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尾城遺址

龍尾城遺址

龍尾城又名龍尾關、下關,位於下關西洱河北岸,西起天生橋,東至大關邑村,由蒼山斜陽峰南坡向東延伸,城南有天然護城河——西洱河。龍尾城遺址是南詔古城遺址,是南詔都城的南大門,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基本信息

簡介

龍尾城遺址 龍尾城遺址

“龍尾城”的“龍尾關”是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南詔王皮羅閣從現今巍山的“巄(山於)圖城”遷都“太和城”後,延至閣羅鳳立位,又築了“大厘城”(今喜洲),及上關的“龍首城”、下關的“龍尾城”,派兵在上、下兩關駐守拱衛國都;建“龍尾城”時,根據“龍尾關”在北,蒼山從北至南,山勢北逆轉,如游龍掉尾,故命名為“龍尾城”,城內槐樹較多,簡稱“槐城”。1985年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劃定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並設立標誌碑、說明書,1993年拍攝了該文物保護單位的錄像資料,使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管理。

由來

龍尾關城樓在龍尾古城南端,背靠龍尾城,前臨水流湍急的西洱河。土木磚石築就的一座敵樓,樓下通關,書有“龍尾關”三個大字,樓上兩層駐有重兵守關。樓檐口下懸“龍關鎖鑰”一塊橫匾。關下的西洱河上建有一座木橋,名“清風橋”。唐開元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王閣邏鳳建龍尾城後改建為石拱橋,稱“黑龍橋”。龍尾城是南詔政權對南禦敵的天塹,建城至今已1260餘年,此城也與上關的“龍首城”同樣是屯兵禦敵重要關隘。因蒼山自北向南勢如游龍掉尾,故稱“龍尾城”、又名“下關”。南城門命名為“龍尾關”,城堞西南延至“江風寺”的“天生關”,東北延至“鎖水閣”,全長約四公里,築有碉樓四座,歷經千年滄桑,現僅存打漁村一座,其他三座已蕩然無存。這裡地險景美,不愧是禦敵防守,固若金湯之城池。
龍尾關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因唐將張虔陀貪淫無德,兇殘暴虐,引發了“天寶之戰”,唐朝派鮮于仲通征討南詔,南詔王不得已與之開戰,唐軍潰敗,鮮于仲通單身逃回,詩人白居易在《蠻子歌》里曾寫:“鮮于仲通六萬卒,征蠻一戰全軍歿。至今西洱河岸邊,箭孔刀痕滿骨枯。”唐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唐朝再派劍南留後使李宓率兵十萬攻南詔,閣邏鳳無奈只好與土蕃聯合四面夾擊唐軍於龍尾關外的西洱河畔,唐軍千里征戰飢餓疲憊,十萬將士,糧秣所耗甚巨,供應不濟,加上水土不服,多染疾病,結果全軍覆沒,李宓沉河而死,詩人郭沫若依此史事曾寫詩:“天寶何能號盛唐?南征一度太周張。萬人京觀功安在,千載遺文罪更彰。我愛將軍詩句好,人傳冤鬼哭聲藏。糊塗天子殃民盛,無怪蒙塵到蜀疆。”龍尾關城樓上曾掛一對楹聯:“建安平南,五月渡滬,諸葛亮智擒孟獲眾心服漢相;天寶失策萬里出師,閣羅鳳誘殲李宓一戰破唐軍。”以上詩聯描述了漢、唐兩代的戰爭歷史寫照。繼後的元朝大將兀良哈台、明朝的藍玉、沐英直到清朝義軍首領杜文秀、清將楊玉科等,均在龍尾關下鏖戰過,此城樓屢遭火硝炮轟攻城之災,及河水衝擊河堤坍塌等原因,最終毀於清同治末年(約公元1874年)。
龍尾關不僅是禦敵關隘,也是交通要道,出關過黑龍橋分三路,直南為蒙舍路,向西永昌路,向東白崖路,既是進西藏茶馬古道,更是商賈雲集分散物資的重要城關,據傳龍尾關城樓比現存的“壽康樓”(北城門樓)更加雄偉壯觀。在和平年代樓上晝夜燈火輝煌,彈唱洞經,品茗休閒,明代詩人楊慎、方沆、張來儀、逯杲、程本立、李元陽等曾在此間留下了千秋難忘的璀璨詩句。遊客們登上城樓可領略蒼山疊翠,洱河西流的美景,頓覺神爽飛越,如沐春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