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橋

千秋橋,又名官橋、鮮水橋。位於武康鎮英溪河畔。該橋始建於三國吳黃武元年(公元222),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是浙江省最古石拱橋之一。

上海千秋橋

千秋橋。原名仗義橋,位於新場鎮洪東街4號東側。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由錢紀章倡建。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建。同治二年(1863年)修葺。1987年政府出資再修。單孔半圓石拱橋,東西走向,跨東橫港。長28米,寬3.90米,高5.40米,橋孔拱形跨度為7.70米,拱圈為分節並列砌置。東堍石級22步,西堍石級21步。兩側欄桿高為0.95米,中有四根石柱,柱頂雕有小石獅。橋墩南北兩側有石刻橋聯,南側為: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北側為:濟人即是濟己,種福必須種德。千秋橋是新場鎮“十三環洞”中僅剩的l座拱圈石橋。“千秋夜月”曾為新場筍山十景之一。古人姚春熙賦詩描繪其景云:“百步長橋高並樓,閒人夜月詠來游,憑欄笑指東流水,蟾景波光一色秋。”現該橋保存完好,在南匯地區屬難得。1999年出版的《上海的橋》一書中有記。2001年底向區政府申報,被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浙江千秋橋

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洛舍鎮東橫村,是清末(1903年)重建的單孔石拱橋,橋面兩側有“千秋橋”三字,千秋橋保存完整,晚清橋樑風格明顯,是古代橋樑建築典型例證。


鎮江 千秋橋
東晉平北將軍王恭鎮守京口,在城樓上建造萬歲樓,下有千秋橋,寓意“千秋萬歲”,並建有樓閣式石牌坊,石拱橋橫跨漕河之上。
昔日畫舫雲集,兩岸酒肆林立,樓店櫛比,笙歌達旦,十分繁華。
50年代江蘇鎮江填河築路,橋埋路下,橋址在今千秋橋街與第一樓街交界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