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寧街

據老人們回憶,自從“蛇翻肚”之後,齊寧街上的商業經營和人氣指數,還真下跌了一陣子。 當時,齊寧街上的商鋪,為減少進貨運輸中間環節,大多為前店後坊,一店一坊,即後坊生產加工,前店銷售。 很快,齊寧街成了一條商店稀少,房屋破舊,冷冷清清,人氣下跌的老街。

簡要概述

談街論巷,必須了解縣城的歷史沿革;講述齊寧街的故事,先得說說來龍去脈。
休寧縣自東漢建安13年(公元208)置休陽縣治以來,悠悠歲月,長達1794年。後經三國、晉、南朝,數代風雨坎坷,先後由休陽縣更名為海陽縣、海寧縣、黎陽縣。六朝變更,九易其名,直至隋開皇18年(公元598),改海寧縣為休寧縣,一直沿用至今。
南宋祥興元年(公元1278),休寧始築四周城池。城牆周長9里零30步,至明嘉靖35年(公元1556),為防倭寇入侵,城牆得以加固維修,高度及厚度均2丈5尺,固若金湯,堅不可摧。城四周辟有七門:東對萬壽山,為萬寧門;南朝玉幾山,為玉寧門;西眺齊雲山,為齊寧門;北向松蘿山,為蘿寧門。另有三小門:西南啟賢門,俗稱小南門,西北忠孝門,俗稱小北門,東南鍾秀門,俗稱小東門。齊寧門距小北門和小南門較近,故無小門。
明清以來,因戰爭和風霜雨雪及洪澇等自然災害,城牆時有毀壞,歷任知縣幾度撥款修繕,並對深1丈、寬1丈5尺的護城河道進行多次疏浚。民國時期,戰事頻繁,經濟萎縮,城牆及護城河等日益衰老,傷痕累累。
20世紀50年代中葉,因當時交通建設和舊城改造之需要,飽經600餘年風雨飄搖的城牆及大小城門門樓,被陸續拆除殆盡,幾十萬塊城磚悉數挪作它用,護城河亦被填塞。隨著這座曠古工藝建築在休寧土地上的消失,如今,城牆這一名詞已在後人的心目中徹底淡忘。
自南宋祥興年始,休寧縣城的商業貿易初具規模,至明末清初,商貿活動已十分鼎盛,城內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徽派古建築,大街小巷星羅棋布。清代中葉,縣城內已建成大小街道8條,長短巷弄72條。其中,絕大部分商賈店鋪麋集於齊寧街(即西街)上,冬去春至,人來人往,商務繁忙,一派昌盛景象。民間故有“東門牌樓西門店,北門住家南門田”之口頭禪。據傳東門地高朝陽,風水極佳,東西長街如同一條巨蟒,東門即是蛇頭,蛇又稱作小龍。當政朝廷和休寧的徽商巨賈慧眼看中這塊“風水寶地”,紛紛出資捐款,在東門一帶修建“忠烈”、“忠孝”、“貞節”等牌坊6座,旗敦石、栓馬石長達百米,好生氣派。空中俯瞰,由東往西,儼然一條生機盎然的蟒蛇,故歷史上休寧縣被稱作蛇;黟縣形若蛤蟆,被稱作蛤蟆(青蛙);歙縣城池形如獵犬,被稱作狗。那時有句民諺:黟縣蛤蟆歙縣狗,跑到休寧翻跟斗。此話傳到歙縣縣令耳中,氣憤難平,暗中委派一身懷妖術的老僧人,令其翻開休寧蛇肚,破其風水。結果,在妖僧的蒙幻術之下,休寧知縣一張告示,將齊寧街道上的青石板、麻石板,悉數撬翻,改砌鵝卵石地面。迷信這玩意兒,還真應了“信者有,不信者無”的定律。據老人們回憶,自從“蛇翻肚”之後,齊寧街上的商業經營和人氣指數,還真下跌了一陣子。後被齊雲山老道長識破天機,勸戒知縣重鋪石板路,恢復“蛇肚”原形,齊寧街果然東山再起,商機重振,又見興隆

地理位置

休寧縣齊寧街西起夾溪河大橋頭,東至陪郭頭,全長約600米,街寬4米。巷弄則以“水碓巷”、“社壇巷”、“百客廳巷”、“東青巷”、“殺豬巷”、“煙筒巷”、“里仁巷”較為著名。全街擁有各類店鋪、作坊300餘家。由西向東,鱗次櫛比,左右排列,蔚為壯觀。

自古繁華

永太南貨店

跨進拱形巨大的石門樓,來到齊寧街,左側第一片“永太南貨店”,便是由休寧青紅幫幫主胡智圃把總,黟縣人和休寧人合夥經營的。南北雜貨,糕點副食,菸酒鹽醋,一應俱全。左首為“葉記豆腐店”。葉老闆歷來以樂善好施、助人為樂著名。炎炎夏日,葉老闆吩咐學徒每天將店堂內的水缸灌滿茶水,免費供應客戶和過往行人,加之葉老闆口才又好,播條新聞,講個笑話,是他拿手好戲。所以,葉記豆腐店裡每天總是你來我往,人頭攢動。買豆腐的,挑柴街賣的,上街閒逛的,都願到豆腐店裡小坐片刻,喝杯涼茶,聽個笑話。因此,葉記豆腐店一直名聲在外,生意紅火。

萬洪當鋪

清光緒七年(公元1882),休寧最大典當行――“萬洪當鋪”在齊寧街隆重開業。

萬洪農莊

營業不久,掌柜的又在百客廳巷口的黃金地段開設了一家規模較大的“萬洪農莊”,賣布、製衣、賣衣配套銷售。那時,尚無縫紉機這一先進制衣工具,各種服裝全憑手工縫製。業務繁忙時,店內小工少,忙不過來,老闆就將裁剪好的衣料,發包給街道婦女縫製。後來,賦閒在家的女人發現這是一項來錢較快的輕鬆活,因而每日上門取貨的婦女越來越多,秩序較亂,萬洪老闆便採取簽訂勞務契約,按號(紅卡)發包的形式,委託加工。

各種商行

過去,休寧縣城沒有農貿市場,肉店、魚行、菜行、筍行雲集在齊寧街上。魚行里有活魚、乾魚和鹹魚,鹹魚中以安慶的臭鱖魚最為馳名,銷路較旺。當時,交通閉塞,山高路遠,長途運輸,全憑肩挑背馱,十分艱辛。據說出發前,安慶商販將一擔鮮鱖魚撒上食鹽,蓋上荷葉,橫渡長江,翻山越嶺,待到七、八天后抵達休寧,一擔鮮魚早變成臭氣熏天的鹹鱖魚。這種自然“醃製”而成的鹹鱖魚,聞起來很臭,吃起來蠻香,深得市民們的青睞。當然比起其它鹹魚來,它的價格不菲。
頗有趣味的是,魚販子與魚行老闆在談論價格時,雙方有著約定俗成的規矩,就像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集市交易時,雙方的手在袖籠子裡做手勢談價錢一樣,你知我知他人不知,帶有一定的隱秘性。
他們用“天”、“乙”、“寸”、“書”、“丁”、“木”、“底”、“交”、“成”、“田”諧音 十個漢字代替1、2、3、4、5、6、7、8、9、10十個阿拉伯數碼,並且用扁擔進行討價還價,將扁擔橫放地下是個價,靠壁豎起又是一個價,局外人猛然撞見,還誤以為東家和主顧在講粗動武呢。

胡開文墨莊

明萬曆年間,胡開文在休寧揚名之前,休寧著名的制墨專家程君房所生產的徽墨,因味香色濃,墨跡光潤,永不退色,還可入藥而遠銷海內外。如今,他所製作的兩錠“黃山松煙圖”徽墨,歷經四百餘年,仍陳列在北京故宮的文化藝術展覽廳內。清乾隆30年(公元1765),績溪胡天柱在齊寧街中街首創“胡開文墨莊”,前為墨店,後為制墨作坊。民國4年(公元1915),胡開文墨莊製作的地球墨,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和南京勸業會優等獎狀。民國37年(公元1948),胡開文墨莊由胡氏後裔胡智圃、胡秋圃兄弟兩共同經營。胡智圃是休寧青紅幫頭目之一,出道於上海青紅幫頭目杜月笙門下。他的一些掌門弟子,拜把兄弟,先後混跡於國民黨休寧縣黨政軍等部門內,加上他為人豪爽大氣,人們都得敬他三分。城內城外,文打官司武打架,只要胡智圃一出面,什麼樣的糾紛都能擺平。因此,甚有威望。解放後,胡智圃被人民政府監督管制。20世紀50年代末,全國人大、政協章百鈞、梁淑溟等領導來休寧視察工作,指名要看胡開文墨莊。縣長吳若兵立即通知公安部門,找來胡智圃,當夜宣布,摘除其管制帽子,並要他連夜趕寫有關胡開文墨莊的材料,第二天讓他以胡開文後裔、合法商人的身份,向首長匯報。胡智圃的女兒胡玉玲,參加省文工團工作,上北京演出時,結識了北京市市長的警衛員,後與其結婚。因有這層“特殊”關係,胡智圃解放時被政府沒收的住宅,很快歸還給了他。不知內情的人說,胡智圃頭腦圓滑,深諳做人之道,解放前後,里外吃香,是個“兩頭紅”的人物。

西醫胡氏診所

在那缺醫少藥的年代,齊寧街有兩家私人診所。惟獨位於里仁巷口胡澤周開辦的“西醫胡氏診所”,一花獨秀,枝壓群芳。胡澤周大夫原在上海大藥房供職,後回故鄉休寧開辦診所,他不僅醫術高明,尤其醫德高尚,城內城外,口碑極佳。胡澤周主治外科和婦科,尤以婦科見長。產婦難產,只要胡醫師到場,大多都能逢凶化吉,母子平安。一年寒冬,鵝毛大雪下了兩天一夜,齊膝深的厚雪,像一床碩大無比的太平洋鴨絨被,將房屋、道路、田陌蓋得嚴嚴實實,好多地方已難分辨出哪是路哪是河溝。這天夜裡,胡澤周剛洗漱完畢,準備就寢,忽然,一陣急驟的敲門聲,打破了屋內的寂靜。聽求援者說明來意後,胡大夫二話沒說,和夫人打過招呼,拿把雨傘,讓來者背上藥箱,朝距縣城2公里之外的小南門走去。待產婦安然產下一名男嬰之後,胡澤周一看懷表,已是凌晨3點。

天生堂藥店

講罷“胡氏診所”的故事,再來說說百姓信得過的“天生堂藥店”。老闆汪氏,自開張那天起,堅持不進假貨,不賣假藥,在醫生與病人的心中,誠信度極高。為接受醫生和民眾監督,凡來天生堂按處方購買中藥者,汪老闆皆吩咐他,中藥服用過後,務必將藥渣倒在多人行走的大路上或大門口,一是利於路人或醫生查驗藥渣中有無張冠李戴的替藥假藥,二是傳說吃過的藥渣經過千人踏萬人踩之後,病魔讓別人的雙腳踐踏,患者容易康復。
糖坊,是孩子們最愛光顧的店鋪。位於東青巷口,由婺源人開設的“胡記糖坊”,那真叫香格里拉,四季飄香。名叫宗坤的桌師傅,有著一手精製糖食的絕活。該坊生產的糖餅、糖球、乾香糖、筆桿糖等,咬一口,嘎巴脆,細嚼咽甜到心。那濃濃的糖稀,常常“粘”住小朋友們的眼球;那甜甜的香味,黨黨鉤著孩子們的誕水。為方便城外客戶,糖坊夥計每天挑著擔子,走村竄戶,沿路叫賣:“糖餅、糖球、花生糖、一口香――”,抑揚頓挫、朗朗上口的叫賣聲,逗引得孩子們跟前跟後地圍著他的挑子跑。

鼎興煙店

齊寧街的每戶店鋪,大小巷弄及居家住宅,都有水井,既方便生活,又便於店後作坊的生產加工,更有利於消防滅火。當時,齊寧街上的商鋪,為減少進貨運輸中間環節,大多為前店後坊,一店一坊,即後坊生產加工,前店銷售。如“鼎興煙店”,他們用菸草自行生產加工的黃煙,一級“白記”,二“紅記”和次級“頂煙”三個品牌,貨真價實,色正,味純,油香,絲細,菸灰白澤,銷路一直看好,在歙、黟、祁、婺等縣,均有市場;“焦福泰傘店”製作的油紙雨傘,傘柄、傘骨不易生蟲,油紙透亮耐用,遠銷蘇杭;“源豐糟坊”釀的白酒,品種多樣,從不摻水,更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生意經年不衰;棺材坊一般前店為油漆店,後坊設棺木鋪,如將棺材擺在店堂里,有礙觀瞻。紅木家具前門出,油漆棺材後門抬。此等生意無定數,有時滯銷,有時緊俏。

醉春園飯店

乾隆皇帝游江南之後,食在徽州漸成時尚。大小飯店、酒家、菜館,在齊寧街應運而生,坐落在西門橋邊的“醉春園飯店”,論規格講檔次可謂獨占鰲頭,號稱“休寧第一樓”。它以烹調徽菜為主,紅案白案齊全,兼有經濟風味小吃。樓下主要供應各種麵食,尤以包子見長。菜包、肉包、豆沙包、水晶包、小籠包,風味各異;韭菜餃、酸菜餃、豬肉餃,便宜實惠;鹹菜面、陽春麵、肉絲麵,各有特色。樓上主要供客戶擺設各種婚喪喜宴,落地雕刻玻璃花窗,年代入遠的桌椅,古色古香的景德鎮餐飲器具,室內裝璜獨到考究,品位十分爽心高雅。跑堂的、傳菜的、端盤的,服務細心,熱情周到,給人印象頗佳;廚師是從績溪請來的高手,所烹飪的徽菜色香味形器,深受用餐者好評。而斜對面的“觀富客棧”則與豪華的“醉春園”形成雅俗共賞的格局。觀富客棧裝飾略顯陳舊,餐飲品種也較單調,它的主要服務對象是那些進城販運、拉貨、抬轎、推車的勞力者,主要為他們提供價格低廉的“兩餐一宿”的食宿服務。屬於“下里巴人”的經商一族,每年照樣掘得一桶金。

新安布店

民國初年,齊寧街共有4家布店(莊),惟“新安布店”店堂最闊,規模最大,職員最多,銷路也最好。那時,儘管經濟比較蕭條,但商場上的競爭硝煙仍時時燃起。新安布店老闆是位知書達理、老謀深算的老徽商,儘管營業每日見喜,但為了解決壓庫滯銷布匹,擴大行銷渠道,他一方面把觸角伸到城外,他鄉下開起了分店;另一方面,總店每年開展兩次規模較大的大減價促銷活動,分派做學徒的職員,去縣城周邊的四鄉八鄰,張貼“換季大減價,扯一丈送一尺”的廣告。家喻戶曉的市民和鄉下農民,大清早便到布店前排起長隊。店門一開,眾人一涌而進,從此時開始,6位扯布的夥計大半天便沒了吃飯、休息的時間。中飯時,國小徒負責輪流給扯布的師傅餵包子(扯布雙手不能停下來)。為避免中途小便上廁所,店老闆開恩,早上破例讓師傅們吃雞蛋油炒飯。街上有位失去父母的長子阿三孤苦伶仃,常常吃了上頓無下頓,每逢新安布店大減價的日子,便是他開葷打牙祭的時候。他是位不請自到的義務“保全員”,坐在一條一人多高的方凳上,居高臨下,觀察人群中的動靜,幫助維持營業秩序。一天下來,他便能獲得新安老闆免費提供的中飯和晚餐。
與齊寧街相比,東門的萬寧街店鋪稀少,主要是浴堂、轎夫行、板車行,較為冷清,幸虧規模龐大的“江西會館”坐落在此,每逢年節喜慶,本縣和外地的劇團紛紛來會館戲園演出,喧鬧的鑼鼓聲,給東門冷清的夜晚平添了一份生機。

古街名人

齊寧街巷弄居多,有些巷弄民宅原先並非出名,但經名人居住之後,名聲鵲起。如清朝大臣、湘軍首領曾國藩,1960年任兩江總督之前,曾率軍駐紮在休城西門“關帝廟”;海陽四大家之一的書畫家查士標,曾居住在齊寧寧街“萊芋堂”;青紅幫頭目胡智圃長住“社壇巷”;在上海開橡膠公司有大股東李裕成所建的高樓大宅“百客廳”,便依宅取名“百客廳巷”,氣勢恢宏,建築古典,裝璜華麗的百客廳,室內屋外,集徽州“三雕”(磚雕、石雕、木雕)之大成,是休寧城內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築;紳士汪曙峰深居“東青巷”大院內;國民黨休寧縣黨部書記戴瑞住“柳塘巷”內的“留園”,但因其作惡多端,罪行累累,最終未能“留”住身家性命,解放後被鎮壓。
民國22年(公元1933)以前,休寧縣城內尚無電燈照明。百客廳李裕成兒子結婚時,為了喜慶,開一代之先河,李老闆特意從上海運來一台小型燃油發電設備,在家中拉起電線,電火通明,張燈結彩,操辦婚慶。李裕成為人豪爽大方,在百客廳大擺筵席三天,無論來者是三親四戚還是六朋九友,凡路過或前來看熱鬧之人,不分男女,無需送禮,皆可進去吃宴,一直被傳為美談。
一日,紳士汪曙峰在東青巷家中邀友打麻將,國民黨保全三旅的一名入伍不久的新兵,不知汪紳士的後台背景,聽說東青巷某院賭博,便想混水摸魚,撈上一把,遂一人衝進汪家大院抓起賭來。汪曙峰大失臉面,氣得七竅生煙,立即找到皖南行署主任張宗良。張與汪交情甚篤,一聲令下,抓來這名小兵,二話不說,就地槍斃,方解了汪紳士的心頭之恨。
在使用電燈照明之前,商家店鋪概用汽油燈照明,市民用煤油燈和青油燈盞,城郊貧苦農民則用清油燈、松樹枝照明。汽油燈、煤油燈、松樹枝既污染空氣,又不方便,而且光線較差。鑒於此,1933年,吳譜明、吳雲岩在休寧縣屯溪鎮創辦了休寧縣有史以來第一家電燈公司――“永明電燈公司”;次年十月,江蘇無錫許德華在齊寧街西門橋巷創辦了休寧第二家電燈廠――“星華電燈廠”。從此,休寧縣城告別了油燈照明的歷史。

文化興榮

有了電燈之後,齊寧街如虎添翼,更加“青春靚麗”。逢年過節,熱鬧非凡。正月元宵鬧花燈,八月十五舞龍燈,由西到東,從左至右,每片店鋪門前紛紛張燈喜慶,結彩迎賓。六角玻璃宮燈、走馬燈、壽桃燈、四喜燈、南瓜燈、茄子燈、五星燈、兔子燈、鯉魚燈、猴子燈等,將街道妝扮成一條火紅透明的長廊;稻草龍、板凳龍、南瓜龍、布袋龍,這頭雙龍戲珠,那廂四龍盤柱。舞龍高手,十個人競在二張八仙桌上,將渾身插滿神香的稻草龍4舞得天翻地覆;地獅、大獅、小獅、獅子捧繡球,群獅齊爭雄。每當花燈隊、舞龍舞獅隊伍來到鋪前,老闆們便將早已準備好的二腳踢、一千響大小鞭炮燃得震天響。吆喝聲、喝彩聲夾雜著硝煙一齊升向明月高照的夜空。頓時,齊寧街像一條流動著的歡歌笑語的海陽,一直延續至深夜……
由於有了電燈這一“光明使者”,郵政局、電話局、照相館等服務行業相繼在齊寧街面世。

慘遭破壞

1939年4月,侵華日軍的3架轟炸機,像一群灰色的禿鷲,飛竄至休寧齊寧街上空,企圖轟炸美國耶穌教設在西門的天主教堂。投彈3枚,機槍掃射,結果炸彈投偏,“振昌祥糟坊”門樓被炸,“百客廳”李家房屋大多被毀,並炸死3人,炸傷數人。
日寇侵略中國之後,大量日貨洋貨隨著日本侵略的鐵蹄,傾倒進了全國各地城鄉市場。休寧也難倖免,日常生活用品,均被冠以侵略者的標記:洋油(煤油)、洋火(火柴)、洋釘(鐵釘)、洋鐵(馬口鐵)、洋襪、洋布、洋蠟燭、洋鐵箱(煤油箱)等。有些商家為趕時髦,迎合小日本,紛紛將××商店改成××洋行。日貨入華不久,全國各地便發起了抵制日貨的運動,一時乎,齊寧街出現了遊行示威、抵制日貨銷售的滾滾洪流。

在次繁榮

1949年,災難深重的中華兒女,迎來一輪紅日,結束了備受壓迫的歷史。解放全中國的進軍號角響遍大江南北、中原神州。4月28日,這是一個休寧人民難忘的大喜日子,陶鋼魯楓率領休寧縣大隊和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三兵團十一軍三十三師的先頭部隊,在嚮導吳敬孚引導下,高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曲,雄赳赳氣昂昂,從齊寧門(西門)入城。當時,國民黨駐休保三旅的官兵及休寧縣國民黨黨部機關人員,早已逃之夭夭,四處鼠竄,全城關門閉戶,街無行人。休寧縣商會會長塗塗山得悉解放軍進城,休寧解放,立即叫人大開齊寧門,並招呼大小商店和市民開門。店員市民們奔向大街,夾道歡迎解放軍、游擊隊進城,歡呼休寧解放(但不準放鞭炮,以防壞人趁機打冷槍)。
解放後,休寧縣人心思定,全力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潮之中。齊寧街蓄勢待興,煥發出從未有的勃勃生機。人民當家作主的歷史車輪剛駛入20世紀50年代初,一個走公私合營、工商業合作化道路的紅色風暴在縣城掀起,工商業盤踞的齊寧街,尤顯從未有過的熱鬧。一條條橫幅,一陣陣鑼鼓,頻頻傳出合營、合作的喜訊。以百貨、副食、生資、土產、旅社、餐飲、文具、服務等分門別類的商業體系如雨後春筍,展現在市民們的面前。
解放初期,玉寧街(南街)仍然以耕作田地為主,少有店鋪陳設,蘿寧街(北街)地勢較高,以市民住家為主。當時,汪、吳、朱、夏、何為休寧縣城五大家族,其中汪、吳、朱幾戶大姓在北街的住房多為高樓深院,占了相當的地盤。鑒於當時縣城特定的城市格局,一些黨政機關、民眾團體、企事業單位,先後在齊寧街掛牌辦公。比如,縣委黨校、稅務、人民銀行、城廂鎮(即後來的海陽鎮)鎮政府、檢察院、物資局、工人俱樂部、工商聯、文化館等,增添了許多“新鮮血液”,齊寧街在城內出現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的格局,形成了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成為休寧的“形象大使”。
1957年10月,剛成立不久的文化館,承辦了一次建國以來振撼人心、震聾發聵的展覽,展出了休寧縣反革命暴動組織――“聖朝仙凡賑濟軍”企圖進行武裝暴動,推翻新生的人民政權的罪惡事實。那些盒子炮手槍,漢陽造長槍、馬刀、炸彈,以及反革命組織的秘密檔案、指令,還有他們吹噓的所謂可變作天兵天將的“神豆”、“仙土”,向善良的人們講述著前不久所發生的罪惡事實:以吳賢誠為首的反革命集團,利用岩前和齊雲山獨特的地理環境,組織網路黨徒,成立了帶有迷信色彩的賑濟軍,企圖暴動,搞反革命政變,被我公安機關及時破獲,以吳賢誠為首的13名罪犯,被依法槍決。
由於商業網路的不斷擴大與完善,齊寧街也在不斷“成長”。齊寧門以西至夾溪河大橋頭,很快又派生出了一條街道――“水西街”,因兩頭緊鄰護城河和夾溪河,故而得名。水西街上主要店面有“絲線店”、“小百貨”、“鐵匠鋪”、“理髮室”、“小飯店”、“騾馬行”、“小客棧”、“腳踏車出租行”等,水西街緊靠國道公路慈張線 。
據幾位知情老人介紹,自民國後期至20世紀70年代,齊寧街一直保持夜間打更巡邏制度,即使在十年動亂的“文化大革命”特殊年代裡,這一優良、原始的傳統也未中斷。打更一般從晚上亥時?二十一點 開始。大多為一班一人?也有二人一班的 。打更者肩插一盞馬燈或燈籠,手提一面銅鑼,右手握鑼槌和梆棍,胸前掛只內部掏空的棕木梆子或竹梆,打更台詞大致如下:“各家各戶,火燭小心,冬秋夏春,安全第一。門栓好,窗關好,小偷毛賊無落腳;灰缸淺、水缸滿,大小火災防未然。”“篤,篤,篤地篤,篤地篤地哐――”在靜謐的夜色之中,打更之聲,飄街串巷,顯得格外清脆深遠。由於堅持打更,齊寧街大小商店,市民居家,近百年來,從未發生過火災事故和被竊事件。
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965年,省黃梅戲劇團著名演員王少舫、潘�利等來休寧演出,當時根本無旅遊飯店、星級賓館可言,挑來選去,縣領導終於選中了位於齊寧街的“白岳旅社”這隻羊群中的“駱駝”。儘管那一兩天在白岳旅社前後設了公安警衛,但是為了能親眼目睹省里來的名角之尊容,齊寧街上還是經常涌動著好奇的人流。白岳旅社的全體職工榮幸地承擔了這次“VIP”貴賓的接待任務。

古街現狀

忽如一夜春風來,鄧小平關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理論,極大地鼓舞了勤勞向上,奮發拼搏的華廈兒女、炎黃子孫,從黑龍江崑崙山脈;從內蒙古草原南海西沙群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紀元,掀開了紅蓋頭。一個全國人民奔小康的神話,正在通過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變成現實。在與時俱進、不斷提速的富民強國時代列車的驅動下,位於黃山南大門的休寧縣,昂首挺胸,邁開了加速經濟建設的前進步伐。招商引資的無限契機,誕生了“再造一個休寧城”的方針大略。文明創建萬寧園區和新城開發的號角,甦醒著老態龍鐘的縣城。國道公路慈張線休寧段的拓寬、改道、拉直;皖贛鐵路的接軌運營;屯(溪)黃(山)旅遊公路穿越城北,直抵黃山景區等優勢,休寧縣城昔日“西盛東衰,北溫南冷”的陳舊格局,被徹底打破。
而這些給緊靠國道公路、屯黃公路、皖贛鐵路的蘿寧街(北街),創造了大展雄風得天獨厚的良機。重點改造、拓寬、開發蘿寧街,藍圖繪就全面實施。過去的鬧市齊寧街,則由於地理位置、交通不便等客觀因素的限制,成了人們眼中的明日黃花。高樓林立、美化亮化、備受“嬌寵”的蘿寧街,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如一位花樣年華的妙齡靚妹,深深地吸引著房地產開發商及外來客戶的視線。機關單位、電訊郵政、公司商店、電視轉播、網咖校園,均在各處搶占了有利地形,新生的蘿寧街,成了21世紀休寧縣政治、經濟、文化、旅遊、交通的中心樞紐。如果說當年的齊寧街是“形象大使”,那么今日的蘿寧街就是休寧縣的“外交大臣”。在商人們的眼裡,齊寧街已經是一位失去青春紅顏的“老處女”,風光不再,他們好比是籠子裡的泥鰍――今天走的走,明天溜的溜,紛紛搬出齊寧街,落戶蘿寧街。上個世紀80年代,一些機關事業單位也陸續搬出齊寧街,向蘿寧街和齊雲東大道轉移。只有黨校“故土難離”,仍在堅守陣地。很快,齊寧街成了一條商店稀少,房屋破舊,冷冷清清,人氣下跌的老街
但是,人們沒有忘記齊寧街,沒有遺棄齊寧街,在保護古街遺址,保護名勝古蹟,搶救歷史遺存,開發旅遊資源思想指導下,齊寧街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得到各屆縣委、政府領導的重視。在修舊如舊,保持原貌的原則之下,齊寧街的步道、照明、古宅等基礎設施得到了多次修繕。如今,當你一踏上那平坦齊整的石板路,望著那高挑的馬頭牆和零星的幾家商店,似乎還能聆聽到那遙遠的故事。她們仿佛向你訴說著昨天的輝煌,今天的思考,明天的期盼……

保護規劃

休寧縣位於安徽省最南端,與浙、贛兩省交界,全縣總面積2151平方公里,轄9鎮12鄉、190個行政村,總人口27.4萬,是典型的“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區縣。休寧自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建縣,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縣名為隋文帝欽定,取休陽、海寧各一字,含“吉慶平寧”之意。作為古徽州的“一府六縣”之一,自古以來,休寧便以山水之美、林茶之富、商賈之多、文風之盛而名聞遐邇,被譽為“東南鄒魯”。城區有一條長2華里的老街,清一色的徽派建築,錯落有致的條石街面包含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鎮建設加快,幾條新大街相繼建成,商品交易市場轉向了新街,老街古建築、古文化設施年久失修,亟待修復保護,加強保護開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保護和修復老街老徽派風格房屋。重點涉及拆除危舊房屋約67000�,重建擴建13000�,加固危舊房屋20000�。均需按原有風貌進行整修,所有瓦面進行整理補充,磚牆進行整理,土牆換成磚牆,原有柱、梁進行更換加固,消除危、漏現象,做到風格依舊,堅實牢固。
2、修繕配套雕刻門窗等。主要是已損壞陳舊的木雕、木刻、門、窗、梁、柱、牆壁等均需按“修舊如舊”原則,進行刷漆翻新。
3、配套排水設施。主要對以上所有老街室內地面鋪設古磚或仿古地坪,配套的落水槽、出水溝、天井院全部進行清修、整治、疏通。
4、對老街破壞的條石街面全部按原有風格進行修復。
5、對以上所有舊址失散的石碑、石刻、古物、遺物、史料進行蒐集整理統計,搞好陳列擺置,掛牌保護。
項目投資估算及資金籌資方式:項目總投資為50000萬元,恢復老街門面,全部按原來風貌進行重建、擴建、修復;修復木雕、木刻、門、窗、梁、柱、牆壁等,並按原來風格進行刷漆翻新。
(1)拆除危舊房屋約67000�,共需13400萬元
(2)重建擴建13000�,共需2600萬元
(3)加固危舊房屋20000�,共需4000萬元
(4)西街保護與開發區域總面積21.6萬�,實施街道、管網、線路改造,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整體保護和旅遊綜合開發,按1400元/�初步計算,總投資額約3億元。

旅遊開發

由於歷史的原因,老城區還存在著人口、建築密度過大,交通擁擠,城市功能不夠完善等問題。做好老城區的改造及配套能加快休寧縣城區建設,進一步拓展城市發展空間,降低老城區人口與建築密度,實現城市空間合理布局,創造良好人居環境,是休寧縣今後城市建設的必然選擇。通過項目的建設,將給休寧縣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一是老城面貌徹底改觀;二是居民居住環境全面改善;三是可引進外商投資;四是解決人員就業;五是增加財政稅收;六迅速帶動商業旅遊的快速發展,人民民眾得到較大實惠。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