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毅隆

黎毅隆(LAI NGAI LUNG),1989年8月11日生,廣東新興人,現居住在廣東省肇慶市,已遷移戶口至廣州市中山大學。1996-2001年就讀於肇慶市實驗國小,2002-2008年就讀於廣東肇慶中學。現就讀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08級經濟學專業。

人物簡介

黎毅隆,廣東新興人,現居住在廣東肇慶市。
百度貼吧黎毅隆吧:http://post.baidu.com/f?kw=%C0%E8%D2%E3%C2%A1
下面是關於黎毅隆的新聞:
11月12日,這天是廣東肇慶中學百年華誕大喜的日子。來自全國各地的校友雲集校園,激情澎湃。而一位叫周家熾的兩鬢斑白的75歲老人,此刻卻獨自坐在靜悄悄的家中追憶家族四代求學肇中的往事。
三天前,周家熾在寫給肇慶中學校長的信中說:“我雖不是貴校學生,但卻與貴校頗有淵源。先父周其凇1908年入讀肇中,1940年病逝於翁源抗日前線;九叔父周其柏1918年-1921年就讀肇中,1924年參加革命工作,1928年被國民黨殺害;堂兄周寶烈(烈士周其鑒之子)1943年-1946年就讀肇慶中學;解放後,小女周?、外孫黎毅隆及鄧仲琪均曾就讀肇慶中學。……作為第四代肇中學生家長,我向貴校百年華誕表示祝賀!”
這封看似平常的信敘述著一個英雄家族見證西江流域教育發展歷程的秘密。1905年到2005年,從戰爭年代到和平盛世的100年間,周家四代人受教於肇慶中學,不僅親眼目睹著肇中從誕生到發展的每一個腳印,而且,周其淞、周其鑒、周其柏這批西江學子,還用鮮血唱出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

往事回憶

肇中百年慶典之日,記者走進了英雄後代周家熾的家。推開門就感受到周氏家族的書香氣息,這是一個古樸簡陋的家,牆壁已泛黃,一台17寸的老式電視機、一個舊式音箱、幾條木椅、一張茶几,就組成了一個不大的客廳。沒有開燈,在略顯昏暗的客廳里,老人靜靜地回憶起往事。
 革命先烈:見證西江河畔培育英雄兒女
清光緒三十一年( 19 0 5 )至三十三年,清朝政府深陷內憂外患,眼見氣數將盡。當時的肇中是由肇慶府知府多齡改端溪書院而來,名為肇慶府中學堂。創辦時肇慶府中學堂還是補習班,秋天招生1個班,學制五年,是西江地區第一所中學。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1908年,周家長周其淞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平均地權,建立民國”的呼聲中走進肇慶府中學堂。1912年,由於家境貧寒,周其淞為了讓弟弟周其鑒讀書,提前一年退學回到家鄉任職廣寧文治學堂,當了一名老師。同年,周其淞考進陸軍速成中學,再進保定陸軍學校深造,從此投身軍戎,成為抗日時期著名的愛國將士。
1938年10月,任職國民黨152師軍械處處長的周其淞冒著戰火,前往廣州石榴花頂前線輸送彈藥,幫助前線戰士從日軍手中奪回廣州失地,立下大功,受到師部嘉獎。1940年冬,由於抗擊日寇,日夜操勞,“勞神焦慮,消日忘年”,周其淞積勞成疾,沉疴臥榻。
1919年,周其淞的九弟周其柏就讀肇慶中學。當年5月,肇慶學生回響北京“五四”運動,舉行示威遊行和燒毀日貨運動,周其柏是學運的領導人之一。當時,其七哥周其鑒在廣東甲種工業學校染織科就讀,和阮嘯仙、劉爾崧等人組織學生會,並擔任會長。在校讀書期間,周其鑒十分關心弟弟周其柏的成長,常抽時間幫助教育周其柏。在他的幫助下,周其柏、陳伯忠韋啟瑞等人的思想覺悟提高得很快。1924年,周其柏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在日記中寫道:“我時刻都以七哥那種富於革命,勇於鬥爭的精神作為自己的榜樣。”
廣州起義失敗後,周其鑒因反動地主告密不幸被捕。殘暴的敵人用盡毒刑,威逼利誘企圖動搖他的意志,但周其鑒悲憤填膺,視死如歸,始終立場堅定,忠貞不屈。1928年2月1日,周其鑒被反動派秘密殺害。周其柏得知後悲憤交集,決心繼承七哥的遺志,與反動派血戰到底。同年5月,周其柏不幸負傷被捕。在獄中,兇殘的劊子手用酷刑逼供,周其柏被打得體無完膚,仍堅貞不屈,怒斥敵人,表現出一個共產黨員的崇高革命氣節。1928年8月,敵人將被酷刑折磨得氣息奄奄的周其柏用竹籮抬到南石頭監獄的操場上行刑。臨刑前,周其柏用微弱的聲音不斷喊道:“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中國共產黨萬歲!”犧牲時年僅25歲。
 英雄子女:見證肇慶中學多災多難
周其鑒的幼子周寶烈於1943年-1946年就讀肇慶中學。
那是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日軍的大肆侵略,使肇慶中學幾度遭炮火轟擊,兩搬其址。1938年,在日軍的多次進攻下,肇慶中學從端州遷址德慶金林村。當時,校舍簡陋破爛不堪,圖書不過2500冊,儀器既劣且少,還不足示範教學之用。1945年,肇慶中學又從德慶金林遷到廣寧縣木格羅家祠上課,周寶烈就是在這裡就讀了肇慶中學課程。當時學校瘡痍滿目,頹垣斷壁,草木叢生。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肇慶中學搬回原址上課。後經修建,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學校新聘了一批教師,添置了大批教學設備,開始恢復原來的初、高中共十二個班,學生依期返校,正式複課。
革命家族:見證文革扭曲教育的命運
解放後到1981年30餘年間,與肇慶中學頗有淵源的周家子女卻與肇中失去聯繫。講到這段歷史,周家熾老先生神色黯然神傷。
土改時期,由於父親周其淞曾在國民黨任過職的原因,周家成為批鬥的重點。“骨肉相見不相識啊!”老先生一聲感慨,道盡淒涼。
“原屬周家的所有家業被沒收充公,周家老小都被掃地出門。我當時在廣寧中學任職教師,時常與母親(周其淞的二房太太)相見,卻為了與父親劃清界線而不敢相認。”母親也在暗地叮囑:“管好你們自己吧,不要與我們關聯上。”
更為悽慘的是烈士周其鑒、周其柏的遺孀,在嚴寒的冬天被關進牛棚,幸好夜間常常都會有好心人悄悄送去被褥,供其禦寒。烈士周其鑒的幼子周寶烈也被從政府機關調到食品廠靠賣豬肉為生,不久便鬱鬱而終。
其時,與周家命運相似的肇慶中學,正常的教學秩序被打亂。在“學制要縮短”的指示下,1967年9月起,國中、高中學制由三年改為二年。1968年,工宣隊進駐肇中,其後成立“革命委員會”(革委會)代行學校行政職責,學校黨政組織處於癱瘓狀態。
1971年2月,廣東肇慶中學被易名為“肇慶市第三中學”。1972年開始反“師道尊嚴”,批鬥老師,肇中也出現了學生批鬥老師的“典型”,驚動全肇慶。1968年雖然提出複課鬧革命,但上課不正常,教學無大綱,學校無紀律,教學質量嚴重下降。這種現象直至1976年“四人幫”被打倒,學校才恢復了正常的教學秩序。
 周家後代:見證春風化雨滋潤千家萬戶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向中國每一個角落,肇慶中學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如沐春風,一派欣欣向榮。1979年,李業章被任命為文化革命後的第一任校長,由省長梁靈光頒發委任書,肇中開始設重點班,重點培養高質量的畢業生。
就在此時,周家後代再次與肇慶中學建立密切聯繫。周家熾的小女兒周昉於1981年就讀肇中外縣班,畢業後考上華南農業大學農機製造系。此間,周家熾老人自己也多次作為廣寧中學的老師前往肇中聽課參與教研工作。
近幾年,肇慶市委、市政府對肇慶中學高度重視,在物力、財力上給予大力支持。肇慶中學如魚得水,在教學質量與設施建設上突飛猛進,實現新的突破,成為全省學子嚮往的學習聖地。2001年,周家熾的兩個外孫黎毅隆鄧仲琪同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肇慶中學,成為周家第四代肇中學子。
如今,政府重新歸還周家故居,成為周氏宗親祠堂。已經退休在家的周家熾老人每年都會回老屋好幾次,走走看看,修修補補,並時刻叮囑兒女子孫,要牢記家族的光榮傳統,不辱沒英雄氣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