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鎮[樂清縣]

黃華鎮[樂清縣]

樂清縣黃華鎮為甌江口北岸,樂清灣畔的港口集鎮。長期以來為軍事要塞,著名商埠。東臨樂清灣,南瀕甌江,西與七里港鎮、柳市鎮相鄰,北接象陽鎮、翁洋鎮。

基本概括

(圖)黃華鎮黃華鎮

黃華鎮位於甌江口北岸,東經120°55′,北緯27°59′,距樂清市中心15公里,東瀕樂清灣,南與靈崑隔江相望,西與七里港鎮毗鄰,西北與柳市相接,北與象陽鎮接壤,東北與翁垟鎮相連。總面積21.3平方公里,領橫趾島。下轄1個居委會,27個行政村,總人口3.6萬,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690人。居民絕大多數為漢族,尚有畲族、滿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28人。民國期間,稱黃曹鄉,解放後,由黃曹鄉改稱黃華鄉,後又稱管理區、人民公社、鄉,1985年12月批准為建制鎮,鎮政府駐黃華村甌潮路。興華路、甌潮路為主要街道。

黃華以山而得名。南有岐山、鳳凰山、黃華山為屏障,北有斗山、岱山為枕,柳黃運河西入而注江,柳岐運河北來而入海,地屬沿海水網平原,為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7.7℃,年降雨量1506.8毫米,夏季多東南風,冬季多東北風。

交通便利。黃華擁有中國罕見的不凍、不淤、不沖的自然深水良港,可泊萬噸級貨輪。建有千噸級浮橋碼頭與汽車輪渡碼頭,可直通玉環的大麥嶼、洞頭、平陽的南麂、溫州等地,陸路有柳黃公路、黃翁公路,且村村通公路,道路四通八達。

(圖)樂清縣黃華鎮樂清縣黃華鎮

經濟發達。以糧食生產和海塗養殖為主,以優持高產高效為目標,大力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推進土地規模經營,全面實現了電氣化排灌,農業機械化程度迅速提高,水產養殖等特色農業形成規模,糧食生產連年穩產高產,農業經濟日益壯大。立足港區,改善投資環境,依靠科技進步,最佳化工業產業結構,形成了以造船、電器為主導行業,電子、化工、排污泵等行業協調發展的格局,第三產業穩步發展。黃華綜合經濟實力位居樂清市鄉鎮前列。

環境優美。集鎮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迅速,精神文明建設碩果纍纍,綜合治理成效顯著,民主政治建設進一步加強,人民安居樂業。

黃華鎮先後被評為浙江省重點工業衛星鎮,溫州市奔小康較快鄉鎮、浙江省教育強鎮、溫州市一星級文明鎮、溫州市雙擁松模範鎮、溫州市衛生鎮等。黃華鎮圍繞發展經濟這箇中心,以城鎮工業化、城市化為重點,以創建二星級溫州市文明鎮為抓手,正致力建設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的現代化港口集鎮。

歷史沿革

(圖)黃華港黃華港

黃華為歷史悠久的自然鎮,明崇禎七年(1634年),溫州兵道許成章奉命築黃華城,名“許公堡”,翼山若蝙蝠,又名“蝠城”。據《許公堡記》載:“黃華一鎮,尤為溫郡要地,島夷入犯,必經之道”。此為黃華最早稱“鎮”之謂。歷代為海防要塞,清代稱黃華關,為溫州四海關之一。明、清為抗倭要地。解放後亦為國防重地,建為軍事碼頭。1957年,國防部長彭德懷曾蒞港視察,現岐頭山有駐軍、港口有邊防派出所、炮台山上設民兵哨所。

黃華港口水深8-10米,集“深水、不凍、不淤”為一體的天然良港。可建若干個萬噸級以上的碼頭,可泊萬噸級貨輪。早在清朝,就與新加坡日本、台灣、香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通商,與廈門、福州、南京、九江、南通、青島等主要港口經商。上岩商行在溫州享有盛名。在抗戰時,上岩埠幾乎成為溫州地區的中轉埠。解放後,由軍事碼頭轉為客運碼頭。1990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在黃華港增設漁輪停泊碼頭,對台灣漁輪開放,建成500噸級的台輪專用碼頭。浙江省對外貿易廳批准設立樂清雙雁貿易公司,經營黃華港(口岸)對台貿易,建成占地2000平方米的台胞接台站。每遇風季,港台、日本、韓國等地的漁輪來港避風。

黃華鎮發端於南宋,沿海村落大多形成於明,村民主要以農業為生,種植水稻為主。沿海海塗資源豐富,主要有遠洋捕撈、海塗養殖、海塗零星捕捉。

經濟發展

黃華鎮進行現代化農業示範區建設、糧食自給工程建設,全面開展土地整理,改善農業基礎設施,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效益農業,全鎮達到“田成方、路成網、樹成行、渠相連”。2003年全年農業總產值448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7516元。

民國時期,黃華工業基礎薄弱,僅有個體手工業,主要有木器、鐵器、竹器、泥水、縫紉、製鞋、造船、蠣殼、麵坊等行業。新中國成立後,手工業逐步發展。20世紀50年代,個體手工業和撈殼業等紛紛成立各行業生產合作社,如黃華建築社、木器社、篾器社、服裝社、蠣殼社和航運社。1994年,黃華企業向工業園區集聚,台商工業區和岐頭工業區的配套設施逐步完善,股份合作經濟迅猛發展,形成多種經濟並存的新局面,全鎮工業產值達2.3億。至2002年,全鎮有企業257家(包括個體、私營),湧現出無區域集團一個——中國·人民電器集團,冠省名企業15家,冠溫州市名企業9家,通過ISO9000認證企業8家,部頒許可證580個。獲世界發明博覽會獎1個,獲省名優產品獎8個。2003年工業產值達14.5億。

黃華造船業歷史長,從造木帆船到機帆船、鋼質船,現在能造萬噸級巨輪。在上岩至岐頭4公里的海岸線上,2002年有船台38個。2003年產值超過4億。現有造船發證企業8家。

社會事業

(圖)黃華山黃華山

黃華鎮水陸交通便利,1877年開闢至洞頭、狀元岙航船。1915年築上岩馬道。1920年築黃華馬道,有航船到溫州,按潮候行駛。現黃華港為500噸級的客運碼頭,每天有班輪至溫州、洞頭、元覺、大麥嶼、三盤,有渡輪至靈崑。溫州至洞頭各海島客輪12艘,36個航班,黃華輪渡碼頭每天一航班對開。柳黃公路、黃翁公路、黃北公路、黃華中心路貫穿東西南北,黃華至柳市每5分鐘即有班車,寬闊的水泥路村村相通,都可通車。

郵電事業發展迅速,鎮內設有電信支局和郵電支局,郵電支局下轄七里港郵電代辦所,共同承擔黃華七里港共45個村的通信任務。全鎮安裝電話8500戶。

黃華文化淵源久遠,早在明代就設有“華村書塾”。名人輩出,進士2人(南宋陳夢實,明朝南昱),清初詩僧釋德立,清末改良家中醫大師陳虬,詩人、教育名流朱味溫,醫學家南宗景,發明家王惠荃,地質學家南延宗,華東著名民間藝人南式仁,版畫家張明曹,外交家鄭亦同,翻譯家鄭祥禮。國學大師南懷謹,物理學家王克明,教授高工高安澤,上海畫壇三姐妹(張迪平張雷平、張淳)等一代名流。2003年鎮內有國中2所、國小4所(其中完小3所)、幼稚園10所(村級9所)。2002年通過溫州市教育強鎮驗收。2003年通過浙江省教育強鎮驗收。文體設施有黃華影劇院,文化站、廣播電視站(有線電視覆蓋27個村,安裝5600戶)炮台山公園、鶴翔莊氣功場、上前海塘公園、黃華村老人活動中心、上岩前老年樂園,黃華堡村望耳樂園,其它各村均有老年活動場所。醫療衛生事業穩步發展,鎮上有衛生院一所,設有防保站,各村設衛生室,全鎮自來水覆蓋率為100%。

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居民的收入穩步增長,全鎮人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生活消費達到小康水平,居民的住房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木石結構的老房子基本成空房,代之以混凝土結構的高層樓房,室內裝璜日趨豪華,人均住房達36平方米。電視機、錄放像機、組合音響、家用電腦、洗衣機、電冰櫃、空調器、淋浴熱水器、脫排油煙機、現代通訊設備、機車進入千家萬戶,相當部分的居民擁有轎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