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木

齒木

齒木(梵文danta-kāṣṭha),指用來磨齒刮舌以除去口中污物之木片。

基本信息

簡介

齒木為印度僧團之日常用品,大乘比丘隨身的十八物之一。梵語音譯憚哆嘎瑟詑、禪多抳瑟插,雙作楊支。關於齒木的由來,《五分律》卷二十六中記載:“有諸比丘不嚼楊枝,口臭食不消。有諸比丘與上座共語,惡其口臭,諸比丘以是白佛。佛言,應嚼楊枝。嚼楊枝有五功德,消食、除冷熱涎唾、善能別味、口不臭、眼明。”

由此可見當時佛教的衛生觀念是很先進的,以嚼齒木的方式來保持口腔清潔,去除舌苔、口臭。

用法禮儀

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中記載:“每日旦朝,須嚼齒木,揩齒刮舌,務令如法。盥漱清淨,方行敬禮。若其不然,受禮禮他,悉皆得罪。”

嚼齒木時,要注意禮儀,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中說:“一頭緩須熟嚼,良久淨刷牙關。若也逼近尊人,宜將左手掩口,用罷擘破,屈而刮舌。或可別用銅鐵作刮舌之蓖,或取竹木薄片如小指面許,一頭纖細以剔斷牙,屈而刮舌,勿令傷損。亦既用罷,即可俱洗,棄之屏處。凡棄齒木,若口中吐水,及以洟唾,皆須彈指經三,或時謦欬過兩,如不爾者,棄便有罪。”

注意事項

1、比丘應於阿練若處嚼楊枝;

2、不可臨井嚼楊枝;

3、楊枝用盡,淨洗乃棄;

4、楊枝應截去已用處,余更畜用;

5、不以盛革屣囊盛楊枝;

6、不應於溫室講堂食堂、作食處,和尚阿闍梨、上座前嚼楊枝;

7、不於患病之比丘前嚼楊枝等。

規格

齒木齒木
關於齒木的規格,在《五分律》卷二十七中說:“有諸比丘,作楊枝太長。佛言不應有,極長時一揭手。有一比丘,嚼短楊枝,見佛恭敬,便吞咽之。佛威神令得無患。佛言不應爾,極短聽長並五指,亦不應太粗太細。”當時有比丘用齒木太長,不但使用不便,也很危險,而也有比丘因齒木太短,在嚼楊枝時剛好遇到佛陀,因太恭敬,而將齒木吞下去,因此佛陀才制定齒木的尺寸。

在《四分律》卷五十三中:“極短者長四指。”《有部毗奈耶雜事》三中說:“此有三種,謂長中短。長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二內名中。”

關於齒木之取材,在《五分律》卷第二十六中說:“佛言:有五種木,不應當嚼:漆樹、舍夷樹、摩頭樹、菩提樹是。余者聽嚼。”《玄應音義》卷十五中說:“多角竭陀羅木作之。今此多用楊枝,為無此木也。”《大日經疏》、《略出經》、《瞿醯經》等,則說當多用優曇缽羅木、阿修他木,若無此等樹木時,當求如桑等有乳之木;或謂當用竭陀羅木。

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中說:“或可大木破用,或可小條截為。近山莊者,則樵條葛蔓為先;處平疇者,乃楮桃槐柳隨意預收,備擬無令闕乏。濕者即須他授,乾者許自執持。少壯者任取嚼之,耆宿者乃椎頭使碎。其木條以苦澀辛辣者為佳,嚼頭成絮者為最,粗胡草根極為精也。(中略)豈容不識齒木名作楊枝。西國柳樹全稀,譯者輒斯號,佛齒木樹實非楊柳。”

此外,密教在入灌頂道場時,先於三摩耶戒壇,由阿闍梨授弟子齒木以嚼之。又據《法顯傳》沙只太國條,及《西域記》卷五鞞索迦國條所載,佛往昔游化憍薩羅國時,嚼楊枝後棄其遺枝,乃生根而繁茂至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