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髓

鹿髓

鹿髓(Medulla Ossium et Medulla Spinalis Cervi),中藥名。為鹿科動物梅花鹿(Cervusnippon Temminck)或馬鹿(Cervuselaphus Linnaeus)的骨髓或脊髓。宰鹿後敲取骨髓,抽取脊髓,洗去血污,乾燥。亦可將鹿骨煮沸後,敲取或抽取。梅花鹿棲於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緣,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南;馬鹿棲於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分布於東北、西北及內蒙古等地。味甘,性溫,歸腎經,具有補陽益陰、生精潤燥、益髓、潤燥、澤肌的功效,常用於虛勞羸弱、筋骨急痛、血枯陽痿、肺痿咳嗽、傷中、絕脈、咳逆(和酒服)、嘔吐。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骨髓或脊髓。

性味

味甘,性溫。

歸經

歸腎經。

功效

補陽益陰,生精潤燥,益髓,潤燥,澤肌。

主治

虛勞羸弱,筋骨急痛,血枯陽痿,肺痿咳嗽,傷中,絕脈,咳逆(和酒服),嘔吐。

相關配伍

治虛勞傷中、脈絕筋急、肺萎咳嗽:鹿髓半升,蜜二兩(約60g),酥二兩(約60g),生地黃汁四合,杏仁三兩(約90g)(湯浸,去皮、尖、雙仁,以酒一中盞,浸研取汁),桃仁三兩(約90g)(湯浸,去皮、尖、雙仁,以酒半盞,浸研取汁)。先以桃仁、杏仁、地黃等汁,於銀鍋內慢火煎令減半,次下鹿髓、酥、蜜,同煎如餳。每於食後,含咽一茶匙。(《聖惠方》鹿髓煎)

用法用量

內服:熬膏、酒煮,9~30g;或入丸劑。外用:適量,塗敷。

採集加工

宰鹿後敲取骨髓,抽取脊髓,洗去血污,乾燥。亦可將鹿骨煮沸後,敲取或抽取。

形態特徵

1.梅花鹿,體長約1.5m左右,體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顯,耳大直立,頸細長。四肢細長,後肢外側踝關節下有褐色蹠腺,主蹄狹小,側蹄小。臀部有明顯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長全時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與眉叉較遠,主幹末端再分兩小枝。梅花鹿冬毛栗棕色,白色斑點不顯。鼻面及頰部毛短,毛尖沙黃色。從頭頂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線。白色臀斑有深棕色邊緣。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外側同體色,內側色稍淡。夏毛薄,無絨毛,紅棕色,白斑顯著,在脊背兩旁及體側下緣排列成縱行,有黑色的背中線。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較體色為淺。

2.馬鹿,體形較大,體長2m,體重超過200kg。肩高約1m,背平直肩部與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圓錐形。頸長約占體長1/3,頸下被毛較長。四肢長,兩側蹄較長,能觸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幾與主幹成直角,主幹稍向後略向內彎,角面除尖端外均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狀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頜深棕色,頰棕色,額部棕黑色。耳外黃褐、耳內白色。頸部與身體背面稍帶黃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線。四肢外側棕色,內側較淺。臀部有黃赭色斑。夏毛較短,沒有絨毛,呈赤褐色。

生長環境

梅花鹿棲於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緣;馬鹿棲於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藥材性狀

本品呈扁圓柱形或類圓柱形的短段,長短、粗細不一,黃白色,具蠟脂樣光澤,富油性。體輕,質脆嫩,氣膻,具油腥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