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濕地

黑龍江濕地

黑龍江濕地主要分為四個類型,即: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和沼澤化草甸濕地。 河流濕地的變化過程伴隨著以流水作用為主的侵蝕、搬運和沉積過程。 為保護濕地,保護濕地中的豐富物種,1971年2月2日建立了全球政府間保護公約濕地公約。

黑龍江濕地黑龍江濕地
黑龍江共擁有天然濕地434萬公頃。至2005年2月,黑龍江省共建有省級以上濕地自然保護區40處,總面積達到313萬公頃,其中國家級8處,省級32處,還擁有扎龍興凱湖三江洪河等4處國際重要濕地。

主要分布

境內濕地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大小興安嶺

類型

黑龍江濕地黑龍江濕地
主要分為四個類型,即: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和沼澤化草甸濕地。

河流濕地的變化過程伴隨著以流水作用為主的侵蝕、搬運和沉積過程。在河流系統中,水沙流與河床邊界相互作用產生了形形色色的河床濕地,其中水沙流中泥沙顆粒的運動起著媒介作用,除了受地質構造運動的影響外,河床濕地的變化一方面與邊界泥沙的沖刷和河道中泥沙的落淤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人為活動及各種排泄物的輸入有關。

至2005年2月,已經在烏蘇里江沿岸建立了興凱湖、虎口月牙湖珍寶島東方紅烏蘇里江和三江、饒河大佳河等8處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基本復蓋了烏蘇里江沿岸。在三江平原腹地的七星河、撓力河流域建立了七星河、撓力河兩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東升、三環泡2處省級自然保護區。在嫩江源頭及嫩江、松花江流域已經建立和規劃建立的濕地保護區也達到15 處。

濕地簡介

濕地(wetland)是位於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環境下,生長著很多濕地的特徵植物。濕地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遷徙離不開濕地,因此濕地被稱為“鳥類的樂園”。濕地強大的的生態淨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腎”的美名。

在人口爆炸和經濟發展的雙重壓力下,20世紀中後期大量濕地被改造成農田,加上過度的資源開發和污染,濕地面積大幅度縮小,濕地物種受到嚴重破壞。

為保護濕地,保護濕地中的豐富物種,1971年2月2日建立了全球政府間保護公約濕地公約。到2004年10月為止已有超過141個成員,1387塊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