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龍舟

扒龍舟

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種娛樂方式。端午節扒龍舟之習俗,全國各地的漢族、傣族、苗族、壯族等均有之,甚至還加入了比賽項目。最早見諸文字的是南朝梁·昊均《續齊諧記》: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農曆五月初五)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中山古時,河涌交錯且較寬闊,較為直、較為深,而端午節乃中山古代之重大傳統節日之一。

基本信息

由來

扒龍舟扒龍舟
古時中山扒龍船之場面也十分浩大,不管是官或是民,是男是婦,是老是幼均紛紛涌到各龍船賽場一睹為快,加上過去村與村的成見,會社與會社間的爭鬥,人與人之不快,各為其主而吶喊助威,更顯得競渡場面的壯觀,難以用文字來形容。每年的賽龍舟,從歷史上沿襲下來,最激烈的莫過於“奪標抬金豬”了。標,多以棉質靚布逢成,飾以絲帶寶頂,一桿大茅竹撐起,五彩繽紛樹在主禮台兩旁,頗為好看。後來,更有一些有錢人家,為顯錢財,改用緞來做標,並飾以奪頭標之船民或鄉號等,配以羅傘等布繡,就更是多姿多彩了。

儀式

扒龍舟扒龍舟
端午節扒龍舟之習俗,不單中山有,全國各地的漢族、傣族苗族、壯族等均有之,最早見諸文字的是南朝梁·昊均《續齊諧記》:“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農曆五月初五)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中山古時,河涌交錯且較寬闊,較為直、較為深,而端午節乃中山古代之重大傳統節日之一。故而,古時中山扒龍船之場面也十分浩大,不管是官或是民,是男是婦,是老是幼均紛紛涌到各龍船賽場一睹為快,加上過去村與村的成見,會社與會社間的爭鬥,人與人之不快,各為其主而吶喊助威,更顯得競渡場面的壯觀,難以用文字來形容。每年的賽龍舟,從歷史上沿襲下來,最激烈的莫過於“奪標抬金豬”了。標,多以棉質靚布逢成,飾以絲帶寶頂,一桿大茅竹撐起,五彩繽紛樹在主禮台兩旁,頗為好看。後來,更有一些有錢人家,為顯錢財,改用緞來做標,並飾以奪頭標之船民或鄉號等,配以羅傘等布繡,就更是多姿多彩了。

賽龍舟不同於扒艇仔,二十多人坐在一條飾有龍頭、龍尾,畫有龍鱗,盛著獅鼓、響鑼,插著旗號的,十多米長,一米見寬的長長木船上,又一起聞鼓而齊劃漿,你追我趕,長時間的爭奪,稍有亂漿,將會船傾人翻。因而,要奪標必須有一定的體力和技術。而奪標者除了奪了標旗外,還有大金豬、水酒等,讓水手們飽餐一頓。由於過去參賽者多為貧民,平時飢謹交加,營養不良,要應付這樣激烈的爭鬥,經常有扒龍舟用力過量,引致心力衰竭而死者,或是因龍舟水漲浪急而覆舟溺水者
每年的賽龍舟有一定的儀式。雖是各處鄉村各處例,但主要的有幾個方面:

1)起龍

起龍亦稱祭龍。每逢臨近龍舟節,各會社便會在黃道吉目的晨早,興師動眾到供奉龍舟頭和龍舟尾的各宗祠、廟宇中拜祭。村民在長輩的帶領下拈香酬神,燒衣紙等。一群青壯年的村民,一般是參加扒龍舟的青壯年,沖落埋有龍舟的河裡先洗龍舟水,然後潛下水去,將埋於河床中的龍舟抬起,搬上岸,恭恭敬敬地將龍舟用碌油葉浸的清水洗淨,再用船灰執漏、上油,並從宗祠中“請出”供奉的龍舟頭和龍舟尾,重新上彩、點睛,然後在船頭插上龍頭,於船尾裝上龍尾和青綠的樹葉,貼上金花等吉祥物,請畫師在龍舟的船身上繪畫龍鱗等,這就叫起龍了。

2)下海

下海亦稱游龍。龍舟重新上油,維修好後,便擇吉日、吉時,召集村中、族中之健碩的划艇力士,先到宗祠祀神,然後到宗祠前的河邊,燒衣鳴炮,拜祭一番,再合力抬起龍舟放下水中,全船人員一起合力,擂起獅鼓,敲響銅鑼,岸上的村民燃放鞭炮、地躉炮等,健兒們齊聲吶喊,合力起漿,劃出河面,沿途邊劃邊放鞭炮。這次下海游龍,只是練習,往往是沿著村莊的河流兜上幾圈,然後扒回下海的地方,將龍舟抬上岸,在陰涼處撐起或懸掛起來,待端午節賽龍舟時再用。這種形式也稱之為試舟。
3)賽龍奪錦

中山過去賽龍舟,多在五月初五端午節那天早上。每年到端五節晨早,各地的賽手們及村中父老們,便到祠堂或社稷那裡拜神,祈求在比賽中有好成績,奪標耀祖。拜神後,便飽餐一頓,抬起龍舟放到河中,搖旗吶喊劃到比賽的起點。到達起步點後便燒衣放炮,然後參加比賽。比賽大致分三節進行:

一是放龍。待全部參賽隊伍到達比賽起點時,吉時一到,鳴炮響鑼,各隊選手則一起涌到排列在淺水的龍舟上,合力推向深水處,在鼓聲鑼聲的指揮下,拼力向前划去,現在已改為划槳者先坐在船上待令了。因為水手上船,稍有亂子便會人仰舟翻,影響比賽。每年的端午龍舟競渡,放龍的場面是很壯觀的。試想,幾十艘或是上百艘的龍舟一字形擺在起步點上,一聲炮響,然後數百上千支漿起劃,漿飛浪濺,鼓聲、吶喊聲、水聲混成一片,是多么壯觀啊。

二是競賽。五月端午,由於氣候、節令的關係,多是漲潮之日,中山俗話講:“龍舟水猛過虎”。因而,端午節扒龍舟時,水又漲又急,比賽起來,並不是現代那樣,有一定距離、長度、時間的限制,而是一比就是一個上午、數小時或十多個小時的競技。因此,龍舟比賽,實際上又是耐力、體能、意志的一項群體性的運動競技。也因這些原因,過去多是男性的活動。解放後,逐漸有女性參加這項競技,稱之為鳳艇。

三是奪標。龍舟比賽最終是奪標,也稱為過龍門。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競爭,到最後,往往是剩下為數不多的幾支船隊。這樣,就形成了最後的衝刺,決賽了,也就是要過龍門奪標了,這是最刺激的關頭了。龍門搭在較窄的河面上,在橫跨河面上,用綠葉紮成的牌坊中,吊下一個紅色彩球,龍門兩岸更是聚集著數以千萬計的觀眾,亦會情不自禁為各隊吶喊助威,爭得頭名的隊伍,則搶先摘下彩球,這就宣布了龍舟比賽結束。難怪唐代張建封寫下著名的《競渡歌》:“五月五日天晴明,揚花繞江啼曉鶯;使君未出群齋外,江上早聞其和聲。……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乾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相目如瞬。”這就難怪扒龍舟這種習俗會流傳至今,還方興未艾了。

4)收龍

一番龍爭虎鬥的賽龍奪錦後,也就是扒龍舟之尾聲了,相應地,每年的龍舟競賽也鳴金息鼓了。比賽結束後,奪標的隊伍,高擎錦標沿水路,繞村一周。此時,村中男女老幼早已齊集在宗祠前或曬穀場上,擺開宴席,待龍舟健兒上岸,便一齊飲宴,俗稱食龍舟飯。席間,有健兒將卸下的龍舟頭和龍舟尾舉起,借著酒意舞動起來,逐漸演變成舞龍船頭和舞醉龍的民間藝術來了。在慶功之後,便由族中、村中父老、教頭師傅等帶領下,將龍舟頭和龍舟尾抬入祠中,供奉在佛像前。拜謝神恩後,將龍舟沉於福地之中,等來年再起龍,這就是俗稱為收龍了。這種習俗,沿襲至今不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