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協奏曲

黃河鋼琴協奏曲取材於抗日戰爭時期的救亡歌曲《黃河大合唱》,1969年由殷承宗、儲望華、劉莊、盛禮洪、石叔誠和許斐星六人改編為協奏曲;這部鋼琴協奏曲在創作中運用了西洋古典鋼琴協奏曲的表現手法,在曲式結構上又融了入船夫號子等中國民間傳統音樂元素,不僅在當時的國內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還因為其史詩的結構、華麗的技巧、豐富的層次和壯闊的意境,成為世界音樂史上最為著名的一首中國協奏曲。

殷承宗與劉莊、儲望華、盛禮洪、石叔誠及許斐星六人合力將黃河大合唱改編成四個樂章的鋼琴“協奏曲”。其分段如下:
前奏:《黃河船夫曲》
《黃河頌》
《黃河憤》
《保衛黃河》
前奏:《黃河船夫曲》
《黃河船夫曲》描述黃河驚濤駭浪的險峻與氣勢,自然少不了樣板戲的招牌—快速半音階漸強音型,定音鼓及大鈸的長擂等等公式語彙。
《黃河頌》
《黃河頌》原男聲獨唱的雄壯豪邁旋律,讚嘆黃河的歷史與氣勢,帶出中國文化想像的驕傲。冼星海透過此段廣闊的中國式宣敘調,配合大提琴合奏之雄渾音色,使不少炎黃子孫為之動容,亦帶出該曲固有之民族風格。
《黃河憤》
本段落開首加插了一段中國竹笛作為引子,伴以豎琴,其實是將《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江南風引子換上了陝北風格。旋律上是原溫婉的女聲合唱《黃水謠》,現用鋼琴娓娓道來,接上悲憤控訴的《黃河怨》。
《保衛黃河》
此部分乃黃河鋼琴協奏曲之終結部分,以西方復調的卡農(canon)寫法,各聲部互相模仿追逐,把保家衛國之主題發揮得淋漓盡致,氣氛及情緒不斷擴展,此手法亦由原本的大合唱引用過來;而《東方紅》的音調自始至終貫穿全個樂章。今天流通的版本,包括殷承宗的電影版,於此樂章高潮樂隊齊奏《東方紅》後,鋼琴再次奏出《保衛黃河》主題,與弦樂卡農競奏,再到小號奏出“東方紅”第一句,即天衣無縫地接上《國際歌》的尾句,此乃中國傳統音樂中的“換尾”手法的精彩套用。
此曲跟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取材自“梁祝”故事)一樣,以西方風格的樂器演繹出富神州風格的組曲,對中國音樂發展有著極深遠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