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飄大捷

黃飄大捷,中國清同治八年(1869)貴州苗民起義軍在黃平東南之黃飄對湘軍的一次山地伏擊戰。

黃飄大捷

中國同治八年(1869)貴州苗民起義軍在黃平東南之黃飄對湘軍的一次山地伏擊戰。

在清朝封建統治壓迫下,貴州各族人民自鹹豐初年起,紛紛起義。鹹豐五年(1855)舉義的張秀眉包大度苗民起義軍,控制了黔東南地區。同治五年,清廷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後,徵調川、滇、湘等省軍隊,大舉進攻貴州起義軍。黔西北、黔北義軍失敗後,黔東南苗民義軍處境更加艱難。

起義軍以台拱(今台江)為根據地,以清江(今劍河)、鎮遠為屏障。八年初,記名布政使席寶田督率湘軍2萬餘人,分兩路會攻台拱。在攻陷鎮遠、清江後,集中1.8萬人從鎮遠西進,擬取道黃飄至黃平會合川軍。三月十九,陷施秉。苗民義軍且戰且走,退集黃飄。此處兩山夾峙,道路狹窄,地勢險峻。包大度率萬餘人在此設伏,並派小部隊前出誘敵。二十二日,湘軍分五隊梯次前進,先後進入設伏地域。這時,義軍四起,前堵後截,鳥槍、土炮、弓箭齊放,山上滾木檑石紛紛傾下。湘軍猝不及防,亂作一團,人馬自相踐踏。義軍趁勢衝擊,大呼殺敵,當場擊斃記名按察使黃潤昌、道員鄧子垣。衝出重圍的提督榮維善,見主力被困,復率200餘人回救,也被義軍圍殲。

黃飄大捷,共殲湘軍萬餘人,從而挫敗了清軍於數月內“剿平”黔東南義軍的企圖,打擊了它的囂張氣焰,鼓舞了起義軍的士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