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鼢鼠

原鼢鼠

原鼢鼠又稱中華鼢鼠,是一種小型齧齒動物,分布在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是一種對農業,牧業及林業有危害性的動物,需多加防治。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體型似東北鼢鼠,體稍粗壯。成體鼠體長190-250毫米左右,一般雄性大於雌性。頭寬扁,鼻端平鈍。四肢較短,前肢粗壯有力,具有鐮刀狀銳爪,第二與第三趾的爪近等。外耳殼退化,匿隱毛下。眼特別小,尾細短,被有稀疏的短毛。

原鼢鼠的體毛,細而柔軟,極為濃密,背部多呈銹紅色,灰褐色毛基。唇周圍略顯白色,額部中央一般均有一圈白色斑點。腹毛為灰黑色,尾毛稀疏呈污白色。
上頜第三臼齒後方有一個延伸的小突起,其齒之外側有3個凹入角。

生活習性

原鼢鼠終年營地下生活。廣泛棲息於農田、草原、山坡、梯田及河漫灘等處。在青海高原地區可棲息於3800-3900米的高山草甸中。尤其在土壤疏鬆而潮濕的階地、坡地、溝谷等植被茂密的地區以及牧草生長良好的草原上數量最多。

原鼢鼠的洞道相當複雜,在它棲息的地面上有許多大小不等的土堆,地面上無直接敞開的洞口。就其洞道而言,有一條與地面平行、距地面8-15厘米、洞徑為7-10厘米的主幹道,沿主道兩側挖掘多條覓食洞道。比主幹道更深一層的洞道稱為常洞,一般距地面約20厘米,是鼢鼠由老窩道主幹道進行取食等活動的通道。洞道比較寬大,內有臨時倉庫。
在常洞的下方,一般由1-2條向下直伸或斜伸的通道稱為朝天洞,是來往與“老窩”的道路。“老窩”距地面150-300厘米。一般雄性的較淺,雌性的較深。在老窩中,一般均無巢室、倉庫及便所。巢室直徑約15-29厘米,巢深10-13厘米,內徑14-18厘米。巢重297-608克。
原鼢鼠不冬眠,晝夜活動。由於它終年營地下生活,掌握它的過冬規律十分困難,只能根據地面上痕跡和封洞的習性判斷。一般每年由兩次活動高峰,春季4-5月,覓食活動加強,同時進行交配,到6-8月交配結束,天氣炎熱,活動減少。秋季9-10月作物成熟,開始盜運貯糧,活動又趨向頻繁,出現第二次活動高峰。所以在春、秋兩季地面上新土堆增多。冬季在老窩內貯糧,很少活動。據封洞和捕獲時間分析,一天之內早晚活動最多。雨後更為活躍。原鼢鼠的食性很雜,一般是和它棲息地附近的農作物一致。

生長繁殖

原鼢鼠繁殖期一般在4-6月間,5月為繁殖高峰期。在寧夏8-9月繁殖第二胎的,原鼢鼠一年究竟繁殖幾胎,有待於進一步研究。一般每胎2-4隻,最多7-8隻。

為害農林牧區

原鼢鼠是農、牧業的主要害鼠,在農區,由於它們咬斷作物根部,致使植物枯死,或者把整株的作物從地下拖走,造成大片作物缺苗斷壟。由於大量盜運貯糧,影響作物收穫量。

在牧區,破壞牧草,挖洞推出的土成堆,減少草場面積。由於洞道縱橫交錯,害造成表土流失,促進草場退化。
在林區活動,危害幼林,啃食幼樹根系,致使幼樹枯黃以致死亡,嚴重破壞人工育林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