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古象

黃河古象

黃河古象化石,1973年1月發現於甘肅合水縣板橋鄉穆旗村的馬蓮河畔,因其挖掘於黃河流域,故取名“黃河古象”。

簡介

黃河古象 黃河古象化石,1973年1月發現於甘肅合水縣板橋鄉穆旗村的馬蓮河畔,因其挖掘於黃河流域,故取名“黃河古象”。古象化石身高4米,體長8米,僅一雙門齒就長達3.4米。據科學家判斷,這是地球上早已滅絕了的一種劍齒象。它生活在第四紀更新世早期,距今250萬年左右。它以全球僅有而成為曠世珍寶。1999年,“黃河古象”的發掘,躋身20世紀甘肅十大文化盛事之列。
古象化石運到北京後,專家們經過一系列綜合研究,認為它是世界上早已滅絕的劍齒象化石。個體保存如此完整的化石在我國僅此一例,在當今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從而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古象化石原件標本現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陳列展出。上海天津蘭州均有複製品展出,國內外參觀的人群絡繹不絕,本市作為黃河古象的故鄉,其複製品將在新建的市博物館大樓中展出。

黃河古象出土始末

1973年1月20日,合水縣板橋公社馬蓮河畔河口電站工地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這時,在工地南側一公里叫做“走馬梁”的半山腰中,民工挖砂發現了兩枚粗狀的“龍骨”。工地總指揮姜登泮聞訊,立即到現場觀察並保護現場,派人帶著“龍骨”到縣文化館報告。翌日清晨,縣文化館許俊臣趕到工地,與姜登泮一起採取了保護措施,並向民工宣傳保護文物和古生物化石的有關政策。當天,許俊臣趕回縣城,向縣級黨政領導作了匯報,提出了三條處理意見:一是責成河口工地和穆旗生產隊嚴加現場保護;二是對民工已挖回的“龍骨”全部收回;三是立即電告省文化主管部門。縣級領導同意這三條建議,並作了具體安排。甘肅省文化局聞訊後,一面函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一面著手組織人員前來勘察。
1973年3月10日,省博物館謝俊義,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谷祖剛來到合水,與許俊臣組成勘察組,3月18日、19日兩天時間,對現場進行勘察。他們從外露的大象門齒斷面向內試掘1米,發現門齒內伸50厘米後,與上頜銜接,估計保存著較為完整的一具大象軀體。外露的門齒多已散失,但地層埋藏的印痕仍然保存,為後來的修復工作提供了依據。為了確保大象化石安全出土,縣級領導隨即派公安人員值勤保護。
勘察組將發現大象化石的訊息再次電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長慶油田會戰指揮部的技術人員,聞訊也到現場進行考察。
1973年4月5日,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趙聚發,甘肅省博物館謝俊義,慶陽地區文化館韓天保,合水縣文化館許俊臣組成發掘隊,在當地黨政領導和河口工地的大力支持下,開始正式發掘。
發掘工作採取大揭頂方法,以象化石暴露處為基點,向兩邊各延伸2米,向內延伸4米,從上而下層層剝取。4月9日,大象頭骨開始暴露,大夥心情十分激動。接著,大象的脊椎骨、腿骨、肋骨、肩胛骨、盆骨、腕骨等相繼出土(圖三十二)。
大象化石十分疏鬆,稍不留神就會損傷,發掘便顯得十分細微和艱苦。挖出的化石在晾乾的同時用藥水滲透加固,以免風化散開。
合水縣板橋公社馬蓮河畔發現大象化石的訊息如雷貫耳,傳遍了千里隴原。乾旱的黃土高原怎么會有大象?民眾當成奇聞趣事,長途跋涉,成群結隊趕來參觀,車山人海,熱鬧非凡,一天超過3千人之多。縣飲食服務公司的食堂到工地搭棚營業,西峰發往合水的班車也開到了工地。沿路賣吃食的攤販不計其數,比過廟會還熱鬧。發掘隊利用民眾參觀的機會,認真講解古象的各個骨骼,宣傳保護古生物化石的意義和科學價值。
穆旗生產隊有位80多歲的張姓老漢,銀髮白須,憨厚樸實的臉上刻滿著飽經風霜的皺紋。古象的發現令他百思不解,這兒怎么會有大象呢?他爺的爺爺都沒見過大象。他堅持每天過河,爬上高坡,到發掘現場看看,聽聽,逐漸相信了這個事實。發掘工作從4月5日到6月17日,整整幹了43天,挖出的大象化石裝了12箱。為了確保化石安全,對每一箱化石都做了石膏封閉。龐然大物,如何移動?這是最令人頭疼的事。在合水縣黨政領導的支持下,動員了數百名民工,用了三天時間修成了寬3米的道路。縣拖拉機站“東方紅”履帶式拖拉機,一箱一箱把這12箱化石運到了公路邊,裝在了長慶油田會戰指揮部派來的兩部汽車上,運往西安,經鐵路直送北京。
古象化石運到北京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投入30多人進行修復、復原和裝架固定。裝架後的古象身高4米,體長8米,門齒長3.03米。個體之大,時代之早,保存之好,是迄今為止世界唯一的發現。因為古象化石出土於黃河流域,故定名“黃河象”。
黃河象的原始標本,於1974年10月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展出,它雄偉龐大的軀體,使參觀者驚嘆不已。《人民日報》、《人民畫報》均作了報導。北京科教電影製片廠攝製了《黃河古象》電影,在1975元旦正式放映。1981年黃河象應邀赴日本展出半年之久,引起了世界矚目。
黃河象化石研究整整進行了一年,參加的有鄭紹華、黃萬波、宗冠福、黃學詩、謝俊義、谷祖剛等。科學出版社專門出版了他們的專著《黃河象》。
黃河象出土於紅色土底部的河流相地層,晚於“三趾馬紅土”層而早於泥河灣組,距今200至250萬年。黃河象屬長鼻真象科劍齒象屬,是地球上早已絕滅的一種大象。門齒粗大,平行排列,彎曲度小。頭骨正方形,額面平緩,鼻上有一“八”字形槽狀韌帶窩。枕骨過度緩慢。有7個頸椎,20個胸椎、5個腰椎。背脊單峰,最高點在肩部。四肢粗壯,腳為五趾。臼齒齒冠較低,釉質層較厚。它的各個部位骨胳的骨縫、骨骺均和相鄰的骨體完全癒合,說明它是一個老年象體。它的軀體龐大,門齒粗長,髖臼支前後彎曲明顯,閉孔狹長,盆腔面不夠光滑,呈梨形,證明它是一頭公象。
與黃河象共生的古脊椎動物有:原脊象、平額原脊象、長鼻三趾馬、板橋模擬鼠、真馬、似雙峰駱駝、羚羊、安氏鴕鳥、中間原鼢鼠等。花粉分析,草本植物占70%,說明當時這裡是稀樹灌木叢生的熱帶乾旱草原,猶如今天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稀樹草原景觀一樣。
黃河象的全部骨骼集中保存在12平方米的範圍之內,各個部位彼此關聯,說明它仍然保持死前半立半臥的姿態。它腳踩礫石層,身埋粘土夾砂透境體層中,說明它到此喝水,不幸陷入泥潭之中,越陷越深而喪生。
250萬年以前,合水的古地域屬亞熱帶乾旱性草原氣候。比較炎熱,雨量較為充足,稀樹之中水草茂盛,成為古脊椎動物的生存樂園。當時,鴕鳥在賓士,原始牛在覓食,犀牛在角斗,三趾馬在散步……這時候,一隻老年公象領著象群向湖邊走去,一切顯得幽雅寧靜。忽然,一聲撕破天空的慘叫,嚇得百獸四處奔跑,世界陷入驚恐之中。原來這頭公象不幸陷入湖水,笨重龐大的身體使它越陷越深。一頭母象咬住了它的尾巴,正在極力相救。“叭”的一聲,咬斷了尾巴,這頭公象已陷得無影無蹤。象群發出了悲哀的嚎叫,用土埋了它的尾巴後才慢慢地離去,世界又顯得十分平靜。
250萬年前後,人類已經誕生,如雲南元謀人,距今有170萬年。世界上發現類人猿最早的在非洲埃及境內,距今已有300萬年曆史。當時人類處於猿人階段,軀體遺存著許多猿的特徵。他們群居在山洞或樹巢之中,過著一同勞動,一同享受的集體生活。這些處於亂婚時代的類人猿已經與古猿有了明顯的區別,即用手勞動,能夠打制簡陋的石器與自然界作鬥爭。合水境內目前還沒有發現猿人化石,但黃河象化石出土說明,同一時期的猿人一定存在,地下一定有他們的化石埋藏,等待我們去發掘和發現它。
北京自然博物館寬敞明亮的大廳里,屹立著一具舉世矚目的“黃河古象”:它就是1973年春合水縣板橋修建水電站的民工們,在馬蓮河畔一個名叫木瓜溝嘴地方的意外發現,後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甘肅省、慶陽地區。合水縣文化部門組成的發掘隊挖掘出的迄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個體最大的劍齒象化石。因其發掘於黃河流域,故而命名為“黃河古象”。
“黃河古象”,身高4米,體長8米,僅一雙門齒就長達3.4米。據科學家判斷,這是地球上早已滅絕了的一種劍齒象。它生活在第四紀更新世早期,距今250萬年左右。它以全球僅有而成為曠世珍寶。1999年,“黃河古象”的發掘,躋身20世紀甘肅十大文化盛事之列。
數百萬年過去了,重見天日的“黃河古象”,登上了“大雅之堂”。它的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專家復原後,不僅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裡,而且上海、天津、蘭州等地還有複製品展出,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觀眾。北京科教電影製片廠還攝製了《黃河古象》影片,在國內外放映後,使眾多的觀眾和日本等國家的學者、專家驚嘆不已,影響遍及全世界。
“黃河古象”的發現,不僅為古生物學研究提供了完整而可靠的資料,而且對探討隴東黃土高原形成前後的生態環境提供了難得的依據。它馱載著滄海變桑田的絢麗畫卷,昂首闊步向我們走來。
在慶陽地區的遠古年代,與“黃河古象”一起生息繁衍的動物還有許多。除劍齒象、平額象等生活在炎熱潮濕環境中的長鼻類動物外,還有適宜生活在荒漠原野上的駝鳥、羚羊,馬、長鼻三趾馬、原鼢鼠、模擬鼠和喜水的鱉類。在馳名中外的“黃河古象”出土面世前後,慶陽地區境內不僅發現了與“黃河古象”同時期生存的駝鳥、雙峰駱駝、長鼻三趾馬、原脊象、鼢鼠和羚羊化石,還發現了白堊紀(12000萬年前)的魚、原始牛、披毛犀、最晚鬣狗和中國罕見的翼龍(即環江翼龍)等古動物化石,以及喜潮濕的莎草植物、宜乾旱的蒿屬植物和見於亞熱帶的櫟屬植物的標本。依據這些動物化石。植物標本和“黃河古象”安息的地層與環境,我們可以勾畫出一片變幻神奇的土地。古生代的慶陽還是一片汪洋,到了三迭紀,部分隆升為陸;經白堊紀的地殼上升,到第三紀,一個廣闊平坦的剝蝕面便出現了。第四紀的風把黃土和岩石風化物搬運覆蓋在這裡所有的河谷、斜坡和原野上,地貌內應力的作用又將黃土堆積的低平盆地抬升起來,於是便出現了一個表面完整的黃土高原。那時候——第四紀更新世早期的隴東黃土高原,竟然是—個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氣候炎熱、沼澤密布的大草原。“黃河古象”和它的同伴們就生活在這裡。大自然似乎有情地給遠古時期的慶陽奉獻了一塊坦蕩沃土,卻又無情地把它撕成了碎塊。自全新世開始,隨著大地的炎涼變化和黃土高原逐漸解體,這個大草原逐漸改變了它的身姿和容貌。經更新世以來雨水的侵蝕、河流的切割,至下更新世馬蘭黃土沉積覆蓋,一個支離破碎的溫帶半乾旱黃土高原溝壑區便留存於世了——這便是今天習稱“隴東”的慶陽地區。
千萬年來,“黃河古象”長眠的慶陽這塊黃土地,孕育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其中以農耕文化最為典型。如今,“黃河古象”的故鄉,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