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陽鎮

海陽鎮

海陽鎮是中國第一狀元縣、中國有機茶之鄉、中國鄉村旅遊福地——黃山市休寧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處黃山腳下新安江畔,風景優美,資源豐富。鎮域面積132平方公里,轄4個社區17個行政村,總人口4.9萬人。自東漢建安十三年建縣,海陽為城關,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歷來以山水之美、林茶之富、商賈之多、文風之盛而蜚聲海內外。

基本信息

交通運輸

海陽鎮距離黃山市府所在地屯溪17公里,距黃山風景區46公里。距黃山機場、徽杭、合銅黃等高速公路入口僅20分鐘車程,皖贛鐵路、屯黃公路、休婺公路、慈張公路等穿境而過,火車、飛機直通北京上海等全國大中城市,有著良好的交通優勢和區位優勢。

產業發展

海陽鎮海陽鎮
近年來,海陽鎮黨委政府大力實施“強農穩鎮、重工富鎮、科技興鎮、依法治鎮”的發展戰略,鎮域經濟和社會事業得到持續快速發展。工業主要以化工、機械製造、服裝加工、食品加工為主,三佳誼華、強力化工等鎮屬企業已被列入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高科技產品遠銷國內外。以“豬、沼、菜”循壞利用形式的城郊大棚經濟以及以菊花甘蔗草霉為主的特色農業在縣城周邊地區具有領頭地位。有機茶生產和加工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年產各類有機茶10000噸,是全國最大的有機茶生產和加工基地。海陽鎮鹽鋪村已被列為黃山市新農村建設示範點,鹽鋪的生態農莊、黃山貢菊、草莓、甘蔗等已初具規模,名聲漸起。
海陽鎮海陽鎮

2003年海陽鎮被國家建設部等六部委評為“全國重點鎮”,其後經濟發展勢頭迅猛。2006年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18.5億元,財政收入2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00元,綜合經濟實力比過去有了較大的提高。

海陽鎮海陽鎮將繼續大力實施工業強鎮戰略、城鎮化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信息化、現代化建設,不斷增強綜合實力,努力把海陽建成市場繁榮、人民富裕、環境優美、產業最佳化、百姓安康的皖浙贛邊區重鎮。

歷史人文

海陽鎮海陽四塔
海陽四塔:“海陽四塔”是指位於休寧縣城海陽鎮南面的“巽峰、丁峰、富琅、萬峰塔”四塔,現皆為休寧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巽峰塔:位於休寧縣下汶溪村旁的玉幾山東。建於明隆慶元年(1567年),為樓閣式磚塔,塔形六角七層,全高約35米,每層四個拱門,內有168級螺鏇形梯道直通頂層。塔頂有寶葫蘆狀塔剎,唐代風格。塔內有以佛教為題材的壁畫,雖年代久遠,線條仍清晰可辨。

丁峰塔,又名停鳳塔。位於休寧縣下汶溪村的玉幾山西,與巽峰塔遙遙相對。建於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為樓閣式磚塔,六角五層,全高約30米。塔為實心體,遼代風格。

富琅塔,又名“水口審皋”。位於休寧縣海陽鎮南面富琅村,與巽峰塔隔溪相望。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為樓閣式磚塔。八角七層,現存四層,外形完整,殘高約17米。磚砌突伸的重檐,工藝精細。塔磚長1尺,寬5寸,厚3寸,上有“萬曆癸巳寅”或“萬曆癸巳宿”字樣。

萬峰塔,位於秀陽鄉汪金橋村太陽塢山頭。明嘉靖年間建造。為六角五層樓閣式磚塔,高20米左右,底層高2.7米,徑上逐層遞減。頂部有塔剎。塔內原有螺鏇形梯道通往頂層,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一縣城的同一方向矗立著四座明代古塔,為他處所罕見,這也充分體現了徽州古代的風水文化。

海陽鎮海陽鎮
夾溪橋:夾溪橋俗稱東夾溪橋。位於縣城西門外。明嘉靖四年(1525)休寧知縣李升舉薦邑人程一募建。建橋之初,民工深挖橋基,曾於第三個橋墩下挖出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石砌千秋橋,李候萬古標;夾溪連內翰,西北出翰林”四句詩。嘉靖六年(1527)橋成後,橋正中建亭,以石碑詩意額“千秋”二字,故又名千秋橋。橋為10墩11孔石拱結構,橋墩船形,橋面鋪青石板237塊,長189米,寬6.6米,兩邊石欄高近1米,橋上有亭、廟、坊等,古樸雄偉,是休寧縣最大的一座古石拱橋。明崇禎元年(1628)重修,清代、民國年間曾多次修繕。民國23年(1934)拆除橋上亭、廟、坊等建築物,改為公路橋,成為屯(溪)景(德鎮)公路交通要道。1978年在橋北另建鋼筋水泥公路橋,公路改道後,此橋僅供人行;1990年縣人民政府曾撥款維修,現橋身完好。
海陽鎮海陽鎮
海陽古巷
海陽古城的每一條尋常巷弄,如同休寧身體的血脈。休寧縣城的古巷很多,尤其是烈日酷暑的季節,“穿街”不如“走巷”,街寬且有喧聲亂耳,熱浪滾滾,而古巷窄且有兩側高牆遮陽,時有涼風撲面。就這樣,人們從夏走到秋,從秋走到冬,竟走出了幽趣橫生的滄桑……

“東門牌樓西門店,北門住戶南門田”,是老縣城的總體布局,如今已是面目一新。休寧的老百姓仍把萬寧、玉寧、齊寧、蘿寧四條街稱為東南西北街,而所有巷弄都“藏”在這四條街里。許多巷弄取名都很雅致,如南街的文昌巷、草堂巷、龍池巷,北街的鶴山巷、池草閣巷,東街的萬秀巷、淳化巷、厚田裡巷,西街的社壇巷、百客廳巷、里仁巷等等。在古巷中溫步,跟老人們談今說古,每條巷弄都有故事,每條巷名都出之有典,就連以姓氏或植物命名的巷弄都是一段歷史,如東青巷蘇家巷金家巷、劉家巷、核桃樹巷、柳河巷、桂花樹巷、柿樹園巷。走在這些巷弄間,葉(東青)、蘇、金、劉的後裔均難覓其蹤,而核桃、柳樹、桂花、柿樹也未見其影,給人留下的是一個個懸念……當人們徜徉在清幽而落寞的古巷,看著那斑駁的依附在牆基的苔蘚,不由得又生出思古之幽情來。這古巷裡的都是凝固的歷史遺存,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城鎮現代化建設的推進,還會出現劉禹錫《烏衣巷》戴望舒《雨巷》等留傳千古的詩情文韻嗎?若干年後,街談巷議、街頭巷尾、萬人空巷之類的成語還會用嗎?

有古巷就有老屋,尤其是秋冬時節。枯藤爬滿的老屋顯得更加蒼涼。當你踩著飄蕩的藤葉走進一座老屋,青石門樓的磚雕已經部分損壞,屋樑兩則的雀替和斗拱蛛網密布,嵌著幾何圖形的木製窗欞上布滿灰塵。從門裡走出一位老人告訴你,每年都有很多人來看,看過就走了。接著他歷數這老屋過去幾代主人的興衰,“他們的後代都在外面做大事呢……”

古巷是一部部藏書壘成的,老屋是一本本家譜續成的,它們如今像窮困潦倒而又內心豐富的老翁,心靈深處容納著多少曲故?五臟六腑珍藏著幾多歷史?文昌坊是一條不過幾十米的小巷,400多年前,中國版畫藝術的傑出人物胡正言就誕生在這條巷的一幢老屋裡。在西街育才巷口有一家老屋,那是後來在胡天注手上開始有名的胡開文墨店。200多年前,13歲的少年胡天注踏進這家門檻,拜績溪人汪啟茂為師學習制墨。後來便由夥計成為老闆的女婿,繼而成為老闆。出外謀生的少年胡天注走進休寧,而走出休寧的卻是中國墨壇的一代大師,休寧的古街古巷記下了這位“墨痴”之魂。里仁巷出現過一位醫學奇才,他叫汪昂。清初,汪昂對仕宦之途望而卻步,就另闢蹊徑,棄儒從醫懸壺濟世。他在望聞問切的過程中寫成了《醫方集注》三卷,後又將其濃縮成《湯頭歌訣》,成為中醫入門的必備課本……

海陽鎮海陽鎮
休寧的古巷老屋很多,古巷的掌故,老屋的逸聞,由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代代相傳,已成為經久不衰的街巷文學。當你走進一家老屋的院落,一不小心會踩在明朝的殘碑上,或碰到一隻清代的瓦罐。虎死威不倒,映入眼帘的這些殘存的碎片似乎在告訴人們,古巷老屋雖然沒了昔日的繁華和喧囂,但它們面對現代建築器械鐵齒鋼牙的步步逼近,卻仍以老朽之軀苦苦支撐在街頭巷尾,“泰山石敢當”是舊時家門口或街衢巷口立的小石碑,意喻安定穩固和禁壓不祥,它似乎仍倔強地佑護著流淌在古巷老屋的古風遺韻……

踏著紅麻石鋪就的路面,走完縣城所有古巷,最後來到西行走42號,這是縣城最長一條街的最後一個門牌,然後由西向東往回走,這條由很多老巷構成的老街,現在也只能稱為巷了,因為它與南北大街相比,顯得太窄了;與昔日相比,它顯然又過於蕭條,但南北大街上買不到的東西可以在這裡買到。貨郎擔上有針頭線腦頂針箍,壽衣、刻章、剃頭、修鐘錶、打制鐵皮器皿、彈棉花等民間百業仍飄蕩著古老的商業氣息,而這條街上經營的小餛飩、鍋貼餃豆腐乳米糕極富特色。你要問這些業主為何不把攤子擺在鬧市街口,他們都說,就擺在眼下這窮街陋巷,東西還不夠賣呢!一副“貨”好不怕巷子深的神態使人封了嘴。

含珍藏奇鐘鼓樓:凡來古城海陽的人,都會在導遊陪同下看看鐘鼓樓,因為它是休寧縣城的標誌性建築。至正年間的鐘鼓樓,史稱當時的休寧縣尹唐棣集富戶14人集資重修鐘鼓樓,至正五年(1345)六月破土,次年十一月竣工,其時鐘鼓樓為兩層樓閣建築。明崇禎十四年(1641)毀於火,知縣朱統鈺重建,改為三層樓閣。清順治六年(1649)邑令翁人龍重修,拆去頂層,復改為兩層,下層壘以5米高的石台基,正中砌有拱式圓門洞,以為人行通道,其後側砌有登樓石階,樓前懸有“休寧縣”三字直匾,樓前還引水闢地,池上架一石橋,名“三思橋”,明嘉靖年間知縣宋國華改橋為照壁,作為縣衙屏障。據清道光《休寧縣誌》載,鐘鼓樓自明洪武二年起(1369),歷經兵災火焚,至清康熙十五年(1767),曾先後重建8次。

海陽鎮海陽鎮
如今,我們看到的鐘鼓樓是經1984年大修、1986年竣工的建築,三分古樸,七分典雅,基本符合元代鐘鼓樓的外貌,為兩層重檐式徽派建築,占地460平方米,樓寬達18米,高13米,正中辟拱門,台基之上是兩層木製結構迴廊式建築,迴廊四周設有供遊人休息的“飛來椅”。樓的南北全是朱漆木格扇子門窗,東西為山牆,山牆的梁撐和檐口處飾有精緻的花草木雕,樓頂仍保持原來的重檐歇山式,四角飛檐下拴有風鈴,樓內大廳為大方磚地面,迴廊為小青磚鋪地,整座鐘鼓樓氣宇軒昂、古樸典雅。

鐘鼓樓還是縣博物館的“藏珍樓”,每逢舉辦文物展覽,參觀者絡繹不絕。在那琳琅滿目的磚木雕中飽覽徽派篆刻的神韻,在刻工精湛的古硯中欣賞新安文化的遺風,還有那些玲瓏剔透的彩繪、青花古瓷溢出雅趣,令人賞心悅目。觀賞者停留時間最長的無疑是那方1915年從萬國博覽會上載譽而歸的萬安羅盤,最使人流連忘返的莫過於那些流芳百世的古代書畫作品,其中休寧籍明代書法家詹景鳳《千字文》是一幅國內罕見的狂草長卷,長卷縱30厘米、橫1000厘米,全篇字型如筆走龍蛇,似龍飛鳳舞,疏密相間,筆法剛健。而休寧籍清朝乾隆年間吏部尚書汪由敦的小楷《孝經》卻是另一番境界,全文秀麗端莊,一絲不苟,與詹景鳳的狂草相得益彰。此外,樓中珍藏的明清徽派居室家具和蘊含著鄉土氣息的民俗文物,同樣為研究古徽州民風民俗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佐證……

古老的鐘鼓樓在新世紀又有新變化,縣政府已將該樓闢為“狀元博物館”,南北兩側空地將建成“狀元文化廣場”,古樓新姿將會更加吸引越來越多的旅遊者。

海陽八景

海陽鎮海陽八景石刻
白岳飛雲:白岳,即齊雲山。這裡奇峰幽壑,萬石崢嶸,松藤薜蘿,竹木婆娑,飛泉碧潭,景色秀麗。春秋季節,山上雲煙繚繞。遊人登望仙台俯視山下,那一望無垠的田川,盡被飛雲流煙所淹沒,如幕如障,欲吞欲灶;遙望遠山,峰巒朦朧,時隱時現,若浮若沉,瞬息萬變。古人有詩云:“白云何處來,須臾四充塞。瀰漫亘天關,周匝洪城域。”清人沈烈的詩句更是神形兼備:“白岳鍾靈氣,雲飛未肯閒。爐峰縹緲里,屏嶂卷舒間。帶露穿林濕,隨風觸石還。不因鐘磬響,何方訪仙關?”

壽山初旭:壽山即萬歲山,亦稱古城岩,在萬安鎮東。晴日之晨,上壽山之巔東望,大氣磅礴,水闊天空,一輪紅球,冉冉升起,如火映金盤,光芒四射,紅霞燦爛,東方盡赤。少頃,紅日普照大地,晴空萬里,彩雲飛渡。俯視橫江,日影與橋影,隨波光搖曳,別有一番奇觀。清休寧人查錫恆有詩云:“天雞咿喔起雲霄,絕頂曦光接斗杓。赤頁玉盤開紅暈迥,黃金輪涌赤波搖。一峰高向三光拱,萬歲名應百世標。放眼扶桑胸次曠,不辭捫葛上召堯。”

松蘿雪霽:縣城北郊松蘿山,山勢高峻,蜿蜓曲折,松蘿漫徑,怪石羅列,松竹成林,極為幽奇清秀。嚴冬大雪之際,“玉屑”紛飛,奇峰披銀裝,松竹掛冰花,分外晶瑩。若晴日,則紅裝素裹,更增妖嬈。明休寧縣城陪郭人、禮部尚書程敏政,當年與友人游松蘿山時曾即景賦詩云:“雙峽中分一徑通,寶坊遙隔片雲東。四時山色涵空翠,萬折泉聲瀉斷虹。清愛竹孫穿凍雪,靜聞松子落香風。登高兩屐吾方健,攜手無因得贊公。”

海陽鎮海陽八景石刻
鳳湖煙柳:在城西鳳凰山下,白鶴溪與夾源水匯合處,昔有泊名鳳湖,湖邊栽滿了柳樹,春夏佳日,柳絲輕拂,微風送爽,碧波蕩漾,景色醉人。每當晨曦初露,曙光高照,湖面霧氣靄靄,若雲若煙。看那團團新綠,與幾頃波光,相襯相映,更顯得清幽秀雅。明休寧上資人、崇禎十六年進士汪姬生,曾為湖廣黃州府推官,晚年送友人至鳳湖,觸景生情,染翰揮毫,題詩一首云:“春光搖曳斗城西,老眼低回望轉迷。樹底不逢青雀過,湖頭偏聽紫騮嘶。雨垂蔭邊村隱,風起晴畢與寺齊。欲折一枝聊贈別,依依愁緒掛前溪。”

練江秋月:也稱老橋雙月。在海陽城南下紋溪一帶。這裡水色清澈澄碧。南岸青山綿延,玉幾山東西兩翼,巽峰丁峰兩塔峙立,水光山色塔影,渾然一體。汶溪河面開闊,汛期洪峰洶湧,流湍水急。明嘉靖年間,曾先後兩次在這裡修建石拱大橋。每當秋高氣爽,雲淡風輕,漫遊於老橋之間,明月當空,橋底上、下游各現月影。恰似“秋光似練月如水,十里汶溪月澇橋。”如果在上弦或下弦時間,則是“出雲面面擁寒溪,江底初沉月一鉤”,別是一番風光。清人沈烈有詩讚道:“平分秋夜好,冰鑒漾浮沉。影瀉絲絲練,輝流點點金。江天渾一色,水月盪千尋。俯仰清風好,悠然會此心。”

落石寒波:又稱落石回波。景點在海陽城西二里許白鶴溪畔。橫江水自黟境經齊雲山麓迤邐西來,夾溪水由北奔騰而下,兩流交匯在縣城西南郊玉幾山西北麓,瀦為深潭,名落石潭。水清影碧,風光秀麗。潭南峭壁矗立。當溪環繞的中間,有巨石一方,若從雲天下墮,名落石台。台面平整,可坐百人。又有雲頭石,為下流藩蔽。舊有樓宇寺廟,現尚存摩崖鐫字。一為“三山聚秀”;一為“落石回波”。昔時舟棹上下,多在此停泊。“日映樹梢添翠綠,風來水面聽鳴弦,”那雄峙的青山奇石,翠玉碧澄的幽潭,令人陶醉。清代休寧女詩人汪韞玉有詩讚曰:“奇石何年落,登臨亦快哉。三山移欲會,五水匯初來。月色前村雪,松聲大壑雷。悠然諸境外,即是此靈台。”

海陽鎮海陽八景
夾源春雨:夾源水出自休北,三面繞城,環流如帶。從北郊新塘觀音閣,逆水上行,兩岸高峰對峙,一水中分。山巒林壑,鬱鬱蔥蔥。清明時節,春雨濛濛。遠山景物,盡被雲靄籠罩;近處田園村舍,錯落參差。水橋流水,漁舟橫泊,如入“武林桃源”。明崇禎年間休寧籍進士汪姬生,性愛山水,晚年辭官歸里後,不顧老邁乏力,拄杖遊歷其間,曾即景賦詩一首云:“於今何處復桃源?一水千山夾石門。地瘠浪憑茶作產,欲淳時風槿為園。春生氣象回寒谷,雨弄霏微失遠村。躡屐扶筇尋窈窕,杳然雲樹長溪痕。”

龍井飛瀑:位於鶴城鄉馮村海拔1629米的六股尖,為新安江源頭第一瀑。瀑布高300餘米,分數層從山頂跌宕而下,似白龍出澗,轟鳴如雷,迴蕩幽谷,極為壯觀。瀑下碧波蕩漾,灌木成蔭。宋朝詩人楊萬里《新安江源頭詩》贊:“金陵江水只鹹腥,敢望新安江水清。皺底玻璃還解動,瑩然酃淥卻消醒。泉從山谷無泥氣,玉漱花汀從佩聲。水紀茶經者未識,謫仙句里萬年名。”2000年盛夏,本縣規劃黃山市濱江大道休寧段(第六景區)工程時,該景點被選為新“海陽八景”第八景。

參考連結

http://www.xnhyz.gov.cn
http://xnhyz.ahxf.gov.cn/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