對珠三角每年端午節期間的賽龍奪錦以及賽後的喜慶場面皆有描述:“歲五六月間鬥龍船。”主辦者給全勝者贈“與狀元標,張伎樂,簪花掛紅”。龍船“得勝還埠,則廣召親朋燕飲”。這種宴飲,珠三角人稱為食“龍舟飯”。 龍舟飯它是用糯米加上臘肉丁、蝦米、墨魚丁,香菇粒做成,特別頂飽。聽介紹說最早主要是給划龍舟的人吃的,讓他們吃了划船特別有力氣。後來慢慢所有的來賓、觀眾等也一起吃,最後演變成熱熱鬧鬧的一種龍舟前儀式。

來源

龍舟飯龍舟飯

賽龍舟(俗稱“扒龍船”)是珠三角水鄉的一項傳統民間體育活動,由來已久。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一書中,對珠三角每年端午節期間的賽龍奪錦以及賽後的喜慶場面皆有描述:“歲五六月間鬥龍船。”主辦者給全勝者贈“與狀元標,張伎樂,簪花掛紅”。龍船“得勝還埠,則廣召親朋燕飲”。這種宴飲,珠三角人稱為食“龍舟飯”。 龍舟飯它是用糯米加上臘肉丁、蝦米、墨魚丁,香菇粒做成,特別頂飽。聽介紹說最早主要是給划龍舟的人吃的,讓他們吃了划船特別有力氣。後來慢慢所有的來賓、觀眾等也一起吃,最後演變成熱熱鬧鬧的一種龍舟前儀式。

簡介

龍舟飯龍舟飯

食“龍舟飯”,是珠三角農民的大聚餐,是傳統的社日宴飲的繼續。宴會開支的款項來源,主要是村內工廠、店鋪、專業戶、個體戶和普通村民的捐贈,港澳同胞、華僑的贊助,其次是龍船部件的競投所得。為了討個好意頭,村民爭出高價,以贏得對龍頭、龍尾、船鼓或木橈的保管權。還有的是新龍船落水時到附近各村巡遊所得的謝儀。當然,競賽贏得的獎品——全體金豬、成壇美酒等,也“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至於烹飪,則從村民中挑選多名業餘烹調高手作“候鑊”,到各家各戶借來炊具、碗碟,架起案板,壘好大灶,煮的是大鍋飯,炒的是大鍋菜。到了紅霞滿天的傍晚,全體村民便雲集地堂(曬場),或坐或蹲,宴開百席。每席有菜十餘盆(用大面盆盛裝),必有一碟蒜頭蒸辣椒,用以辟除“扒仔”(劃手)身上的水濕氣。此外,還有風栗鴨、燒豬肉、油豆腐煮魚、豬肉煮節瓜等。雖無鮑參翅肚,倒也大魚大肉,頗有《水滸》中梁山好漢“大碗飲酒,大塊吃肉”的豪情!凱鏇的“扒仔”披紅掛花,昂昂然端坐上席,樂呵呵接受鄉親父老的祝賀。席間還有助興節目:有錢人家競放鞭炮,互相比富斗闊。這時,雷鳴般的鞭炮聲,此落彼起的猜拳行令聲,匯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把宴會推向高潮。散席後,“家家扶得醉人歸”。

附近城鎮居民也不甘寂寞。他們都包一封“利是”(紅包),讓孩子持往農村,“討”一缽“龍舟飯”,回家分而吃之,希冀兒女像龍一樣威猛矯健。

龍舟飯的做法

傳統的做法是,先從村民中挑選多名業餘烹調高手作師傅,到各家各戶借來炊具、碗碟,就可以炒大鍋菜了。大魚大肉是一定的,雞鴨魚是一應俱全,名稱也以吉祥喜慶的為主,如鴻運燒肉、紅灼大沙蝦、腰果錦上丁、紹菜扒魚丸等等。

村民共享龍舟飯村民共享龍舟飯

其實,還有一些地方有很特別的做法,他們的龍舟飯是扒龍舟前吃的飯,材料用糯米加上臘肉丁、蝦米、墨魚丁、香菇粒做成,非常“頂飽”,能讓人划船的時候更有力氣。後來很多人也慕名到村子去覓食,卻發現依然是端午時節吃的更有風味,但估計是心理作祟。

熱門龍舟飯地點

天河、東圃代表:獵德、車陂

位於市區之內的水鄉,保存得很好的建築,讓人似乎馬上回到從前。龍船飯的品種不算太特別,都是雞鴨魚主打,但勝在交通便利,而且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以防日後被拆遷,自己還能保留一份記憶。

●芳村區代表:沙溪

曾經舉辦過“千人龍舟飯”,吃掉100隻雞、260斤豬肉、2000斤冬瓜、800斤沙葛和500斤大米!沙溪是按照傳統習俗舉行吃龍舟飯儀式,超過1000名村民聚首一堂喜吃筵開140多席的龍舟飯,不僅僅賽龍舟,對龍舟飯的重視程度也很高。

●番禺區代表:沙灣鎮龍岐村

這裡歡迎外來人員一起吃龍舟飯,而且是擺流水酒席,龍船飯這一傳統民俗已演變成“龍舟嘉年華會”。辣椒頭菜,豆角豬肝是當地龍舟飯最有特色的“龍船菜”,而且還能保證更多的客人來吃飯,因為吃完後,把酒席撤了,重新擺好,恭候下一輪的客人。

●海珠區代表:小洲村

這裡還曾被人評為最有書卷味的村落,端午的活動同樣生龍活虎,尤其是龍舟飯,一連擺幾天,非常吃香。本地的習俗是吃了龍舟飯,來年會更加“旺”,因此慕名前往參觀、蹭飯的人不在少數。

相關閱讀

百桌龍舟飯村民大聯歡

首屆“歡樂佛山·擁抱新城”九村龍舟賽在佛山新城周邊村民的歡呼聲中結束。一陣龍舟雨後,天空出現了一道少有的雙彩虹,龍舟英雄們披霞而歸,上百圍龍舟宴在各村擺開。參與此次賽事的大墩、小布、小涌、騰衝及北滘的上僚等村居都在當晚舉辦了龍舟宴,岳步村設席百圍最為隆重。

下午六時許,順德區樂從鎮岳步村村委會門口,幾十頂紅帳篷並列排開。夕陽的映照下,每張笑臉都映成粉紅。首沖龍門奪冠的本村龍舟隊員,扛著他們的勝利品——香噴噴的烤全豬,跟村里老少一同分甘同味。

沒有過多的言語及儀式,宴席直奔主題。烤金豬、雞、鵝、魚等大魚大肉一一端上,慰勞著這些體力透支的勇士。白天,他們在烈日下,2小時的奮力比拼,將體力消耗盡。晚上,鄉親們用他們的敬仰和熱情,彌補著隊員們耗損的精力。

上百席,上千人,一起用餐,龍舟飯成了鄰里街坊的一次大會餐。凱鏇的“扒仔”披紅掛花,昂昂然端坐上席,樂呵呵地接受鄉親父老的祝賀。“辛苦曬、辛苦曬!來、來、來,飲多兩杯,我敬你們!”席間,鄉村們端著老燒酒爭相向龍舟隊員們敬酒。岳步村此次派出兩條龍舟10個隊員參賽,這10個隊員不管有沒有獲獎,都是鄉村們眼中的英雄。

能在這個宴席上吃飯的,基本上都是參與龍舟賽的有功之臣。除了參賽的龍舟隊員,還有捐助比賽的企業老闆、鄰村的龍舟隊友及組織者,佛山新城管委會的組織者、服務者及特邀嘉賓——本村60歲以上的老人,大家不分彼此,大杯吃著酒,大塊吃著肉。三叔公、大嬸婆、老友記、老同學,熱熱鬧鬧、嘻嘻哈哈。

鄉村們向龍舟隊員表達完敬意,捐助比賽的本村企業老闆又在現場搞起了抽獎活動活躍氣氛,老人們驚喜地拿著數位相機、燒水壺、油、洗潔精等獎品,鄉情在這一刻再次得到凝聚。在龍舟宴結束後,村民們積極地把沒吃完的龍舟飯打包回家,給未能到場的家人和朋友食用,寓意能多沾福氣。

吃啥有講究 圖個好意頭

佛山是珠三角典型的嶺南水鄉,龍舟競渡在各區深受歡迎。同時,佛山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在珠三角也是首屈一指。龍舟文化與烹飪文化共同孕育出極富嶺南水鄉特色的吃龍舟飯的習俗。

龍舟宴也稱龍舟飯、龍船飯。但龍舟飯也可用於特指龍舟宴中特製的、混合了多種食物的米飯。龍舟飯材料一般有沙葛、豆角、豬肉、雞肉、粟米、冬菇等,寓意著一種好意頭,祈願一家大小吃後,就能像龍一樣威猛矯健。

而整場龍舟宴選用的菜式也不盡相同。“中國廚師之鄉”的順德美食是其主打菜系,比如冬瓜薏米煲水鴨、秘制彭公鵝、家鄉五香肉、鳳城野雞卷拼炸奶、柚皮蒜子鱔、鴻運四杯雞等。有些地方則是必備一碟蒜頭蒸辣椒。據說,由於扒龍舟會被水花濺濕身體,因此這道菜可以驅除“扒仔”身上的濕氣。除“龍舟菜”外,少不了寓意“紅皮赤壯”的燒豬,這一點不僅在岳步村,在順德的其他村也是如此。小布村的何元樹老人的說:“龍舟飯其他菜沒什麼印象,但一定有燒豬”。“豬”寓意著諸事大吉,由本族太公分給每桌吃。

據順德土生土長的名廚羅福南介紹,龍舟宴的要求是“九大簋”,所以順德的龍舟宴一般是八菜一湯。“以前可能對於菜式有些講究,但現在只要是順德本地特色菜都可以上桌,湯則多為羹類。”

順德美食文化研究學者廖錫祥告訴記者,順德龍舟宴的雛形,只是單純的龍舟飯,用豆類和辣椒混合製作而成的飯,給橈手祛濕、增加體力。“最初的龍舟飯,可以說是中式快餐。”為了讓龍舟飯更可口,人們不斷往裡面增加食材,如臘腸粒、豬肉粒等。最後發展成賽後的龍舟宴,增加幾碟順德特色的菜餚,龍舟隊再把比賽得來的燒豬、燒酒等獎品,跟全村人一起分享。

雖然各地的“龍舟飯”大同小異。傳統的做法是,先從村民中挑選多名業餘烹調高手作師傅,到各家各戶借來炊具、碗碟,就可以炒大鍋菜了。炒菜的大鍋是專門為做龍舟飯購買的,直徑就有一米五。壘好大灶,煮的是大鍋飯,炒的是大鍋菜,久而久之,一些廚藝精湛的鄉村廚師便脫穎而出,成為順德民間的烹飪精英。他們專門組建了流動廚工隊伍,不少烹飪隊,因接到不少龍舟飯訂單,生意紅火,好好賺上一筆。有名氣的烹飪隊,往往“浩浩蕩蕩”轉戰於深圳、珠海、廣州、肇慶、高明等地。如今,這些專業烹飪隊的廚師相繼獲得政府部門頒發的烹調師職業資格證書。酒樓食肆也瞄準龍舟宴這一商機,走出廚房在村里壘灶煮食。

菜式變化少 意義大不同

“吃過龍舟飯,飲了龍舟酒,全年身體健康無憂愁”這一俗語,印證了大家對龍舟宴的美好寄託。食龍舟飯能沾上龍舟“靈氣”,能使生意興隆,家人吉祥平安,是珠三角地區人們的共識。

“龍舟飯搞搞新意思,菜式沒咩變,但吃的意義真系唔同曬。”岳步村80歲老人梁田,回想起自己十幾歲時吃龍舟飯的情景,感慨良多。“以前吃龍舟飯是為了酬神,現在更多的意義是慶功。” 在梁田的記憶中,“扒龍舟”是因為過去的堤圍建得低。龍舟水起,洪峰經過,住在河邊的村民怕漲大水,作為一種“游龍”祭祀儀式而划龍舟,以祈求不遭水淹。劃完龍舟再在村裡的大廟,由太公請鄉親吃龍舟飯籌神謝恩。

“吃龍舟飯,就像吃年夜飯那樣隆重而熱鬧。”梁田回憶著說,“那時大廟前搭起很高的棚,吃飯前不僅要燒炮仗,驅趕邪鬼,提升士氣,還要請和尚誦經念佛。”從早晨開始吃齋。吃完飯表演雜耍,晚上再吃葷,足足吃一天的時間。梁田雙手比劃著名那餐龍舟飯在他心裡的高度。

那時的龍舟飯並非人人都可以吃到,據說,吃了龍舟飯,可一年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像龍一樣威猛矯健。所以村民對被邀請吃龍舟飯都很嚮往。“也可通過捐香油錢的方式吃上龍舟飯。”但捐了錢的人也不好意思多帶人去吃。梁田是父親最寵愛的孩子,才有幸能跟著老竇品嘗了一頓龍舟飯。有些大人,甚至將沒吃完的飯菜打包回去給自己的孩子吃。

“龍舟飯也不是年年有得吃。”岳步村委會的蔡毅藤說,他在村里做了二十多年,村里組織這樣大型的龍舟飯也是頭一回,以往只是扒龍舟的參賽隊員賽後一起吃個飯而已。

以前村里沒錢,只會將有限的錢花在傳統活動上。也正因如此,過去一些龍舟飯上的傳統習俗,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及人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祈福意義正在慢慢褪去。現在,向村里老一輩人打聽關於傳統龍舟飯的習俗,很多八十歲以下的老人竟然都不知道。原因是,以前吃龍舟飯時的自己太小了,後來幾乎沒吃過大型的龍舟飯,所以沒什麼印象。

蔡毅藤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吃龍舟飯也是村的集體經濟日益提升的一種象徵。“以前每到端午,很多地方都扒龍舟,但不一定吃龍舟飯。而現在,報紙、電視上經常能看到其他地方大擺龍舟宴的熱鬧場景。”

經費來源廣 最濃是鄉情

清朝詩人黎簡描寫順德鄉飲用過這樣兩句詩:“村飲家家醵酒錢,竹枝籬外野棠邊。”這兩句詩形象概括了這種民俗古風的經費問題和環境特點,移之寫照龍舟飯也是很合適的。

如今的龍舟飯經費來源有四種,其一是捐助,來自村內工廠、店鋪、專業戶、個體戶和普通村民,以及港澳同胞、華僑的捐贈和贊助,最普遍的形式是給神廟“添燈油”;其二是龍船部件的投標所得,能保管龍頭、龍尾、船鼓或木橈,能在龍船中擺動龍頭,這些對於村民來說,不僅是個“好意頭”,添更多福氣,而且還能顯示經濟實力,所以村民往往會爭出高價;其三是新龍船巡遊各村所得的“謝儀”(禮物、禮金等);其四是龍舟競賽所得獎品,比如金豬、美酒等。

在村里老人梁田看來,現在的龍舟飯里包含了村里後生仔對老人的孝敬和尊重。現在,不用交什麼份子錢,老人們都是座上賓。他們感受著村裡的幸福和榮耀。

在村裡的孩子梁梓均眼裡,當龍舟隊員的爸爸很“嚦仔”,受到很多村民的讚揚。三歲半的她隱約感受到了父輩們的自豪和崇拜。

在村里企業老闆眼裡,龍舟飯成為他們扶老攜弱的一個載體。他們捐錢出資贊助本村的龍舟比賽,不僅獎勵運動員,也趁機向村里捐款,用於扶老助弱。岳步村委會的蔡毅藤告訴記者,七月份,村裡的龍舟將代表樂從鎮到福州參加全國的龍舟賽。村里企業老闆們又熱心地為即將出賽的龍舟捐了1萬多元活動經費,在龍舟宴之前,他又收到企業老闆塞過來的三個贊助紅包。

在龍舟飯的受邀嘉賓小周看來,一頓龍舟飯將村裡的一團和氣的氛圍和團結奮進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住在城市社區的他,對這份純樸的鄉情充滿著羨慕和敬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