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起義

黃岡起義

黃岡起義,是指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5月22日爆發的由孫中山領導的第三次革命起義。革命黨人余既成、陳涌波等奉孫中山之命,率領革命黨人在潮州黃岡發動起義,清兵不敵繳械投降,黃岡遂被革命軍占據。

基本信息

簡介

(圖)黃岡起義黃岡起義

黃岡起義,又稱丁未黃岡之役,是孫中山委派許雪秋發動起來的。許雪秋(1875-1912)亦作雪揪,原名有若。廣東海陽(潮安)人,新加坡華僑富商之子。初曾向清廷捐得候補道銜,後立志“逐滿興漢”。1904年(光緒三十年)歸國。次年以承築潮汕鐵路工程及召募團練為名,聚眾千餘,約期舉義,未發事泄,再赴新加坡。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得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被委任中華國民軍東軍都督,主持嶺東軍務,遂返粵為武裝起義做準備。雪秋回潮州後,召集同志會商進行辦法;並往香港會晤馮自由(1881-1958)等,謂事機成熟,惟人才缺乏,請電同盟會總部速派同志歸國相助。後孫中山派人配合雪秋,加緊了起義籌備工作。適萍瀏醴起義失敗後,清政府要求日本政府驅逐孫中山出境。

1907年3月4日(光緒三十三年正月二十日),孫中山被迫離開日本赴安南(今越南),到河內後立即在甘必達街61號設立了領導西南武裝起義的總機關,準備就近組織領導廣東、廣西雲南三省的起義。他認為這些省份地處邊陲,民眾基礎較好,易於發動;地域寬廣,便於迂迴作戰;尤其有利於從國外輸送武器和人員。為此,孫中山決定先在廣東西部的欽州(今屬廣西壯族自治區)、廉州(今屬廣西壯族自治區)與東部的潮州、惠州四府同時起義;許雪秋仍負潮州方面起義之責。許通過會黨首領余既成、陳涌波在會黨中做發動組織工作。但由於走漏風聲,引起清潮州總兵黃金福、黃岡都司隆熙的警覺。

5月21日(四月初十),黃金福派兵勇數十名進駐黃岡鎮,並藉故捕去會眾2人。次日余既成等聚集黨眾200餘人於黃岡城外起義。經一夜血戰,攻克黃岡。23日(十二日),起義者在舊都司衙門成立軍政府,舉陳涌波為司令,余既成、張躍為副司令,以“廣東國民軍大都督孫(指孫中山)”或“大明都督府孫”名義布告安民。起義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因此深受民眾擁護,附近貧民紛紛參加義軍,隊伍很快發展到五、六千人。但這次起義事出倉促,具體主持者不了解通盤計畫,事發後才派人去香港請許雪秋來督率義軍。適時黃金福部清軍已抵離黃岡20里的潮州。起義軍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陳涌波率領,直趨潮州、汕頭,目標是乘黃金福帶兵外出之時,攻占其巢穴;一路由余既成率領,直接奔向潮州,攻擊黃金福部。25日(十四日)兩路軍隊同時出發。餘部抵達潮州時,天已黎明,而清軍早有準備,因此初戰失利。進攻潮汕之義軍,得知潮州失利,即改變計畫,轉援餘部義軍。兩路會攻黃金福清軍,敵勢危急。恰於此時,清廣東水師提督李準所派援軍到來,雙方夾攻義軍,因而潮州未能攻下。27日(十六日),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陳、余決定解散隊伍,轉往香港,起義遂宣告失敗。

領導者

(圖)許雪秋許雪秋

許雪秋(一作湫),原名有若,又名梅,1875年出生於廣東海陽(現潮安)縣彩塘宏安村,年輕時往新加坡繼承父親一大筆遺產。他從小好練武術,功力過人,又仗義疏財,廣交潮汕一帶“三合會”成員,對會員們經濟上常有資助,被江湖會黨們譽為“小孟嘗”。

許雪秋領導起義過程

許雪秋萌生反清革命思想源於在新加坡時結識了到南洋鼓吹革命的黃乃裳。黃乃裳(1849-1924),福建閩清人,字紱臣,早年加入基督教,1888年考中舉人,是參與康梁變化的主將之一,失敗後南逃新加坡,致力於南洋一帶的開荒種植和宣傳革命。1905年在新加坡加入同盟會,1904年偕許雪秋、陳芸生返回國內,在潮汕、福建一帶醞釀革命。武昌起義爆發,他在福建全省率先回響,領導民軍光復福州。1920年應孫中山之召到廣州擔任元帥府高等顧問。

許雪秋是1902至1903年期間結識黃乃裳的。黃知識淵博,卓識宏論,使許十分嚮往。1904年初許雪秋邀黃乃裳到其家鄉彩塘宏安村,為其出謀獻策,許召集革命人士以及原結識的“三合會”各路首領,如海陽的吳金銘、李杏坡,揭陽的林鶴松、詹益波,饒平的陳涌波、余既成,澄海的陳阿包、林善進等,與黃乃裳共商大計。當時,由旅居南洋的嘉應籍華僑張煜南倡建的潮汕鐵路正要動工,許雪秋利用這個機會,以承包鐵路工程為名,物色各地會黨頭目為工頭,招收以會黨成員為主的民工七百多名,同時,以維護在建鐵路沿線治安為名,招募團練近四百名,秘密操練軍事。並以這兩支力量為骨幹成立革命隊伍,以許雪秋為革命軍司令,吳金銘為參謀長,約定1905年4月19日舉事,但由於用人不慎,舉事的計畫被潮州清當局偵知,部份首領被捕並遭處決。許雪秋憑先前曾用錢向清政府捐過一個候補道官銜,並以過人的膽識和在當地的聲望,逃過劫難,但首次舉事未能成功。

(圖)黃岡起義黃岡起義

許雪秋是於1906年在新加坡經張永福介紹加入同盟會並認識孫中山的。孫中山了解許雪秋的出身、經歷後,對許十分讚賞,遂委任許雪秋為中華民國東軍(一作“江”)都督兼掌粵東一帶同盟會事務,領導汕頭、潮州、汕尾一帶革命事宜。許雪秋即趕赴潮汕聯絡前已有合作、且傾向革命的饒平人陳涌波、余既成、余永興等人,一同往香港接受指示。在香港,由陳少白主持,鄭士良在座,陳涌波等一同加入同盟會。

接受任務後,1907年初,許雪秋一邊往南洋籌款,一邊指派陳涌波、余既成等潛回潮汕,在饒平黃岡鎮挑水巷泰興客棧策劃武裝起義,他們聯絡海陽、饒平、澄海等地“三合會”會員數百人,購置火藥千餘斤和一批槍械,製成大紅門旗一面,上書“大元帥孫”四字,以及青天白日旗、書寫“驅逐滿虜”的旗幟十幾面。5月22日(農曆4月11日)晚9時,起義軍800餘人集中在黃岡北面三里處連厝墳埔舉行誓師大會,由首領之一餘永興主盟宣誓,講明武裝起義的革命意義,並嚴明軍紀,宣布有擾民者斬等軍法十條。分兵四路進攻黃岡鎮內各清吏、清兵駐守的部門。起義軍英勇無比,紀律嚴明,至清晨,鎮內敵人各據點均被攻克,起義軍占領全鎮,並在原都司署成立軍政府,推舉陳涌波為司令,余既成、張躍為副司令,余永興為總指揮,並決定乘勝攻取潮州、汕頭。清政府潮州總兵黃金福(潮陽關埠下底村人)聞訊,率兵數百名從潮州出發,經澄海東里渡海抵達起義軍必經之路氵井洲阻擊起義軍。當時,起義軍氣勢如虹,人數也多於清兵,儘管黃金福披甲上陣,親自督戰,但清兵仍被起義軍包圍。正當起義軍將要攻陷清兵之際,清軍潮陽營游擊在營長趙月修帶領下從汕頭海路馳援而至,故兩軍對壘處於膠著狀態。陳涌波曾派人到汕頭馳電許雪秋請求援兵,許雪秋接電後連夜趕抵汕頭,派出一隊人馬赴氵井洲助戰,但由於起義軍用的多系鳥槍,在海邊戰鬥火藥也常被海水弄濕,抵擋不住當時裝備精良的清兵,傷亡十分慘重,起義軍陣亡77人。起義軍堅持了一天半,終於不支,被迫撤退。黃金福率清軍復占黃岡鎮,起義宣布失敗。

這次起義,在我國近代民主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辛亥革命前輩林鳳文所著《黃岡革命史跡》(此書現藏新加坡晚晴園)一書中稱:“受孫中山先生領導發動,經營最久,流血最多,成績顯著者,濫觴於丁未潮州饒平黃岡鎮之戰役,國人但知辛亥三月二十九廣州之轟烈,雙十武昌之光復,而不知黃岡倡義,實占中華民國開國史上,最光榮燦爛輝煌之一頁。”孫中山在他的《建國方略》中說:“若無此次諸烈士轟轟烈烈足喪滿虜之膽之善因,怎有辛亥武昌之義師一舉而鄂督瑞澄入軍艦之美果”。

(圖)黃岡起義黃岡起義

黃岡起義失敗後,許雪秋趕到河內向孫中山報告起義經過和失敗原因。認為起義失敗的原因是軍火落後,如能購得先進軍械,可圖再起。孫中山同意許雪秋的主張,立即派遣其在日本時結識的助手、日本志士萱野長知往日本購置軍火。

1907年10月13日,萱野長知運載槍械的輪船抵達汕尾,起初,許雪秋委託一位名叫許佛同的汕尾人代為接收,但這位汕尾人失約,許雪秋只得匆匆忙忙雇了一小船前來詢問情況,萱野心急,責備許準備不周,許趕緊去聯繫大船來接。由於該輪是日本船隻,當地民眾好奇聚集觀看,引起清兵戒備加強。日輪原為運煤來香港,包租期限已到,船主怕引起意外,遂將輪船駛離汕尾,使許雪秋接應軍火的計畫落空。

此次失約,使當時主持南方乃至南洋一帶革命事務的同盟會首腦胡漢民對許雪秋的印象變壞,指責許雪秋“妄言無實,不負責任”。萱野歷盡艱辛,碾轉千里,未能完成計畫,也十分懊喪,表示今後不與許雪秋合作革命事宜。

關於此事失敗的原因,史料有兩種說法,其一是上文所述,此說是長期支持家鄉革命的旅暹華僑、饒平人陳梅湖在其《饒平黃岡革命記》文中披露的;其二是馮自由在其《革命逸史》中的敘述:許雪秋在香港準備登輪往汕尾時發現船中有清兵偵探,故折回而延誤了一日。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不論何種原因,都並非許雪秋本人“妄言”或“不負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同盟會批評許雪秋是可以理解也是應該的,但從此疏遠、不信任他就顯得過份了。

正是由於這一疏遠和不信任,加上許雪秋革命前捐獻的家產所剩無幾,革命後餘下的家產被清政府抄沒盡,使許再不能象先前一樣廣羅會黨人士,因而對孫中山和同盟會產生失望情緒。從此,許雪秋一度離開同盟會改投雖在推翻滿清上理念一致,但在思想、策略、行為上與同盟會有重大分歧的光復會。但他革命的精神不減。在潮汕光復中,他偕同陳涌波、陳芸生(一作“宏生”)等在潮汕招募舊部,組成革命隊伍,配合張酉錄村、孫丹崖的民軍,攻汕頭、陷潮州,收復饒平、惠來等縣。在此期間,許雪秋等的軍事行動不免損害了部份地方官紳、商民的利益,有一段時間,許雪秋去港公幹,軍紀約束放鬆,其部屬、士兵也有不少擾民之處。在這一背景下,反動勢力乘虛而入,將許雪秋,還有他的戰友陳涌波、陳芸生等殺害,上演了潮汕近代革命史上慘痛的一幕。

歷史功績

黃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她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

首先在於它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次真正的反封建反專制的民主革命鬥爭,它響亮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口號,代表了民主、進步、光明的力量,喚起了民眾,在一定範圍內動搖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高度評價說,“此次死難的同志都屬同盟會幹部,若無此次諸烈士轟轟烈烈足喪滿虜之膽之善因,怎有辛亥武昌之義師一舉而鄂督瑞澄入軍艦之美果?!”

其次,它激發了潮梅人民的革命精神和鬥爭勇氣。對潮梅及其周邊的民主革命活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黃岡丁未革命的影響下,潮梅各地更多進步人士參加了當地的革命團體,同時也推動了同年繼之而起的惠州七女湖、安慶、防城、鎮南關各次起義。及後,興民學堂、金山學堂的一部分青年學生也紛紛展開反清秘密活動,如:海豐汕尾又再次籌劃武裝起義等。

第三,它在華僑史上,是廣大愛國華僑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的光輝一頁,它充分體現了廣大愛國華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與國內鄉親同呼吸、共命運的光榮傳統。這種精神,令人肅然起敬,而且在後來得到發揚光大。

由此可見,潮州黃岡丁未革命歷史上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她是潮汕近代史上光輝的一頁。

黃岡烈士陵園

地理位置

黃岡革命烈士陵園黃岡革命烈士陵園

位於鄂東,大別山南麓,杜皮鄉境內,距團風縣城47公里,距古城黃州51公里。距省城武漢82公里。

歷史沿革

陵園始建於1975年,1981年竣工對外開放,占地面積33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2036平方米,其中紀念建築物面積1604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1200多萬元。

陵園原為縣級(黃岡縣、黃州市)保護單位,1996年黃岡地改市,區縣分設,劃歸新成立的團風縣管轄,1997年1月12日,經省政府批准升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

內部景觀

雄偉莊嚴的革命烈士紀念碑,正面箔金鐫刻的是原國家主席李先念的題詞:“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的背面是原國務院副總理、全國政協副主席方毅的題詞:“為建立鄂東革命根據地而英勇犧牲的烈士們名垂千古!”;王任重、趙朴初亦曾為陵園題詞。

革命歷史紀念館陳展面積948平方米,共分8個展區,珍藏畫像、照片248張,圖表21幅,實物42件。陳列展覽記敘的是黃岡老區革命人民,從大革命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英勇不屈、前赴後繼、可歌可泣的鬥爭史實。開館以來,陵園已成為團風縣和周邊地區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接待前黃岡革命烈士陵園
來瞻仰和參觀的人員達三萬多人次。

陵園環境

陵園環境幽靜,景觀宜人,各類樹木有35000多株,林木繁茂,綠蔭如蓋。四季常青,四季有花,四季幽香,園林風光令人陶醉,美不勝收。

陵園管理服務配套,有餐館,有住所,有會議室,接待團隊參觀、開會,會給來賓留下特殊的感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