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溪-虹口自然保護區

龍溪-虹口自然保護區位於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北部25公里的龍池地區,距成都85公里,地處岷江上游西岸,屬岷江上游水源防護帶,其地理位置是:東經103度32分至103度43分,北緯31度04分至31度22分,地跨都江堰市的虹口、龍溪、白沙鄉,總面積為3.1萬公頃。

龍溪-虹口自然保護區

龍溪-虹口自然保護區位於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北部25公里的龍池地區,距成都85公里,地處岷江上游西岸,屬岷江上游水源防護帶,其地理位置是:東經103度 32分 至103度 43分 ,北緯31度 04分 至31度 22分 ,地跨都江堰市的虹口、龍溪、白沙鄉,總面積為3.1萬公頃。

地質地貌

保護區在地質構造體系上,為龍門山構造帶中南段,屬華夏構造體系,在大地構造上,分屬於揚子淮地台和青藏地槽區,地質構造複雜,從元古界到第四層顯露,總厚度達2萬餘米,境內地層從老到新,元古界為黃水河群和震旦系下震旦統火山組成;古生界為泥盆系、石炭系、雲疊系;中生界為雲疊系、體羅系;新生界為第三系。
按中國綜合自然地理區劃,都江堰市地處橫斷山脈北段東緣,保護區屬亞熱帶濕潤常綠闊葉林區。全區海拔高度大部分在1500米-4582米,屬中高山地帶,山型為侵蝕溶性斷塊狀中山和侵蝕構造型齒狀高山,在海拔2400米左右為林地和裸岩,海拔3000米以上為水源涵養林區,主要為花崗岩、閃長石等。該區是龍門山脈主體,區內主要山峰為虹口光光山(海拔高度為4582米)和龍溪尖尖山(海拔高度3841米)。龍溪尖尖山伸廷至龍池崗(海拔高度3072米),分為兩支(南支、北支)、形成馬蹄山體,龍池盆地夾在其間,龍溪河縱貫穿全區,部分源流形成地下徑流注入龍池,龍池以北除沼澤,濕地外有較大面積流石灘;區內白沙河發源虹口光光山,流至白沙鎮匯入岷江,全區坡陡谷窄,山巒起伏。

水文

1.地表水
該地區主要河流為龍溪河和白沙河,均屬岷江水系,是境內常年性自然河,另有一些山溪小河。該地區河流特點是:水網密,水系單一,河流流向與兩側山嶺延伸方向一致,主要呈樹枝狀,傘狀,在龍池盆地形成複合狀,河水流量較豐,具有明顯的春夏兩汛。
2.地下水
龍池地區具有特殊的水文地質條件,年降水量在1900毫米左右,而後蒸發量為720.1毫米,大量的降水滲透到土壤中,決定了該區地下水豐富,地下水徑流模數每秒平方公里大於6升,在平坦地帶易形成沼澤。地下水的補給與氣候地形條件密切相關。

氣候

由於受季風的影響,使保護區成為“華西雨屏”的組成部分,加之地形複雜,相高度較大,從低向高出現亞熱帶季風氣候到寒溫帶氣候變化,氣候特點是:
雨量充沛:年降水量為1600-1900厘米,冰層厚度達15厘米左右,但山地土壤並不出現凍土層,冰稜線在海拔1750米左右,大雪之後,時常出現“冰花世界”的絢麗風光。
濕度大:平均濕度在80%以上;
氣溫低:平均氣溫在10攝氏度左右,一月最低氣溫可過-10攝氏度左右,7月最高氣溫25攝氏度左右。
日照少:歷年平均日照總數小於900小時。

土壤

由於受自然環境條件的影響,形成本區特有的山地土壤類型,大體可分為山地黃壤(1300-1900米)-山地棕壤(2000-2400米)-山地灰棕壤和山地灰化土(2300-3600米)-高山灌叢草甸土(3600-4500米),隨海拔高度的不同而逐變。盆地為沖積沙壤和小片沼澤草甸土。

植被

1.龍溪-虹口自然保護區及其鄰近地區植被緯向地帶性分布規律。
保護區及其鄰近地區的地帶性植被應屬於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在四川植被與區劃中,它隸屬於:
I.川東盆地及西南山地常綠闊葉林亞帶
IA.川東盆地偏濕常綠闊葉林亞帶
IA1.盆地西部中山植被地區
IA2.龍門山植被小區
由於該地區是位於四川盆地向西部山地、高原過渡的盆周山地,所以該地區的植被地帶性分布規律有其自身獨特的特點,它同時受水平地帶性、垂直地帶性和“盆地效應”三個方面因素的影響。
II.龍溪-虹口自然保護區及其鄰近地區的植被垂直分布規律。
以保護區北倚的海拔3900米的龍池崗後山和海拔4580米的光光山為例,植被的垂直分布:
海拔700-1500米:由於人類活動,原始常綠闊葉林基本被破壞,而代之以栽培植被和杉木、柳杉等針葉林為主。其常綠闊葉林代表植物以樟科、由毛櫸科等為主。
海拔1500-2000米:山地常綠闊葉混交林帶。
此帶主要分布在龍池崗後山,虹口後山等山地,面積較小,天然林相大部分遭破壞,代之以人工柳杉、杉木等用材林及常綠與落葉闊葉林的次生林。此帶主要組成種類有包石櫟(Lithocarpum cleistocarpus)、刺苞米櫧(Castanopsis carlesii var. spinnulose)、珙桐、香樺(Betula ingignis)、山楊(Populus davidiana)、扇葉槭(Acer flabellatum)、疏花槭(Acer laxiflorum)、白辛樹(Pteroastyrax psilohylla)、泡花樹(Meliosma cuneiflora)、漆(Rhus vernicifluum)、葉萼山礬(Symplocos phyllocalyx)、川灰木(S. serchunensis)、老鼠矢(S. stellaris)、粗梗稠李(Prunus mapaulensis)等;灌層主要有大葉海桐(Pittosporundaphniphy lloides)、薄葉冬青(Llex figilis)、三椏烏藥(Lindera obtusiloba)、柃木(Eurya spp.)、麻葉花楸(Sorbus esserteauiana)等。
2000-2400米:山地落葉-針葉混交林帶。
此帶在龍池後山、光光山等山地有分布。主要組成種類有鐵杉、雲南鐵杉(Tsuga dumosa)、冷杉(Abies fabri)、櫟類(Quercus spp.)、糙皮樺(Betula utilis)、紅樺(B. abla-sinersis)、山楊、愷木(Alus cremastogyne)、野漆(Rhus sucedanea)、燈台樹(Cornus controversa)、含笑、衛茅(Euonymus spp.)、四川蠟瓣花(Corylopsis willmottiae)、櫻等。灌木層主要有細枝繡線菊(Spiraea myrtilloides)、莢迷(Viburnrm)、忍冬(Lonicera)、褐毛溲疏(Deutzia filosa)、旌節花(Stachyurus)、紅花五味子(Schisandra rubrifora)、花楸、箭竹(Fargesia)。
2400-3400米:亞高山針葉林帶。
此帶建群植物種類有鐵杉、雲南鐵杉、冷杉、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s)等。下層植物中混有少量闊葉成分,較重要的有青榨槭、扇葉槭、糙皮樺、杜鵑、藏刺榛(Corylus ferox var. tibetica)、花楸等。
3400-3800米:亞高山灌叢帶。
主要分布於光光山等山地,主要組成種類有:美容杜鵑(Rhododendroncalophytum)、亮葉杜鵑(Rh. Vernicosum)、腺果杜鵑(Rh. Davidii)、絨毛杜鵑(Rh. Pachytrichum)、銀背葉杜鵑(Rh. Aganiphum)、問客杜鵑(Rh. Ambiguum)、華西箭竹(Fargesia nitida)、拐棍竹(F. rebusta)等。此外較重要的種類還有陝甘花楸(Sorbus koehneana)、峨眉薔薇(Rosaomenensis)、褐毛溲疏(Deutziapilosa)、冰川茶子(Ribes glaciale)、峨眉小檗(Berberis aemulans)、華西小檗(B. silva-taraucana)等。
3800-4000米:高山草甸帶。
主要分布在光光山等山地。組成植物群落的植物種類極其豐富,其中以禾本科的羊矛(Festuca spp.)、翦股穎(Agrostis spp.)、菊科的麗江風毛菊(Saussurea likiangensis)、耳葉風毛菊(S. neofranchtii)、毛莨科的大渡烏頭(Aconitum franchetii)、薔薇科的銀葉委陵菜(Potentilla leuconeta)、百合科的齒被韭(Allium yuanum)、虎耳草科(Saxifragceae)的小果虎耳草(Saxifraga microgyna)等植物最為常見。
4000-4582米: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帶。
主要分布於光光山等山地。冬季嚴寒而漫長,全年積雪達10個月以上。由於高輻射、強日照、晝夜溫差過大、風大等特點,裸岩物理風化強烈,再在重力作用下,進而形成流石坡,很少有植物生長其上,形成稀疏不連續的植被。以菊科苞葉雪蓮花(Saussurea obvallata)、綿頭雪兔子(S. laniceps)、景天科(Cr-assulaceae)的長鞭紅景天(Rhodiola fastigata)、虎耳科的流蘇虎耳草(Saxifraga wallichiana)、道孚虎耳草(S.lumpurnsis)、石竹科(Caryophyllaceae)的具毛無心菜(Arenaria trchophora)等植物最為常見。
龍溪-虹口自然保護區植物種類豐富,區系成分複雜,植被類型眾多,主要得益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優裕的自然環境。該地區的山地植被分布的格局,較明顯地反映了中國西部亞熱帶山地及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特點。在保護區植被垂直帶譜中沒有落葉闊葉林帶,呈現了植被和垂直分布與我國植被水平分布不相對應的現象,水平地帶性的分布格局沒有反映在龍溪-虹口的植被垂直帶譜中,這是由於該地區的日照、水熱結合狀況等,與我國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分布的地區存在著差異的緣故。加之保護區所處的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山地是著名的“華西雨屏”地帶,受“雨屏”影響最大的海拔幅度與落葉闊葉林帶應分布的高度相重合。由“雨屏”形成的溫涼多雨、高濕多雲霧的氣候條件,使一些耐寒的常綠樹種在該垂直帶下部生長,形成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該垂直帶上部則有喜溫涼濕潤的鐵杉等針葉樹種下延,形成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只呈斑塊狀點綴於其中。
受“華西雨屏”所形成的多雨、高濕、低光照、多雲霧的氣候條件的影響,保護區基帶植被常綠闊葉林的建群種,也多由喜濕耐低光照的樟科潤楠和楨楠屬植物組成,林內附生植物、苔癬均十分發育。
濕潤的氣候條件也影響著亞高山針葉林的種類組成。保護區亞高山針葉林主要以喜冷濕氣候冷杉林占主要優勢,少量的雲杉林也是以較耐濕潤的麥吊雲杉為建群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