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民起義

苗民起義

苗民起義 苗族起源於黃帝時期的“九黎”,堯舜時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黃河中下游的一個部落。後與黃帝部落發生戰爭,失敗後退入長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在四千年前,以堯、舜、禹為首的北方華夏部落與“三苗”發生戰爭,“三苗”被擊敗。從此,“三苗”部落分崩離析。

基本內容

清代中葉以後﹐黔﹑湘地區的苗族人民為反抗封建統治而發動的一系列反清起義。其中大起義三次﹐小暴動約二三十次。

雍正時期苗民起義 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元年 (1735~1736)﹐貴州古州(今榕江)九股河地區苗族農民,不堪清朝官吏和土司的剝削壓迫﹐在苗民包利等人領導下﹐為反抗征糧﹑派夫發動起義。包利等於雍正十三年二月﹐以“苗王出世”為號召﹐在古州的八妹﹑高表﹑寨蒿等苗寨商討起事﹐遍傳雞毛火炭信﹐聯合清江(今劍河)﹑台拱(今台江)等地苗民﹐一起圍攻廳城﹐搗毀營汛。暴動迅速擴大到黔東和東南各地﹐丹江(今雷山)﹑八寨(今丹寨)﹑黃平﹑凱里等地苗民紛紛回響﹐起義農民增至四十餘萬﹐陸續攻克凱里﹑重安江(今屬黃平)﹑岩門司﹑黃平﹑餘慶縣以及台拱﹑清江營汛。同年六月﹐清政府調集兩湖﹑兩廣及雲貴川七省兵力數萬人﹐由哈元生﹑董芳率領﹐進行鎮壓。七月﹐又任命刑部尚書張照為撫定苗疆大臣﹐並調河北﹑河南﹑浙江等省官兵作後援。起義軍憑藉有利的地理條件繼續打擊清軍。乾隆帝即位後任命張廣泗為七省經略兼貴州巡撫﹐總管鎮壓事宜﹐大舉進攻。乾隆元年﹐起義軍被圍困於牛皮大箐(今雷公山)﹐終因起義領袖先後被俘或犧牲﹐起義失敗。

乾嘉時期苗民起義 乾隆六十年正月﹐貴州松桃﹐湖南永綏(今花垣)﹑鳳凰﹑乾州(今吉首)等地苗族農民在白蓮教反清宣傳的影響下﹐為反抗官府﹑地主﹑高利貸者的剝削與壓迫﹐由石柳鄧﹑石三保﹑吳八月﹑吳半生(本名吳天半)等人領導﹐發動起義。起義苗民提出“逐客民(指滿﹑漢地主﹑官吏)﹑收復地”的口號﹐“窮苦人跟我走﹐大戶官吏我不饒”為號召﹐各地苗﹑漢﹑土家族人民奮起回響﹐起義勢力很快發展到黔東北﹑湘西及川東三省接壤的廣大地區。

同年二三月間﹐清政府調遣雲貴總督福康安﹑四川總督和琳﹑湖廣總督福寧率領七省兵力十餘萬人﹐分路鎮壓。起義軍以“敵有萬兵﹐我有萬山﹐其來我去﹐其去我來”的戰術﹐四處出擊。吳八月在乾州狗拜岩戰役中﹐殲滅福寧所率六千餘人﹐福寧僅以身免。吳半生在鳳凰廳大鳥巢河一帶﹐阻擊福康安達半年之久。八月﹐聚集在平隴的起義軍推吳八月為苗王﹐石柳鄧﹑石三保為將軍。清政府為擺脫困境﹐採用剿撫並用的措施。九月﹐吳半生被奸細俘獲。十二月﹐吳八月因叛徒出賣被俘。嘉慶元年(1796)六月﹐石三保又被叛徒誘至坳溪被俘。由於起義領袖相繼遇害﹐起義軍開始失利。九月﹐清政府委任額勒登保代替先後病死軍中的福康安與和琳為統帥﹐調集重兵圍攻起義軍﹐至十二月﹐起義軍的最後據點石隆寨失陷﹐石柳鄧戰死於貴魚坡﹐起義失敗。

鹹同時期苗民起義 鹹豐五年(1855)﹐貴州苗族農民在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下﹐由苗族農民領袖張秀眉領導﹐又爆發了大規模反清起義。張秀眉

苗民起義苗民起義
包大度等人﹐在台拱掌梅里聚會盟誓﹐相約於三月十五日攻打台拱廳城﹐殺死州吏﹐由此發動了武裝起義。起義軍攻占了黔東南大部分汛堡﹐又經過三年轉戰﹐先後攻克凱里﹑施秉﹑清江﹑台拱﹑黃平以及古州﹑都勻等府廳州縣城。鹹豐七年二月﹐大敗清軍於都勻附近的丁家堡﹐迫使貴州提督孝順自殺。翌年﹐張秀眉領導的起義軍控制了黔東南苗族聚居的大部分地區﹐並設立官職﹐收回屯田﹐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在此期間﹐貴定苗族農民在潘名傑兄弟領導下也揭竿而起﹐多次進攻龍里﹑貴定﹑貴陽等城鎮﹐不斷打擊清軍。九年八月﹐起義軍攻克甕安縣城,十年一月﹐攻占平越州(今福泉)。同年﹐黔西北苗族農民在陶新春領導下﹐以赫章﹑畢節及雲南鎮雄三縣交界處為根據地﹐配合太平天國曾廣依部進攻大定府城﹐並包圍畢節縣城。同治二年(1863)﹐岩大五與貴定苗族起義軍以及太平軍合圍貴陽﹐不克。岩大五率部向安順﹑大定兩府地區進軍﹐並以此為中心與清軍交戰。太平天國失敗後﹐清政府乃集中兵力鎮壓起義。同治五年湖南巡撫李瀚章派兆琛﹑李元度等率湘軍兩萬人入黔﹐包大度﹑九大白等率眾抵抗。清政府改派席寶田代替圍剿不利的兆琛。此後,苗族農民起義轉入艱苦鬥爭時期。七年﹐清政府集中湘川黔三省兵力﹐由席寶田﹑唐炯﹑張文德分率三路圍攻起義軍。十一年夏﹐九大白﹑包大度﹑陶新春等起義領袖先後犧牲﹐張秀眉﹑岩大五﹑高禾、楊大六等相繼被俘。至此﹐堅持十八年的貴州苗民起義宣告失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