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哥窯

龍泉哥窯

龍泉哥窯指古代龍泉哥窯產的名貴瓷器。哥窯的文獻記載最早可見於明代《宣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各窯器皿……”,由於柴窯被傳為五代所燒,故後世只列五大名窯,即官、哥、汝、定、鈞。作為五大名窯之一的哥窯,歷來受到收藏家、鑑賞家、考古學家等專家學者的重視和關注。明嘉靖四十年(1561)《浙江通志》:“至琉田窯造青器,粹美冠絕當世,是曰哥窯”。明宋應星:《天工開物、陶埏第七》:“有章氏造窯,出款貴重,古董行所謂哥窯器者即此。”明陸深《春雨堂隨筆》“哥窯淺白斷紋,號百圾碎。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田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

基本信息

哥窯在龍泉

龍泉哥窯龍泉哥窯
一龍泉黑胎青瓷的特徵與文獻記載的哥窯相符

特徵一多斷紋,明代陸深《春風堂隨筆》:“哥窯,淺白斷紋,號百圾碎。”唐英稱:“兄弟二窯----其別 在有無紋片耳”

特徵二紫口鐵足日人所著中國美術史稱:“哥窯------亦紫口鐵足為多” 史類編載:“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

特徵三色青,濃淡不一。史類編載:“章生一、生二之窯,皆青,濃淡不一”格古要論載:“舊哥窯色青,濃淡不一”。

特徵四宋代器型《遵生八箋》中的“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

以上是古文獻對哥窯的特徵描述,與龍泉黑胎青瓷的特徵相一致。

二 歷史記載哥窯的地點在龍泉

(1) 嘉靖五年(公元1566年)刊刻的《七修類稿續編》一書,內中有這樣的記載:“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派細薄,釉色純粹者最貴;哥窯則多斷紋,號曰百圾碎……”

(2)明陸深《春雨堂隨筆》“哥窯淺白斷紋,號百圾碎。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田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

(3)明宋應星:《天工開物、陶埏第七》“浙省處州麗水、龍泉兩邑,燒造過銹杯碗,青黑如漆,名曰處窯。宋、元時龍泉華琉[琉華]山下,有章氏造窯,出款貴重,古董行所謂哥窯器者即此。

三 正史記載哥窯的地點在龍泉

(1)哥窯的記載最早見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浙江通志》:“相傳舊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詳何時人,主琉田窯造青器,粹美冠絕當世。兄曰哥窯,弟曰生二窯。”

(2)處州府志》又載:“從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窯,皆澆白斷紋,號百極碎,亦冠絕當世”, 。

(3)《龍泉縣誌》記 :“章生一窯,其器皆淺白斷紋,號百圾碎”。又說:“圾與炭通,危也”。則以稱“圾”稱謂其危而成難也。“圾數愈增,則愈難成型燒出。”所謂百圾碎,即其適中其。

四 龍泉窯工的祀師活動,表明哥窯在龍泉

哥窯弟窯的創始人章生一、章生二被後人尊為窯業祖師爺。過去在燒瓷的龍窯、鯉魚窯的窯頭,都張貼有章生一、章生二“師父榜”。師父榜除祀師神位外,並附祀山神、土地、搬水童子、運水郎君。每逢農曆初二、十六兩日,瓷匠必須置辦酒肉、茶飯、點香燭在窯頭師父榜前祭祀,磕頭膜拜,然後分食祭品,俗稱“過日”。

陳萬里在考察龍泉窯後曾說到:“大窯村里有窯神廟,我曾去朝拜過,龍泉地區的燒窯人都奉章家兄弟為窯神,開窯必須拜祭。每年正月,當地的木偶戲團還會走鄉串戶演出章家兄弟的故事”。

五 龍泉哥弟窯的傳說,佐證了哥窯在龍泉

哥弟窯的傳說有很多版本,但都是圍繞哥弟窯年代在宋代,地點在龍泉,產品有哥窯器與弟窯器而展開的。

六 龍泉在大窯和相鄰的溪口、小梅發現了生產哥窯的窯址. 龍泉哥窯主要指龍泉大窯和溪口兩窯遺址發掘出來的帶有哥窯特徵的黑胎瓷器。

哥窯的迷案

一是“傳世哥窯”惹的禍:1932年的事說起。清王朝退位後,民國政府接收故宮文物。當時接收是很忙亂的,從社會上抽調一批文人,組成臨時的接收團隊,分組進行。當時故宮裡的一位研究員在整理登記故宮瓷器的時候,發現了一批從未見過也沒有任何宮中記錄的瓷器。它渾身奇異的花紋,他不知這是什麼瓷器,只是想起文獻中描述過,有點象哥窯。又不敢肯定,所以就在登記冊上寫上“傳世哥窯”。從此這批東西成了哥窯。

二是就是對哥窯器的認定惹的禍,古人從未說過哥窯有“金絲鐵線”,是後人根據景德鎮仿哥窯產品中用顏料做成了金絲鐵線,強加給哥窯的。金絲鐵線不是哥窯的特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