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斯廷斯戰役

黑斯廷斯戰役

黑斯廷斯戰役(Battle of Hastings),1066年10月14日,哈羅德國王)Harold II)的盎格魯—撒克遜軍隊和諾曼第公爵威廉一世(William of Normandy)的軍隊在黑斯廷斯(英國東薩塞克斯郡瀕臨加來海峽的城市)地域進行的一場交戰。

基本信息

簡介

黑斯廷斯戰役黑斯廷斯戰役

黑斯廷斯戰役(Battle of Hastings) 1066年10月14日,哈羅德國王(Harold II)的盎格魯—撒克遜軍隊和諾曼第公爵威廉一世(William of Normandy)的軍隊在黑斯廷斯(英國東薩塞克斯郡瀕臨加來海峽的城市)地域進行的一場交戰。 9月28日,威廉率約1.2萬人的軍隊(封建義勇軍,內含騎士騎兵)在英格蘭南岸順利登入,安營紮寨。哈羅德的軍隊(國王侍衛隊和步兵十字義勇軍)數量上和威廉一世的軍隊相近,但裝備較差。很多盎格魯—撒克遜士兵使用的是石斧和近射程弓箭。盎格魯—撒克遜軍隊沒有騎兵,訓練也差。10月14日,哈羅德率軍在黑斯廷斯附近的森拉克崗上占領了陣地,軍隊擺成方陣,正面埋設了尖樁柵欄。丘崗後面斜坡陡峭,對方難以進攻。威廉的軍隊三線配置:弩手、步兵和騎兵。諾曼第弩手首先投入戰鬥,從約100米的距離向盎格魯—撒克遜軍隊射擊,然後步兵騎兵展開進攻。盎格魯—撒克遜士兵英勇廝殺,打退了諾曼第軍隊的進攻。這時,威廉命令騎兵隊實施佯攻,然後撤退,誘使盎格魯—撒克遜軍隊下崗。佯動奏效。崗上下來的盎格魯—撒克遜軍隊遭到諾曼第步兵和騎兵的有力打擊而潰敗。哈羅德戰死。點評:此戰,威廉一世軍隊良好的組織,精良的武器和熟練的戰鬥技能,加之用兵中巧施計謀,保證了諾曼第軍隊黑斯廷斯之戰勝利

歷史背景

黑斯廷斯戰役18世紀黑斯廷斯戰役油畫
1066年9月29日,諾曼第公爵吉約姆二世(即征服者威廉)希望用他的軍隊取得英格蘭的王位,其軍隊出發後在英吉利海峽被颶風延遲,後於英格蘭南岸的村莊佩文西在未遇到抵抗的情況下登入。傳說威廉登上海灘後不小心面朝下摔倒。為了不在其軍隊面前出醜,他雙手捧沙站起來喊到“我現在擁有了英國的土地!”(這個故事與愷撒侵略不列顛的故事相似;也許是威廉的傳記作者為了讓威廉與愷撒有更多的共同點而編造的。)當聽到威廉軍隊登入的訊息之後,剛殲滅挪威國王哈拉爾三世的入侵軍隊的英格蘭國王哈羅德二世,急忙召集他所能找到的所有軍隊,然後南下禦敵。
哈樂德在黑斯廷斯至倫敦的道路上布置了他的軍隊,具體地點是在距黑斯廷斯六英里的森拉克山丘。他的後方是安德希達森林,前方是一個山谷。後來此戰發生地被稱作巴特爾(“Battle”,意即戰鬥,位於英國之東薩塞克斯郡),以紀念這個事件。
英王的軍隊據估計為八千人以上,全部為步兵(英國士兵騎馬到戰鬥地點,但到達之後下馬步戰)。 其士兵包括正規兵(通常為土地擁有者),專業戰士包括皇家衛隊,還有一些臨時徵集的農民士兵。他們主要武器有劍,槍和威力強大的丹麥斧,防具有鎖甲和圓盾。前鋒是一排用盾牌結成的盾牆。前鋒之後是正規軍,最後是農民。整個軍隊沿山脊布陣(陣亡士兵倒下之後,後面的士兵可填補空缺),但是由於英軍剛與挪威人打完斯坦福德橋之戰,實際上已經無力再進行戰鬥。
威廉公爵將他的軍隊在英軍陣前展開,諾曼軍隊的軍隊數量與英軍相仿,軍團包括了威廉自己的諾曼軍團,盟軍布列塔尼軍團和法國與佛蘭德軍團,甚至還有來自義大利的諾曼海盜。諾曼貴族們提供了威廉物資支持對英格蘭的入侵以換取在英格蘭的領地和頭銜。普通士兵的軍餉以現金和戰利品支付,還包括得到英國封地的希望。諾曼軍隊以經典中世紀陣型展開,包括了三個軍團-諾曼軍團在中心,布列塔尼軍團在左翼,法國-佛蘭德軍團在右翼。每個軍團包括了步兵,騎兵和弓兵,並有弩兵。戰鬥開始時弓兵和弩兵站在戰陣的最前列。
傳說威廉的御用吟遊詩人和騎士,愛烏泰勒佛,請求其主人威廉讓他第一個衝鋒。威廉同意了他的請求,泰勒佛孤身沖向英軍,揮舞著他的劍和騎槍並高唱著古版的羅蘭之歌。這個故事最早的描述說一個英軍騎士出陣迎擊,但泰勒佛迅速將其斬首,並用他的頭作為上帝保佑諾曼侵略軍的見證。後來一些12世紀的來源說泰勒佛衝進了英軍陣型,擊斃了一到三名英軍士兵,然後陣亡。

戰鬥過程

黑斯廷斯戰役黑斯廷斯戰役
戰鬥由諾曼弓兵和弩兵的齊射開始。但是由於諾曼弓威力不強,諾曼弩兵也未裝備絞盤裝置,所以無法穿透英軍的盾牌,並且大部分弓箭飛到了英軍後方的地上,此輪弓箭攻擊未對英軍陣線造成任何傷亡或影響。諾曼軍通常依靠揀敵人射來的箭以維持攻擊,但是英軍由於匆忙行軍,並未帶弓兵迎戰。
接下來諾曼步兵和騎兵進行了衝鋒,由公爵本人和公爵的兩個兄弟巴約的厄德和羅貝爾帶領。在前鋒線上,步兵和騎兵與防守的英軍正面交鋒了,但是由於英軍使用威力強大的丹麥長斧,這一輪攻擊只留下了一堆被砍倒的戰馬和屍體。英軍的盾牆仍然堅不可摧,英軍士兵開始高喊“神聖的十字”和“滾出去,滾出去”。
然後,左翼的布列塔尼軍團與英軍盾牆接觸。由於對英軍威力強大的防守沒有經驗和沒有準備,布里多尼士兵迅速潰退。英軍的右翼,可能是在英王哈樂德的兄弟的帶領下,衝出了陣型,下山進行追擊。但是在平地上,沒有盾牆的保護的情況下,此部分英軍迅速被諾曼騎兵衝垮並屠殺。
諾曼領主們注意到了英軍士兵喜歡無意義追擊的心理,開始命令諾曼騎兵重複使用“詐敗戰術。在這一天中,諾曼騎兵在英軍防守陣線前多次進行了攻擊和潰退的表演。每次英軍都會有一部分士兵追擊看起來正在潰敗的敵人,但每次都被諾曼騎兵回頭殲滅。
諾曼軍終於停止了攻擊並重新集結,開始正面全力攻擊英軍盾牆,每次攻擊都讓盾牆弱了一分,並留下了大量的英軍和諾曼軍士兵的屍體。
在這一天快結束時,英軍的防線已經幾乎要崩潰了。諾曼第軍隊的步兵和騎兵的多次衝鋒已經令英軍防線極其薄弱,現在英軍的防線已經充滿了戰鬥力較低的農民軍。但是威廉開始擔心,如果夜晚來臨,那么他自己同樣疲憊的軍團必須休整,也許必須回到船上,那時他們將成為英國海軍的獵物。為此諾曼軍準備進行孤注一擲的最終衝鋒,威廉命令其弓兵和弩兵再次站到了前列,這次弓兵調整了射擊角度,大部分弓箭落到了後方農民軍的頭頂,造成了大量的傷亡。正當諾曼步兵和騎兵接近時,英王哈樂德被弓箭射中,受到了致命傷。通常認為他的眼睛被一支弓箭穿透,但是也有詩人卡門描述哈樂德被威廉親自帶領的諾曼騎士砍成了碎片。貝葉掛毯也顯示了他被諾曼騎士砍倒的畫面,所以與卡門的描述相符。也有可能他先被弓箭射中臉部,然後又被衝上來的諾曼士兵用武器所殺。無論如何,英王哈羅德陣亡了,英國被帶入了血腥的中世紀
諾曼軍的最後衝鋒衝垮了英軍左翼和右翼的防線,並開始向英軍中心移動。英軍防線開始動搖,盾牆防線已經有多處被諾曼士兵突破。英軍的正規軍,得到了英王已死的訊息,開始慢慢從戰場撤退。諾曼軍終於占領了山頭,並開始追擊英軍逃兵。哈樂德的皇家衛隊“龍旗軍團”和“戰鬥者軍團”戰鬥至了最後一人,在哈樂德屍體周圍形成了一個圓圈。後來無人保護的哈羅德的屍體很可能被諾曼士兵閹割

最後結局

黑斯廷斯戰役黑斯廷斯戰役
只有一小部分英軍成功退入了森林,一些諾曼士兵追擊英軍進入了森林,但在黑暗中被伏擊並殲滅。威廉在剛剛占領的土地上休息了一晚上,然後開始了他的諾曼征服工作。他的軍隊在黑斯廷斯進行了約兩個星期的休整,同時等待著英格蘭的領主來向他表示服從。然後當他認識到了沒有人會來表示服從的時候,他開始向倫敦進軍。他的軍隊在十一月由於痢疾而大量減員,威廉本人也病倒了。但是他仍然帶領著他的軍隊向首都進發,他的軍隊分三個縱隊跨越了泰晤士河,威廉聲稱將圍攻倫敦
在倫敦附近,英格蘭貴族們進行了幾次不成功的抵抗,剩下的英國領主們開始內訌。北方的伯爵愛德溫和莫爾卡,倫敦州長艾瑟格,新英王埃德加二世(為了抵抗諾曼軍,而被推選成為英王,但還未加冕)出城對威廉表示了服從。威廉於聖誕節在西敏市被加冕為那年的第三個英格蘭國王。
黑斯廷斯戰役的遺址興建了一間巴特爾修道院(意即“戰鬥修道院”,真名為聖馬丁修道院),在其高高的聖壇上矗立一個銘牌,標示著哈羅德戰死的地方。巴特爾這個聚居點也沿修道院四周發展,直至現在是一個小集市城鎮。

社會評價

黑斯廷斯戰役黑斯廷斯戰役
黑斯廷斯戰役也是一個運用聯合作戰理論的好例子。諾曼弓箭手,騎兵和步兵聯合不讓英軍取得主動權,他們聯合起來,讓同樣裝備的英軍不得不只顧防守並只能執行很少次的戰略行動。
黑斯廷斯戰役是歷史上最後一次對英國成功的軍事入侵,自那以後再也沒有人能成功征服英國。古法語成為英國統治階級的語言近300年之久,並影響現代英語的許多辭彙。英法關係從這以後變得相當複雜,因為英國國王同時擁有法國貴族的身份,導致後來英國國王也有權力爭取法國王位,成為後來英法衝突的原因之一。

黑斯廷斯戰役,在英國歷史上是一次重要戰役,英格蘭從此完成了統一國家的歷史使命。在歐洲中世紀的政治地圖上,海浪滔天的英吉利海峽曾將不列額島與歐洲大陸隔開,聽任島上由盎格魯一薩克遜人建立的一些小國相互兼併。但到1066年,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帶領軍隊在該島南部登入,決心改變這一狀況,爭奪英國王位。他在黑斯廷斯修建了一座木寨,並四處徵集糧食,打算順著通往英國國都倫敦的大路進軍。英王哈羅德聞訊後,以最快的速度召集各地的武士和民兵,淮備給威廉一個迎頭痛擊。同年10月11日,性急的哈羅德不待部隊到齊,便帶著幾千人向黑斯廷斯前進,在那裡的一座小山坡上擺出一副防禦的架勢。威廉將自己的弓彎手、重裝步兵、騎士依次排列,向英國軍隊猛攻。但英軍肩並著肩、盾靠著盾,阻擋了威廉軍隊的箭矢,成廉本人也在混亂中落馬。他只好下令佯退,將英軍誘下山來。果然,興高采烈的英軍將士上當了,他們衝下山坡,隊形散亂,也失去了居高臨下的優勢。這時威廉的部隊轉過身來,切斷英軍退路,將其團團圍住,密集的箭矢飛向敵人,哈羅德中箭身亡,英軍潰散。黑斯廷斯之戰的勝利,掃清了威廉繼承英國王位的障礙,確立了諾曼第人對英國的統治。

戰爭分析

哈羅德之所以在黑斯廷斯戰敗,一除了存在一個明顯的事實,即他不得不兩線作戰外,還存在著四個重要原因;第一,在富爾福德損失了幾乎全部的北方貴族的部隊。第二,未做充分準備就倉猝魯莽地從倫敦出發了;第三(這是最有爭議的一點),當布列塔尼騎士退卻時,對其採取了反擊行動。第四,對諾曼第防線的右翼發起了反擊(它對戰役的最終勝負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直到1065年的秋天,實際上一直是戈德溫家族統治著英格蘭。哈羅德是握有實權的韋塞克斯伯爵,他的兄弟托斯蒂格和吉爾斯分別是諾森伯蘭伯爵和東英吉利亞伯爵,而另一位兄弟利奧弗溫伯爵的采邑從白金漢郡一直延伸至肯特郡。只是有了年輕的麥西亞伯爵埃德溫之後,由戈德溫家族控制整個英格蘭的局面才被打破。但是,由於北方爆發了一場嚴重的叛亂,愛德華國王不將不放放逐托斯蒂格,封埃德溫的弟弟莫卡為諾森伯里亞伯爵。這樣,兩個年輕人控制了半個王國和北方的民軍。他們受父親艾爾福格伯爵的影響,對哈羅德和他兄弟政治權勢的上升十分不滿分。
約克在羅馬時代曾是一個堅固的堡壘,但這已成為過去,很可能兩位伯爵認為他們的防禦工事不足以抵禦挪威人,更大的可能性是他們認為哈羅德即使來,也不可能及時趕到,因此;他們最大的生存希望就是選擇對於他們人數較少的軍隊稍微有利的地點進行作戰。他們把船隻停靠在台德卡斯特,如果哈拉爾三世愚蠢地把船隊開到河上游烏斯河和沃夫河匯合處,他們就可以從台德卡斯特出發,切斷哈拉爾三世的退路。這進一步證明了他們準備採取進攻戰略。

似乎可以肯定,哈羅德在10月1日得到了威廉登入的訊息。亞眠的蓋伊說這時哈羅德正在國倫敦的路上。他的這種說法可能是正確的,因為當哈羅德得知威廉已經等到他們需要的風向時,他是不會再在北方停留6天的。但是,他究竟在哪裡並不重要,因為無論他在哪裡,他都會立刻發的命令,要求各郡集結所征的兵員。然而,大多數大鄉紳無法在國王規定的時間內,即10月12日集結起所征的兵員,與晗羅德一起向南方進軍。

哈羅德當然還有他的侍衛隊,可能於10月5日回到了倫敦,以後幾天,在斯坦福布里奇之戰中倖存下來的民軍也陸續回來不少,這是一支疲憊而又零亂的軍隊,它需要休息,卻沒有得到休息。即使不是更早,那么到達倫敦時,哈羅德也應當得知了黑斯廷斯周圍村鎮被燒毀的訊息。威廉十分了解哈羅德缺乏耐心、易於衝動的個性。針對這一弱點,他使哈羅德的部分伯爵領地上烈焰騰騰,以此逼使哈羅德急促上陣。威廉自己既等待不起,又不能遠離他的艦隊。

如果哈羅德等待,則有百利而無一害,反之,則有百害而無一利。他離開倫敦時,只帶了自己和他兄弟的侍衛隊,缺乏弓箭手步兵。雖然在進軍途中,有些大鄉紳和騎馬的自由民加入了他的隊伍,但是,他們在這個國家的全部民軍中只占很小的比例。還有一些民軍雖然及時趕到了戰場,但到達時都已精疲力盡了。有些伯爵,包括北方的伯爵,根本不可能及時趕到。

讓威廉燒毀哈羅德最忠誠的支持者居住的村鎮,對哈羅德的事業當然不會有利,但哈羅德率領一支疲憊、參差不齊的隊伍離開倫敦,卻正中威廉的下懷。人們有時認為,哈羅德犯了一個對任何指揮官來說都不可饒恕的錯誤,即他低估了敵人的力量,以為他已經集結起來的隊伍能夠打敗威廉,這種看法未必成立。更可能的情況是:在有些戰役中,指揮官的秉性使勝利的機會明顯地減少。這次戰役就屬於這種倍況。

當決定發起戰役時,哈羅德本應有一支強大的經過戰鬥考驗的部隊,可是他的軍隊既不精力充沛,又沒有達到足夠強大的程度。那么,哈羅德在軍事事務中不容置疑的清晰判斷和敏捷思維,是否能幫助他贏得這場戰鬥的勝利呢?這需要時機。在戰役過程中就曾出現過這樣的時機(如果確實可以說它是個機會的話)。這就是在諾曼第人左翼作戰的布列塔尼騎士退卻時,不僅引起了步兵的退卻,而且也暴露了諾曼第人的左翼,造成了諾曼第軍隊全線突然的潰退。

哈羅德的戰略是打防禦戰,一直到諾曼第的騎兵在盾牆前受挫之後才轉入進攻。威廉的戰略是通過突襲和計謀擊破撒克遜方陣。為此,諾曼第騎兵是整個戰役的關鍵。在諾曼第騎兵受到重挫之前,撒克遜方陣必須保持嚴整。哈羅德制定了嚴格的紀律,沒有命令,任何人都不得離開自己的位置。

在黑斯廷斯之戰的記載方面,最具有權威性的人物和文物有:普瓦蒂埃的威廉(他是公爵的牧師)、瑞米耶日的威廉、貝葉掛毯和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從英格蘭方面來講是最可靠的記述,然而,比較粗略,我們仍然無法確切地了解到當時在撒克遜防線右翼所發生的一切。布列塔尼人肯定受到了嚴重打擊,他們的退卻不可能是佯動;但是,哈羅德軍隊中的某個大鄉紳或是哈羅德的某個兄弟是否發出了反擊的命令,則從未有材料透露。只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事實,那就是他們突破了敵人的防線。向潰逃的布列塔尼人發起了追擊。從他們一貫缺乏紀律的情況看,有理由認為這是一次盲動出擊。

諾曼第的隊伍一時大亂,這種現象直到公爵以他巨大的個人力量重新把他們聚集在一起後才結束。因此,這段很短的時間正是哈羅德指揮撒克遜全線部隊向前推進的有利時機。整個英格蘭軍隊的強大進攻,可能壓倒諾曼第弓箭手和步兵。但是,雙方的傷亡都會非常慘重。有些人(包括富勒將軍)認為哈羅德如果採取這樣一次行動,他將取得勝利。然而,對形勢的認識,在處於生死關頭的英格蘭國王和對此經過的900年認真思考和總結的後人之間可能是極其不同的。哈羅德很可能認為,進行最後搏鬥的時機尚未成熟,因為他自己的援軍正陸續到來,更重要的是諾曼第騎兵依然是一支強大的力量。一旦諾曼第的騎兵重新站穩腳跟,他們就將迅速、猛烈地打擊民軍,而民軍是騎兵極易打擊的目標。這一點不久就得到了證明。
這是這次戰役中的決定性時刻,但這只是對諾曼第人而非撒克遜人而言。如果威廉沒能成功地應付那種緊急情況,諾曼第侵略者就會真正陷入危機之中。在中世紀的戰役中,一旦國王(這裡是公爵)倒下的喊聲四起,一旦王室旗幟在戰場上消失,人們的戰鬥激情就會頓然消失,隨之而來的是難以消除的恐慌。哈羅德在戰役的這個階段中始終保持著盾牆可能是正確的。不幸的是,在接著出現的事件(的確是一個非常類似的事件)中,他再也找不到發起攻擊的機會了。

戰爭總結

這就是使哈羅德在黑斯廷斯之戰中敗北,從而改變了英格蘭命運的四個因素。明確指出這四個因素中最具決定性的因素是困難的,但是,如果能夠假設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個因素都能脫離其他因素而獨立地發生作用的話,那么,北方民軍的喪失很可能是威廉取勝的最直接的原因。

在黑斯廷斯之戰中,幾乎可以肯定地說,。指揮官的失敗是由於發生了他無法控制的偶然情況。然而,這場戰役也說明了控制戰局的強者如果臨危不亂,則可以把偶然因素變成有利因素。

對於民軍兩次離開防線的行動,不能指責哈羅德,不是他命令他們那樣乾的。他無力制止他們,他在這一戰役中失敗很可能是由於他們自作主張所致。威廉公爵在他的士兵意外地陷入混亂、自己也掉下馬來的關鍵時刻爬起來,騎 上馬,重新出現在人們都能看見他的危險地方,從而挽救了十分危急並且可能是致命的形勢,避免了使一時的挫折進一步轉變成一場大潰敗。

諾爾曼人是最初嶄露頭角的。他們的子孫也以頗有價值的戰例繼續發揚了中世紀戰爭的光輝。他們非常珍惜諾爾曼人的鮮血,總是力圖以智慧而避免用鮮血來奪取勝利,而且在這方面做得是很成功的。

1066年是英國國小生都記得的一個年份。這一年,諾爾曼人極其技巧地採取的戰略戰術,不僅對當時的局勢,而且對爾後歷史發展的整個進程,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由於採取了一種引誘性的戰略行動,諾曼第的威廉[或紀堯姆]在入侵英格蘭時,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從一開始起,他就獲得了間接路線所帶來的利益。當時,哈羅德國王那個舉行叛亂的兄弟托斯蒂格,夥同他的盟友挪威國王哈拉爾德,在約克郡的海岸上實行了引誘性的登入。儘管這次登入帶來的威脅要比威廉直接入侵造成的威脅小些,但是,由於它是在威廉入侵之前發生的事情,即使上陸的部隊很快就被殲滅,其事件本身對於威廉的計畫還是增加了功效。上陸的挪威人在斯坦福德被殲滅兩天之後,威廉便在薩塞克斯郡海岸完成了登入

威廉上陸以後,並沒有立即向北挺進,而是先向肯特薩塞克斯地區進行掃蕩,以此引誘哈羅德國王,使他只率領一小部分兵力魯莽地向南馳援。這樣哈羅德向南方走得愈遠,愈想迎擊敵人,則他離開自己的增援部隊也就愈遠。這正是威廉的企圖,爾後事件的進程,證明了威廉的計算完全正確。他把哈羅德引到黑斯廷斯,靠近了英吉利海峽的岸邊,才開始和哈羅德交戰,然後又在戰術上採取間接路線的行動,達到了有利於自己的戰鬥結局。當時,他命令部分兵力假裝戰敗而逃,引得敵人尾隨他們進行追擊,從而使敵人自己打亂了戰鬥隊形。而後,在戰鬥的最後階段,威廉使用弓箭手從高處進行“射擊”,結果使哈羅德陣亡。這也可以算是間接路線的一種行動方式。

威廉在這次勝利以後所採取的戰略,同樣也是值得重視的。此後,他又沒有直接向倫敦進發,而是首先占領了多佛爾,從而保障了自己海上交通線的安全。而在後來到達倫敦郊外之後,他也沒有直接強攻城市,而是開始掃清倫敦的四郊。由於面臨著餓死的危險,當威廉達到貝爾克漢斯提德以後,這個都城終於自動投降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