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蘸鹽

主人還要將麵包和鹽放在餐桌最顯著的位置上,請來客品嘗,以表示對來客的熱情歡迎。 古代——近代的歐洲,“麵包和鹽”是一種人們用來“保命”的措施,以展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承諾。 在飛機舷梯旁,習主席掰下一小塊土庫曼斯坦兒童遞上的麵包,蘸鹽品嘗。

基本信息

麵包蘸鹽
目錄
一、由來
二、內涵
三、實例
一、由來
“麵包蘸鹽”的迎賓習俗在中世紀的歐洲已經十分普遍,是一種莊嚴、神聖的禮儀。成語來源,說法有二:
一、感恩與歡迎說
在俄羅斯等中亞國家的傳統文化中,麵包是最受人們尊敬傳統主食,人們一日三餐都少不了麵包。每年麥收季節,人們便載歌載舞慶祝豐收,並烤制第一爐麵包,共享豐收與美食的樂趣。
鹽在古代俄國等中亞國家非常稀缺,被人們視為無價之寶,俄羅斯有句諺語:“我們吃了1普特的鹽”,比喻友情長久、深厚。俄羅斯人十分忌諱打碎鹽罐,認為這意味著不幸。
俄羅斯的婚宴上,新婚夫婦要按照傳統習俗,各掰下一小塊麵包蘸鹽後敬獻給自己的父母,以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主人還要將麵包和鹽放在餐桌最顯著的位置上,請來客品嘗,以表示對來客的熱情歡迎。
二、“主客關係”說
古代——近代的歐洲,“麵包和鹽”是一種人們用來“保命”的措施,以展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承諾。
古代的歐洲,部落與家族成分極為複雜,人們經常發生對抗或仇殺,陌生人相互殺掠、搶劫的行為幾乎成為家常便飯,一個看似寧靜和平的小村莊,可能瞬間把過往旅客洗劫一空,或者被過往旅客洗劫一空。
這種毫無線的打劫習慣顯然不利於古代的商品流通、人員往來和部族交往,為保障大家的共同利益,人們最終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道德規範——“賓客權利”。
早在古希臘、古羅馬時代,這種賓客權利就已出現,在中世紀歐洲逐漸固定下來,形成習俗甚至法律。
一旦主人與來客通過食物建立“主客關係”,主人就要保證客人的人身安全,客人不得謀害主人。違背者將遭到神的詛咒,眾人的唾棄,甚至集體討伐。這種賓客權利最終演化為“麵包和鹽”的傳統習俗。
二、內涵
主人像對待親人一樣與客人分享自己最珍貴的食物和鹽,以示對來客的熱情歡迎和最高禮遇。
三、實例
例1:201年9月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專機抵達中亞國家土庫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這是他中亞之行的第一站。在飛機舷梯旁,習主席掰下一小塊土庫曼斯坦兒童遞上的麵包,蘸鹽品嘗。
例2:2015年5月1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坐的專機抵達明斯克國際機場。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步出艙門。按照當地迎接最尊貴客人的禮節,白俄羅斯青年在舷梯旁向習近平夫婦獻上麵包、鹽和鮮花。習近平和彭麗媛分別掰下一小塊麵包,蘸鹽品嘗。
2015年3月12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