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

黑水城

黑水城西夏城名,今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以南32公里處。在西夏和元代時最為鼎盛,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西夏十二監軍司之一黑山威福司治所。城為長方形,全城面積超過十八萬平方米。城分為東西兩部分,西城為軍政官署和寺廟等宗教活動場所;東城則為吏民和軍隊居住區及倉庫等。城東西各有一座城門,門寬四米五。建有瓮城,瓮城門南向。城牆高十一米,牆四角加厚,成圓錐形,頂部外側建有女牆一道。城中有一條大道貫穿東西。城東南有一座方形堡子,堡東有一座高土台,台東又建有兩排房屋,外有圍牆。城外是居民的宅院。黑水城在元朝為亦集乃路,蒙古語稱哈拉浩特(黑城)。明以後城漸廢,遺址曾出土大量西夏文獻資料。

基本信息

名稱來歷

黑水城黑水城

黑水城,西夏城名,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北,位於額濟納河下游的巴丹吉林沙漠的邊緣地帶。西夏十二監軍司之一黑山威福司治所。最初是因額濟納河而得名,額濟納,原是西夏党項族語,意為“黑水”。該河來源於祁連山的雪水。每年,祁連山上融化的部分雪水,都要匯成河流,向北流向內蒙古阿拉善盟的額濟納草原,最後注入最北端的居延海中。這條由雪水匯成的河流,就是古代人稱為“黑水”的額濟納河。
黑水城,因旁邊有黑水河流過,所以取名為黑水城。元代時又稱“亦集乃城”、“哈拉浩特”,仍為黑色都城之意。

考古意義

20世紀初,俄國軍人科茲洛夫和英國人斯坦因才在黑水城發現了大量的西夏文獻,並運送出境。這一發現被公認為是繼19世紀末、20世紀初殷墟甲骨、敦煌遺書之後的中國第三大考古文獻發現。

發展歷史及傳說

傳說過去黑水城是西夏都城,最後一位君主號稱黑將軍。他英武蓋世,所向無敵,在與漢族爭霸中原時,出師不利,退守孤城。中原大軍久攻不克,見城外額濟納河流貫其間,便以沙袋塞其上流,斷絕城中水源。守城者於城內掘井,至極

黑水城黑水城
深而滴水未見。黑將軍被迫全力出戰,未戰前,以所存白金八十餘車連同其他珍寶傾入井中,又親手殺死自己的妻小,以免落入敵手,然後率士卒出戰,終因寡不敵眾戰敗身亡。
中原軍隊攻陷黑水城後,大肆搜尋而未能得見寶藏。關於這段歷史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黑將軍戰敗後並沒有死,而是向東南方向撤退。在距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巴音浩特不遠的地方,曾留下了他的盔甲和戰袍。這一有傳奇色彩的故事與歷史事實相去甚遠,但其中藏寶的傳說卻吸引著不少人。俄國的科茲洛夫就是著迷於神秘的黑水城的人物。
城堡早在西夏王朝正式建國以前就已建成。儘管城市規模較小,但因它是河西走廓通往漠北的必經之路和交通樞紐,所以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在西夏建國以前,黑水城一帶就已有大量居民,在這裡耕耘牧獵、繁衍生息。西夏建國後,為了加強這一地區的管理,以防東面遼國和漠北蒙古的侵入,西夏王朝曾先後調集兩個統軍司來駐守黑水城及整個居延地區。並將大批人口遷到黑水城一帶定居,讓他們在當地屯墾造田、生產糧食,以滿足大批軍民的生活需要。
到西夏鼎盛時期時,黑水城已不再是一座單純的軍事城堡,逐漸變成一座經濟、文化都較為發達的繁榮城市。當時的黑水城內,官署、民居、店鋪、驛站、佛教寺院以及印製佛經、製作工具的各種作坊布滿了城區,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這種情況大約持續了近200年之久。
公元1226年,北方“蒙古汗國”的成吉思汗率領大軍征伐西夏,首先攻克了黑水城,並由此南下,直取西夏的國都中興府,次年,西夏滅亡。元朝建立後,黑水城依然沿用,而且受到元朝統治者的重視。當時這一地區劃歸甘肅行省,稱“亦集乃路”元朝在這裡設定了亦集乃路總管府,管轄這一地區及西寧、山丹兩州。
黑水城黑水城
由於黑水城是漠北通往內地的重要交通樞紐,元朝統治者不僅派遣了大量軍隊來黑水城駐防,還從各地遷來許多漢族和蒙古族人,來這裡與當人共同發展農牧業生產。當時,各族人民利用額濟納河的水利資源開渠造田,經過數十年的奮鬥,先後屯田近萬畝。
元朝時期,由於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原來的黑水城已不能滿足需要。於是在原有城池的基礎上,對城市進行了擴建改造。擴建後的黑水城,東西寬450米,南北長380米,是原來城市面積的3倍。擴建後的城市,不僅增加了城區面積,而且加強了城市的防禦能力。當時的黑水城,城牆高達10米,城內有登城馬道7條,設有寬約6米的東、西城門兩座,並在城門外加築了瓮城。在四面城牆的外側還修築了馬面、角台等禦敵建築。
在當時的城區內,分布有街市、官署,驛站、學府、寺院等區域和百姓、官員、兵卒的住宅區;有直通城門的東、西大街和南北街巷組成的整齊街道。街道兩側,布滿了各種店鋪,有飯館、酒店、客棧、錢莊、雜貨店、衣帛行、馬具作坊等。並有馬市、柴市及交換農牧產品的互市場所。黑水城,不僅城內十分繁榮,而且在城外也有百姓集中的居民區和繁華熱鬧的街市。當時,居住在黑水城一帶的固定人口約有七八千人之多。

宗教

在黑水城眾多的建築中,宗教建築是這座古城的一大特色。黑水城,曾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歷史上曾建造過許多宗教寺院。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不同的建築。其中以佛教建築最多,而且占地面積也最大。在西北角的城牆上,至今還聳立著5座寶瓶似的佛塔。最高的一座達13米。佛塔是用土坯壘成,雖經數百年的風沙侵襲,今天依然聳立雲端,成為黑水城獨具魅力的標誌。

沒落

元朝時期的黑水城,不僅是一座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繁榮城市,而且還是當時“北走嶺北、西抵新疆、南通河西、東往銀川”的交通要衝和元朝西部地區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
公元十四世紀中葉,這裡的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昔日的綠洲,被沙漠吞噬,變成了一片荒漠。昔日繁華昌盛的黑水城也變成了一座廢城。現在它們的痕跡依稀可辨。磚石,瓦塊,陶瓷殘片,鐵器,雕刻,泥佛,風化的白骨,破裂的石磨,塊壘等當年的遺物。在古城遺址的西北角上,端坐著12米高的西藏覆缽式佛塔,古樸,圓融,安詳,是黑城的標誌性建築。城內,荒涼滿目,流沙下遍布官邸、寺廟和民居的頹垣斷壁,到處都散落著各種瓷器和碎片。黑釉刻花、白釉褐彩,以及鈞瓷和南方的龍泉瓷等等。城外還有幾座殘缺不全的喇嘛塔,像是守城的衛士肅然而立。
風沙填埋一座城市也許需要更多的時間,但在當地卻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隋朝時,有一天天氣顯得十分怪異,忙碌的人們雖然在心裡嘀咕,但都無暇深究,在沉悶的城中往返穿梭著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並高聲叫賣他背的棗梨:“棗梨!棗梨!”雖然老人叫賣得非常起勁,但由於他的要價太高而無人問津。天黑之後,老人出城而去。當時駐守此城的隋朝大將韓世龍聞聽此事覺得十分蹊蹺,百般思索之後恍然大悟:“棗梨不正是早離嗎?”遂果斷地率領全城軍民離開黑水國。果然,在人們離開不久,狂風大作,風沙從天而降,整個城池很快被沙掩埋……這一傳說還有史料記載,說韓世龍“去後一夕被沙掩埋”。

現今發展

額濟納成為居延遺址和黑水城保護基地。這是日前首次在我國內蒙古額濟納召開的有關黑水城研究國際會議傳出的信息。

額濟納是國內至今惟一沿用古西夏地名的地區,其境內的黑城(也稱黑水城)是西夏古都,在西夏歷史上占有非同尋常的地位,也是迄今絲綢之路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這裡有秦漢時期輝煌的居延文明,西夏時期燦爛的水城文化。曾出土2萬多枚居延漢簡和8000多件(冊)黑水城西夏文獻。在黑水城區域上世紀八十年代還發現了元代伊斯蘭教徒的數百座墓葬,並出土了元代阿拉伯伊斯蘭教徒的木乃伊,這是繼西夏文化被發現後的又一重大發現。這些珍貴的遺址吸引著越來越多學者的目光,他們將黑城作為研究西夏文化和早期伊斯蘭文化傳播的重要始原地。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黑水城地區,在近一個世紀內引起學術界和社會越來越多的重視。

來自日本、美國、俄羅斯、蒙古等國內外60餘名專家學者聚會內蒙古阿拉善,對居延遺址和黑水城進行實地考察,並圍繞黑水城歷史文獻與考古、黑水城地理環境與水文水利、黑水城文化藝術、黑水城與居延文明和黑水城與額濟納社會經濟及擬定成立內蒙古考古學會西夏黑水城分會等五個有關黑水城人文與環境等高端學術議題展開討論。此次國際會議確定,今後將以我國內蒙古額濟納旗為基地,把居延遺址和黑水城進一步保護好,2007年將完成保護總體規劃,黑水城有關的綜合研究將持久深入地開展下去。

阿拉善盟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阿拉善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與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石嘴山、大武口市相望,西與甘肅省酒泉、張掖、武威地區相連,東北與巴彥淖爾盟、伊克昭盟、烏海市相接壤,北與蒙古國交界,國境線長733.84公里。
景點南寺 | 阿拉善王府 | 戈壁蜃樓 | 賀蘭山 | 黑城遺址 | 甲渠候官遺址 | 居延海風景 | 曼德林烏拉岩畫 |沙漠奇觀 | 延福寺 | 通湖草原 | 阿拉善 | 敖倫布拉格 | 巴丹吉林沙漠 | 北寺 | 策克口岸 | 東風航天城 | 額日布蓋峽谷 | 廣宗寺 | 哈布茨蓋怪石林 | 海森礎魯 | 黑水城 | 居延海 | 曼德拉山 | 天鵝湖 | 烏日斯草原文化 | 月亮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