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山歌

龍巖山歌

龍巖山歌是福建省的民間音樂。以反映現實生活題材為主,唱詞、道白常借用山歌的比興手法,音簡意賅,通俗生動,押韻順口,詼諧活潑。音樂曲調以閩西山歌、竹板歌和民間小調、民間器樂曲為主,經加工提煉,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有的高亢嘹亮,熱烈奔放;有的悠揚婉轉,清新明快;有的輕鬆活潑,詼諧生動。整個戲曲,節奏自由、旋律簡潔流暢、調性調式靈活。龍巖民間歌舞“採花燈”中的“蝶步”,即是龍巖山歌戲的主要舞蹈動作。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龍巖山歌戲在博採眾長的同時,始終保持自己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方色彩,因而倍受海內外人士的青睞,素有“閩西一朵艷麗的山茶花”的美譽。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龍巖山歌 龍巖山歌

文化遺產名稱:龍巖山歌

所屬地區:福建省龍巖市

申報人/申報單位:福建省龍巖市

遺產級別:省

遺產簡介

龍巖,素有“山歌之鄉”的美譽。逢年過節,城鄉常常歌台高築:“龍川河水波連波,龍巖山歌鑼打鑼。這山唱來那山應,一人唱歌萬人和……”歌聲此起彼伏,演唱形式有對唱、和唱、聯唱、表演唱。曲調高亢悠揚,悅耳動聽;行腔行雲流水,時張時馳,頓挫有致,深受民眾的喜愛。

為了使龍巖山歌戲得到發揚光大,1954年,經福建省文化局批准,成立龍巖山歌劇團。近半個世紀來,劇團創作演出了大量的劇目,有的節目還晉京演出,獲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好評。其中《茶花娶新娘》在福建省第九曲戲曲現代戲匯演中獲多項獎勵,後被拍成了電視劇;《山妹橋》榮獲全國“天下第一團”匯演劇目獎和優秀演員獎。

種類劃分

以區域來分可劃分為龍巖大池山歌、龍巖萬安山歌、龍巖白沙山歌、龍巖適中山歌、龍巖城區山歌等。它們的旋律不盡相同。

以題材來劃分可分為:勞動山歌、歷史歌謠山歌、兒童山歌、時政山歌、儀式山歌、愛情山歌、生活山歌、紅色蘇區山歌、婚慶山歌、祭祀山歌等。

龍巖山歌又可分為歷史傳統山歌和現代山歌。傳統山歌唱法技巧和與“西洋”唱法結合的山歌唱法技巧不同,傳統山歌唱腔以簡單主旋律(業餘歌手多以此為主)。而山歌與“西洋”唱法結合唱法技巧則以共鳴腔的運用喉頭的鬆弛穩定等方法來唱,彌補山歌演唱中的不足(專業歌手多以此為主)。

表現形態

龍巖山歌表現形態主要有:個人清唱、山歌對唱、表演唱。山歌戲表演藝術有:三步進、三步退、跳蹉步、雀跳步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