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鄉[龍陵縣]

龍江鄉[龍陵縣]
龍江鄉[龍陵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江鄉位於縣城北部,龍川江南岸,距縣城52公里,東與鎮安鎮的鎮平、鎮保、戶帕辦事處接壤;南與鎮安小田壩辦事處相連;西與龍山鎮的香帕河辦事處相連;北與騰衝縣的團田鄉隔江相望。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鄉鎮一角 龍江鄉鄉鎮一角
龍江鄉地處東經98038′15〞,北緯24040′15〞—24050′46〞之間,海拔1100—2400米,東西相距17.4公里,南北相距19.25公里。年平均氣溫16.90C,無霜期320天,年平均降雨量1900毫米。擁有國土面積282810.8畝,2008年有農業戶6543戶,農業人口27906人。有勞動力15852人。有耕地29113畝,其中水田20250.6畝,旱地8862畝,人均耕地1.04325畝,有林地60646畝,森林覆蓋率達62.8%。全鄉轄幫煥、大漢壩、三台山、勐柳、上龍、硝塘、弄玲、大新寨、弄福、赧等、弄崗、邦明、新寨、勐外壩、蕨葉壩15個村委會,80個自然村(184個村民小組)。

經濟概貌

龍江鄉2008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8522.9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40元,實現農業總產值8400萬元。其中:農業產值5626萬元;林業產值498萬元;畜牧業產值2960萬元;漁業產值82萬元;第二、三產業產值1398萬元。

基礎建設

校園一角龍江鄉校園一角
龍江鄉2008年全鄉通路的村民小組184個,達100%,轄區內硬化道路總里程40公里。村民小組實現村內道路硬化17公里;通電的村民小組184個,用電普及率達100%,已完成農網改造143組,達78%;建有沼氣池476口;裝有太陽能的農戶數為614戶;已完成“一池三改”農戶數為112戶;有小(一)型水庫4座,小(二)型水庫3座,塘壩2座,總蓄水量913萬立方米,灌溉總面積12000多畝;三面支砌溝渠22公里,灌溉面積6000多畝;全鄉5個村開通程控電話,3個村開通寬頻信息網路和閉路電視

教育狀況

龍江鄉共有學校21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完中1所(龍陵縣第五中學),村級完小15所,初級國小2所,教學點2個。2008年在校學生小學生3058人,國中生1243人,高中生250人。

資源條件

板栗種植龍江鄉板栗種植

龍江鄉轄國土面積292261.5畝,有耕地29665畝,其中水田20260畝,旱地9405畝。有森林15.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2.8%,龍江空氣清新,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龍江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適宜種植多種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糧食主產水稻、小麥、大麥、玉米、洋芋;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油菜、核桃、板栗、草果等,有以台杉、禿杉、西南樺、果松、雲南松、茶花、古茶樹、大樹杜鵑為主的豐富的林林資源。

龍江水利資源豐富,有小(一)、(二)型水庫7座,總蓄水量913萬立方米。有龍川江沿境而過。可開發水電及發展漁業養殖。而且,龍江還有、鉛、銀、錫、銅、鐵等高品位的礦藏資源。

特色產業

龍江鄉特色產業主要是茶葉、稻田養魚、林業(草果等)、畜牧業甘蔗、烤菸、核桃。2008年龍江鄉低改茶園面積2000畝,鞏固提升豐產茶園600畝,茶葉總產量達50.1萬公斤,實現經濟收入695萬元;新植甘蔗種植面積1580畝;2008年烤菸種植面積2500畝,完成收購量5000擔,創稅52.5萬元,實現產值342萬元,在弄崗、新寨種植早植煙400畝,實現平均畝單產2.7擔,平均畝產值1500多元,早植煙逐漸成為龍江鄉冬季農業開發的又一主導產業。

民族文化

田園風光龍江鄉田園風光

龍江傣族祖先是越人,古代“越人”種類眾多,被稱為“百越族群”。因生活在邊地叢村深谷地帶,受漢文化影響較小,較完整地保留著古代越人的傳統原貌,被稱為“保留型”越人。歷代稱謂不同,漢稱滇越,唐稱為金齒,宋稱白衣,元稱白衣,明稱百夷,清代稱為僰夷、擺夷。解放後,按傣族意願,改擺夷為傣族。傣族是就地演化而來的民族,俗稱土著民族。

龍江傣族有滕、肖、康、李四姓。龍江傣族勤勞善良,能歌善舞。傣族村寨四周有高大的榕樹和成排的翠竹環抱,榕樹、翠竹、竹樓相互掩映,景色秀麗,獨具風情。

社會保障

龍江鄉農業人口28100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6395人,參加農村養老保險782人。2008年民政部門發放社會救助金10.59萬元;小鄉幹部及三屬等各種定補71人,發放金額7.83萬元;農村低保1631人,發放金額25.56萬元;義務兵優待金13戶,發放金額1.56萬元;五保戶283人,發放金額4.82萬元;2008年9月開始發放;發放救災糧食2.3萬公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