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狀構造

鼻狀構造

鼻狀構造(nosing structure)岩層受力扭曲,一端向下傾沒,另一端抬起,是一種構造等高線不閉合的褶皺構造,形似人的鼻子,稱鼻狀構造,亦稱半背斜。

鼻狀構造的成因

鼻狀構造是斷陷盆地和坳陷盆地斜坡帶最重要的二級構造單元,主要表現為背斜的一端向下傾沒,另一端向上抬起,中國的松遼盆地、二連盆地、車鎮凹陷和泌陽凹陷都有發現。一般認為,鼻狀構造主要有繼承型鼻狀構造、差異壓實型鼻狀構造、斷鼻構造、斷裂伴生的鼻狀構造4種成因類型。斜坡的鼻狀構造是由剛性基底古凸起上繼承性發育並受後期的差異壓實作用而成。在始新世末一漸新世前,受區域左旋壓剪應力場的作用,斜坡上形成的一系列北西走向正斷層在基底形成了一系列壘、塹相間的古隆起,構成了鼻狀構造的基礎和先決條件。由於剛性基底具有聚集應力的作用,後期幕式構造運動圍繞基底古隆起聚集應力,幕式性地強化了這些古構造背景。此外,鼻狀構造軸部和兩翼地層厚度不同而產生的差異壓實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會擴大鼻狀構造的規模。據統計,同一層鼻狀構造脊部和翼部的高差最大可達350 m,壓實強度有明顯差異。而當地層達到一定厚度時,此作用開始減弱直至消失。因此,隨著地層厚度的增加,差異壓實作用趨弱。

鼻狀構造控制圈閉形成

鼻狀構造屬於一種構造。而圈閉的形成必須是有聚集油氣的條件才可以稱之為圈閉。在鼻狀構造中有可能會形成岩性圈閉或者複合型圈閉。就拿斷鼻構造舉例斷鼻構造就是上傾方向出現斷層從而阻止油氣運移形成油氣藏,因為有鼻狀構造能夠聚集油氣,斷層可以阻止油氣的運移所以斷鼻狀構造屬於複合型圈閉類型。因此鼻狀構造形成什麼圈閉不能一概而論,要看它在構造中的油氣藏類型。

凹陷鼻狀構造與油氣富集的關係

在對車鎮凹陷鼻狀構造的分布、成因機制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對生油岩條件和生儲蓋組合的研究,探討了區內鼻狀構造與油氣富集的關係。油氣沿鼻狀構造的脊線進行運移,在鼻狀構造脊線附近的圈閉聚集,而鼻狀構造槽線位置的探井油氣貧乏,甚至無油氣顯示。油氣受鼻狀構造脊線的控制呈放射狀分布,受南北斷階帶斷層的遮擋呈環狀分布的規律。這種油氣富集規律的研究,對認識我國東部陸相斷陷盆地的油氣富集規律具有一定的意義。

區域概況

車鎮凹陷的鼻狀構造是在中生代的基底之上發展起來的,經歷了3個發育階段,即沙四段沉積時期的早期形成階段、沙三段凍營組沉積時期的繼承性發育階段及上第三系第四系沉積時期的最終成型階段,形成了現今的構造格局。

鼻狀構造成因

車鎮凹陷和濟陽坳陷其他凹陷一樣,經歷了印支、燕山、喜山期發育過程前第三紀,主要受北東浦西向擠壓的影響,形成了軸向北西向大型寬緩褶皺。第三系隨著凹陷的發育,邊界斷層埋南斷層控制著凹陷的構造樣式,其斷面形態主要有:板式、鏟式、上凸式和坡坪式大型寬緩褶皺,帶上的凸起和上凸式、坡坪式的斷層面是鼻狀構造發育的有利部位。

凹陷內鼻狀構造主要是在同沉積作用下形成的,根據其成因大致有:

(1)繼承性鼻狀構造。受基底岩層控制,在前第三系古隆起上發育起來的,如大王莊、大35等鼻狀構造。

(2)差異壓實鼻狀構造。凹陷邊坡的凸起(隆起),尤其在陡坡斷剝面及其邊界斷層下降盤的古山口處,形成許多向南迅速尖滅的厚層洪積扇和沖積扇砂礫岩體,後期沉積覆蓋其上或超覆其上,隨著沉積厚度加大及負荷加重,砂礫岩體與細碎屑岩間的差異壓實作用,形成一系列向南傾沒的鼻狀構造。該類構造面積相對較小,幅度較低,沿凹陷的北部陡坡呈串珠狀分布。如大61、大80、大65等鼻狀構造。

(3)斷鼻構造。凹陷北部和南部的弧形斷階帶,發育的盆傾斷層,斷層上升盤,斷層面與地層的傾向相反,形成“反屋脊”式斷鼻構造;在下降盤,斷層的拖拽形成正向斷鼻構造。在南部緩坡帶,斷層導致的斷塊發生掀斜運動,發育一系列與地層產狀同向與反向的正斷層,在斷階帶地壘上發育斷鼻構造。

(4)斷裂伴生鼻狀構造。由於同生斷層長期活動及沉積物沿斷面產生重力滑動,形成沿同生斷裂下降盤呈串珠狀分布,與斷裂和背斜相伴生的鼻狀構造。

油氣成藏

鼻狀構造具有良好的生儲蓋組合

車鎮凹陷下第三系的沉積經歷了多次湖侵過程,發育多套烴源岩,主要有沙四上段、沙三中一下段和沙一段。在高部位鼻狀構造上,沉積多套水下扇砂礫岩體,位於多套生油岩之間,均向凹陷內的沙四上、沙三段和沙一段等幾套主要的生油岩層系伸展,沙四上、沙三段沙一段、和上第三系明化鎮組泥岩,沉積範圍廣,面積大,為凹陷的蓋層。凹陷下第三系具有良好的生儲蓋組合。

鼻狀構造有利於形成各種圈閉

車鎮凹陷高部位鼻狀構造上,下第三系沉積多套水下扇砂礫岩體,均向凹陷內的沙四上、沙三段和沙一段等主要幾套生油岩系伸展。鼻狀構造是構造同期次的砂礫岩體頂底均有泥岩隔層,可作為砂礫岩體儲層的蓋層。鼻狀構造上沉積的砂礫岩體,在斷層和差異壓實作用下,形成斷鼻圈閉、地層圈閉和岩性圈閉。

鼻狀構造是油氣運移的指向和匯聚的地點

鼻狀構造 鼻狀構造

車鎮凹陷是壓實流盆地,生油窪陷的流體勢高,而南北兩側邊坡的鼻狀構造流體勢低,是油氣運移的指向和匯聚地點。在南北兩側發育以砂礫岩體為儲層的各種圈閉中,南部緩坡帶鼻狀構造規模大,儲層物性較好,孔滲性好,是油氣主要積聚地。北部陡坡帶鼻狀構造規模較小,儲層的物性普遍較差,孔滲性差,只在相間分布的扇體的扇中位置物性稍好,是油氣積聚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