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侃[近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

黃侃[近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

黃侃(1886.4.3-1935.10.8)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初名喬鼐,後更名喬馨,最後改為侃,字季剛,又字季子,晚年自號量守居士,湖北省蘄春縣人。 1886年4月3日生於成都。1905年留學日本,在東京師事章太炎,受國小、經學,為章氏門下大弟子。曾在北京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等任教授。人稱他與章太炎、劉師培為“國學大師”,稱他與章太炎為“乾嘉以來國小的集大成者”“傳統語言文字學的承前啟後人”。黃侃的主要著作有:《黃季剛先生遺囑專號》(中央大學《文藝叢刊》1936年第2卷第2期)、《黃侃論學雜著》(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4年)、《集韻聲類表》(上海開明書店1937年)、《日知錄校記》(中央大學出版組1933)等。在湖北省蘄春縣青石鎮的青石中學,有一所黃侃圖書館。

基本信息

簡介

黃侃黃侃

黃侃,男,字季剛,湖北蘄春青石嶺大樟樹人。原名喬馨,字梅君,後改名侃,又字季子,號量守居士。1886年4月3日生於成都,1935年月10月8日歿於南京,年僅49歲。
黃侃治學勤奮,以愚自處,主張“為學務精”、“宏通嚴謹”。他重視師承,但不墨守師說,常以“刻苦為人,殷勤傳學”以自警。雖是名聲赫赫之學者,且身體虛弱,仍致力學術而不倦,“惟以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發願50歲後才著書。
黃侃所治文字、聲韻、訓詁之學,遠紹漢唐,近承乾嘉,多有創見,自成一家。在音韻學方面對古音作出了切合當時言語實際的分類。晚年主要從事訓詁學之研究。黃侃著作甚豐,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說文略說》、《爾雅略說》、《集韻聲類表》、《文心雕龍札記》、《日知錄校記》、《黃侃論學雜著》等數十種。
黃侃和他的老師章太炎被共稱為“乾嘉以來國小的集大成者”,“傳統語言文字家的承前啟後人”,他是章太炎弟子中最有成就者,繼太炎先生之後著名的國學大師。

學術年表

1886年1歲4月3日(夏曆二月廿九日)生於成都金玉街三道會館。
1888年3歲隨江叔海先生問字,初授《論語》。
1890年5歲隨父還居原籍湖北蘄春。
1896年11歲隨父至武昌,讀經而外,縱覽諸子、史傳,能為詩文。次年丁父憂。
1900年15歲應縣試,進學。
1902年17歲入武昌湖北普通學堂肄業。同學有宋教仁董必武等。

黃侃黃侃

1905年20歲在文普通學堂因宣傳排滿思想開除,以故人之子得張之洞資助留學日本。
1907年22歲以運甓、不佞、信川等筆名寫作《釋俠》、《專一之驅滿主義》、《哀貧民》等文,刊於章太炎主編之《民報》。師事太炎先生。寫有《新方言後序》、《國故論衡序》。
1908年23歲回國侍母疾,不久,母逝,本於孝義,閉門定省,曾寫定《春秋名字解詁補誼》諸稿。時清廷命逮革命黨人,胥吏欲捕之,遂倉皇離鄉,再走日本,往依章師。日夕研討國學。
1910年25歲返國還里,籌設孝義會,宣講種族大義及中國危急狀聽者甚眾。
1911年26歲辛亥革命起,奔走江湖,然不欲謀仕宦,後退居滬上,主《民聲日報》。
1914年29歲勤治故籍,研索《廣韻》,綜合前說,定古聲十九類,古韻二十八部之目。有《仙道平論》、《釋若者》等文刊於《雅言》雜誌。
1919年34歲於《國故月刊》、《國民月刊》發表《廣韻佚字》、《毛詩正韻評》等文。因與胡適等人不諧,轉教武昌高等師範。
1920年35歲在《唯是學報》發表《聲韻通例》、《與友人論治國小書》等。並為《說文》、《爾雅》等作講章。
1923年38歲仍任教武昌,有《音略》、《釋公士大夫》、《文心雕龍札記》等刊於《華國月刊》、《國學卮林》。
1925年40歲作《中國文學概談》、《文學記微》等文,刊於《晨報》副刊。
1927年42歲應聘北京師範大學,秋後轉教東北大學
1928年43歲南下應南京中央大學聘,講章有《禮學略說》、《唐七言詩式》諸稿。先後同事有汪東胡小石汪辟疆陳伯弢王伯沆、吳梅等。
1931年46歲於《金陵學報》、《金聲》是發表《詩音上作平證》、《章炳麟黃侃往來論韻書》等,講《三禮通論》,批註《爾雅義疏》。
1933年48歲出版《日知錄校記》。
1935年50歲因病逝世於南京。逝前講授《說文部首》及史漢文例。遺稿有《爾雅郝疏訂補》、《說文注》、《廣韻注》、《切韻表》、《集韻聲類表》、《古韻譜》等。

人物性格

重大節,愛憎分明

黃侃黃侃書籍

黃侃為人尤重大節,愛憎分明。1915年,章太炎先生因反對袁世凱而被幽禁在北京錢糧胡同某宅內,黃侃聞悉後,曾兩次晉京探望,後來索性以“研究學問”為名,搬入章太炎被禁處。但未過多久,便被警方逐出。黃侃氣憤至極,以絕食表示抗爭。其時,他的另一位尊師劉師培,後來成為“籌安會”六君子之一,1915年,在北京召集學術界知名人士開會,動員黃侃等人擁戴袁氏稱帝,話未說完,黃侃即起立目,嚴詞拒絕之,並氣憤地說:“如是,請先生一身任之!”說完拂袖而去。到會的眾人亦隨之而散。

為人正派,從不趨炎附勢

黃侃一向為人正派,從不趨炎附勢。南京國民政府執政時期,其同盟會故友多系國府顯貴,他恥與往來。惟有居正當時受蔣介石軟禁,形單影隻,不勝苦楚,旁人躲之不及的時候,他卻常至居正囚地,與其談心解悶。後來居正東山再起,復登高位之後,他竟不復往見!居正念他的友情,親赴量守廬詰問他為何不再來玩,他正色答道:“君今非昔比,賓客盈門,權重位高,我豈能作攀附之徒!”

個性輕狂,一生結婚九次

黃侃個性輕狂,一生結婚九次,報刊曾有“黃侃文章走天下,好色之甚,非吾母,非吾女,可妻也”之說。章太炎的夫人湯國梨曾回憶黃侃騙婚黃紹蘭一事,致其一生流離失所,直斥黃為“無恥之尤的衣冠禽獸”,“小有才適足以濟其奸”。

人物軼事

濃厚師生情

黃侃師事國學大師,擅長音韻訓詁,兼通文學,歷任北京大學東南大學、武昌高等師範、金陵大學等校教授。一生治學勤奮,以愚自處,主張“為學務精”、“宏通嚴謹”;。章太炎以太平天國為例,謔封黃侃為“天王”。
1919年,胡適海外學成歸國,任教北大,發起新文化運動,暴得大名。胡適的橫空出世,黃侃生平最得意的、寄以厚望的高足傅斯年很快就倒向了新文學的陣營。據說黃侃每次上課,總要先罵一通胡適,這才正式講學。
黃侃曾與胡適同在北大講學。在一次宴會上,胡適偶爾談及墨學。黃侃說道:“現在講墨學的人,都是些混帳王八!”胡適赧然。黃侃又罵道:“便是適之的尊翁,也是混帳王八。”胡適大怒。黃侃卻大笑道:“且息怒,我在試試你。墨子兼愛,是無父也。你今有父,何足以談論墨學?我不是罵你,不過聊試之耳!”舉座譁然大笑。

“三瘋子”黃侃

醇酒,書籍,女人。黃侃(字季剛)不長的、卻熱情燃燒的生命間,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黃侃亦是被稱為民國學問界鼎鼎大名的“三大瘋人”之一。老大章太炎性格的落拓不羈,老二劉師培一生高調地提倡“三不生活方式”:衣履不要整潔、不要洗臉、也不要理髮。年輕氣盛的黃侃則成名於1911年的盛夏。他於某日午睡後行走於樹陰間,忽然有了一種醍醐灌頂般的妙感。他立即趕往《大江報》,信誓旦旦地撰文說:“大亂者,實今日救中國之妙藥也。”由是一舉榮登上了“三瘋子”的寶座。

代表著作

專著

黃侃筆跡黃侃筆跡

1、《文心雕龍札記》,北京文化學社,1927年;中華書局,1962年。
2、《反切解釋》上編,中央大學出版組,1929年
3、《日知錄校記》,中央大學出版組,1933年。
4、《集韻聲類表》,上海開明書店,1936年
5、《黃侃論學雜著》,收著作十五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
6、《說文箋識四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7、《字正初編》,武漢大學出版社,1983年。
8、《黃季剛先生遺書》,台北石門圖書公司,1980年。

論文

1、《春秋名字解詁》,《國學粹報》4卷4期。
2、《與友人論治國小書》,《唯是學報》第三冊,1920年。
3、《稷通釋》,《華國月刊》1卷期,1923年11月。
4、《釋尸鳩》,《華國月刊》1卷4期,1923年12月。
5、《詠懷詩箋》,《東北叢刊》第3期,1931年1月。
6、《中國文學概談》,原載《晨報》副刊,又載藝社《文學論集》,1929年。
7、《文學記微》,同上。
8、《秋華室說詩》,《蘇曼殊全集》第五冊,1929年。
9、《詩音上作平證》,《金聲》創刊號,1931年5月。
10、《漢唐玄學論》,《時代公論》1卷11期,1933年6月。

讀書語錄

語言文字之學,為各種學問之預備,舍此則一無可通。
▲由國小入經,出經入史,期以十年,必可成就。
▲國小之事在乎通,經學之事在乎專,故國小訓詁自本文求之,而經文自註疏求之。
▲治經之法,先須專主一家之說,不宜旁騖諸家。
▲治經須先明家法,明家法自讀唐人義疏始。
▲治史之要,以人、地、官、年為入門之基;四者亦即歷史之國小也。
▲讀書貴專不貴博,未畢一書,不閱他書。二十歲以上,三十歲以下,須有相當成就;否則,性懦者流為頹廢,強梁者化為妄誕。用功之法,每人至少應圈點書籍五部。
▲初學之病四:一曰急於求解,一曰急於著書,一曰不能闕疑,一曰不能服善。讀古書當擇其可解者而解之,以闕疑為貴,不以能疑為貴也。
▲凡閱近人書籍,須先調查其材料。
▲清人治學之病,知古而不知今;明人治學之病,知今而不知古。
▲治中國學問,當接收新材料,不接收新理論。佛經雲,依法不依人,即此義。
▲漢學之所以可畏者,在不放鬆一字。
▲讀天下書,至死不能遍,擇其要而已矣。劉申叔年三十五而學成,即得擇要之法。
不有根底之學,而徒事翻書,此非治學之道。然真有根底之學,而不能翻書,亦不免有鄙陋之譏。翻書者因所知以及所未知,其用有二:一、己所不知,翻之而得;二、己所不記,翻之而記。凡臨時檢查而得之者,必其平時能翻之者也。
▲治學須知二事,一曰治學之法,一曰持論之方。
▲凡研究學問,闕助則支離,好奇則失正,所謂扎硬寨、打死仗乃其正途,亦必如此,方有真知灼見。韓非有言:“變業無成功”,此可為吾人講學之鑑。
▲人類一切學問,當以正德利用厚生為三德。
▲凡學問無論何種,以平易近人為常,以不可思議為變。
▲中國學問有二類,自物理而來者,盡人可通。自心理而來者,終屬難通。
▲學問不可趨時或挾勢利以行。如唐張鷟在當時文名籍甚,文詞行於海外,今所存者,一《龍筋鳳髓判》,一《遊仙窟》(得自日本)耳。又雲,學術廢興亦各有時,惟在學者不媕婀而已。
▲所謂博學者,謂明白事理多,非記事多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