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解釋】鹿:獵取的對象,比喻爭奪的政權。 原比喻不知政權會落在誰的手裡。現在也泛指在競賽中不知誰會取得最後的勝利。
【結構】主謂式
【出自】:唐·房玄齡《晉書·石勒載記下》:“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鞭而爭先耳;朕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近義詞】龍爭虎鬥、明爭暗鬥
【相反詞】和衷共濟、和平共處
【同韻詞】白雲蒼狗、執箕帚、羊羔美酒、嚶鳴求友、得未嘗有、舊瓶裝新酒、余香滿口、淮王雞狗、金龜換酒、指槐罵柳、無中生有……
【年代】古代
【英文】
1. At whose hand will the deer die.
2. who will win the prize; who will gain supremacy
成語典故
東晉時代,十六國中後趙的開國皇帝名叫石勒。有一天,他設宴招待高麗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時候,他大聲地問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來的哪一上君王?”徐光想了一會兒說:“您非凡的才智超過漢高祖(劉邦),卓越的本領又賽過魏太祖(曹操),從三王五帝以來,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軒轅黃帝第二吧!”石勒聽後笑著說:“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說的也太過分了。我如果遇見漢高祖劉邦,一定做他的部下,聽從他的命令,只是和韓信、彭越爭個高低;假使碰到光武帝劉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決雌雄,較量高下,未知‘鹿死誰手’?”
成語示例
1.古人把爭天下比做“逐鹿中原”。也只有穩據中原,才能定鹿死誰手。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七章
2.《晉書·石勒載記》:“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朕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成語辨析
【正音】誰,應該讀“shuí ”,不能讀“shéi” ;手:不能讀作“sǒu“。
【辨形】誰:不能寫作“灘”。
【辨析】“鹿死誰手”和“明爭暗鬥”都形容“各用心機;互相 爭鬥或排擠。”但鹿死誰手泛指在競賽中不知誰會取得最後的勝利;而明爭暗鬥指集團與集團之間的爭鬥,包括暗中鬥爭或公開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