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鍋峽水庫

鹽鍋峽水庫

鹽鍋峽水庫因建造鹽鍋峽水電站而得。水庫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永靖縣境內,距省會蘭州7O公里,是黃河龍羊峽—青銅峽河段規劃中的第八梯級水電站,是黃河幹流上第一個以發電為主,兼顧灌溉的大型水力發電站。因而被譽為“黃河上的第一顆明珠”,也是新中國“根治黃河水害,開發黃河水利”的第一座豐碑。

簡介

鹽鍋峽水庫因建造鹽鍋峽水電站而得。水庫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永靖縣境內,距省會蘭州7O公里,是黃河龍羊峽青銅峽河段規劃中的第八梯級水電站,是黃河幹流上第一個以發電為主,兼顧灌溉的大型水力發電站。因而被譽為“黃河上的第一顆明珠”,也是新中國“根治黃河水害,開發黃河水利”的第一座豐碑。其攔河大壩有左岸寬縫重力壩、右岸溢流壩及左、右岸砼副壩組成,壩頂全長321米,壩頂高程1624.2米,壩高57.2米,頂寬15.9米。1—5號溢流壩下游設有兩級消力池,底流消能。第六孔溢流壩為泄洪槽,挑流消能。廠房位於壩後,全長192.5米,寬18.4米,高40.3米,安裝10台單機容量4.4—4.5萬千瓦水輪機組(均按4.4萬千瓦統計),最大設計水頭39.5米,採用鋼筋混凝土蝸殼。廠壩間為變壓器平台,採用“兩機一變”擴大單元接線,以8回110千伏線路向蘭州電網送電。主變壓器5台,現總容量為62.5萬千伏安。
鹽鍋峽劉家峽這一段截流成為一個水庫,水庫長達30公里,控制黃河流域面積18.3萬平方公里,既可以灌溉二岸農田興建水利,也可以調節庫水減災興利,還可以充分利用庫水發電。

鹽鍋峽水庫鹽鍋峽水庫

往事悠悠

因水庫而青春

鹽鍋峽水庫是黃河幹流規劃中的梯級電站的第九座水庫。目前鹽鍋峽以上黃河峽谷水電站已達到十二座,而且還有數座水電站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勘探、論證、設計、報審、待建之中,上游的黃河已經被截成“黃瓜段”了。
河出積石,劈劉家峽,進鹽鍋峽,造出又一座水電良港。鹽鍋峽水電站壩址自然就選在了位於甘肅省永靖縣鹽鍋峽鎮。壩址距上游劉家峽水庫30公里,距蘭州市70公里。水庫控制黃河流域面積18.3萬平方公里。黃河從雪山來,風雪無阻,劈山開流,納百流而成洶湧,進入鹽鍋峽已行程2050公里。
鹽鍋峽水庫是在“激情燃燒的年代”建成的。位居上游的劉家峽水庫緊鑼密鼓地鳴炮開山的時候,居於下游的鹽鍋古峽也沸騰了。黃河奔騰到鹽鍋峽,進入新世紀,已是第十二次被攔腰截斷,桀驁不馴的黃河在人類面前,被英雄的人類整得“沒脾氣”了。
鹽鍋峽水庫大壩於1958年9月開工興建,與上游的劉家峽水庫“同年同月同日”生。在水電建設者的拼搏下,於1961年3月實現截流,同年11月,第一台機組裝機發電。時代特色所致鹽鍋峽水電站的建設只能走“邊建設邊運行”的道路,經歷過“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新中國的典型歲月,終於在1975年第8台機組發電後,無奈地停建了。
隨著改革來放的進程,於1988年3月恢復擴建,分別安裝了第9號、第10號發電機組,至1998年12月,總裝機容量達45.2萬千瓦。
鹽鍋峽水庫原設計為日調節水庫,壩頂高程1624.2米,正常高水位1619米時,相應庫容為2.16億立方米,有效庫容為0.95億立方米,共6孔溢洪道,最大泄洪量為5500秒立方米。由於泥沙淤積問題,水庫運行不足十年就失去日調節能力而成為徑流電站。水庫正常回水30公里,水庫蓄水水面面積16平方公里。
鹽鍋峽水庫的建設,可以說是從“肩挑手提”開始的,經近半個世紀的風雨考驗,鹽鍋峽水電建設者勇於實踐,開拓進取,為在黃河上游開發水電資源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經驗。

因水庫而燦爛

在黃河水還沒有被人類用來發電的時候,生活在黃河上游的人們,就借黃河之水走天下,乘“牛皮筏”、“羊皮筏”,劈波斬浪,將黃河上游青海、甘肅等地的土特產運往包頭、天津甚至海外,又將外面的世界運回閉塞的大西北。鹽鍋峽是當年從臨夏等地過來的筏子客必經的水路險隘,因此,鹽鍋峽在廣大筏子客中也算小有名氣。
如今的大西北,陸上空中交通四通八達,黃河上的“牛皮筏”、“羊皮筏”和駕馭它們的筏子客都成了遠去的故事,偶爾在碧波蕩漾的鹽鍋峽水庫里見到一艘兩艘羊皮筏子漂過,那已不可同日而語,沒了驚心動魄,多了溫馨浪漫。
黃河的筏子客遠去了,鹽鍋峽並沒有寂寞,1958年黃河水電建設者走進鹽鍋峽,黃河岸邊與鹽鍋峽同名的小村也沸騰了,1985年6月18日設立鹽鍋峽鎮。黃河岸邊的鹽鍋峽鎮煥發了青春。
鹽鍋峽鎮位於永靖縣城北部。鎮城鄉區域面積183平方公里。鹽鍋峽水電站的建成運用,帶動了這裡的工農業生產和社會的進步與繁榮。這裡的人們應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俗語。數萬畝耕地“背靠”鹽鍋峽水庫這棵“大樹”,基本實現耕地面積保灌;全鎮用電實現城鄉同網同價;劉家峽至蘭州的鐵路和309國道穿境而過,村村通汽車;電視覆蓋全鎮城鄉;村村通網絡。這是國家好政策帶來的繁榮,鹽鍋峽水電站的開發與建設功不可沒。
 

高峽出平湖

 

文化經濟齊繁榮

鹽鍋峽鎮區域間因為有了鹽鍋峽水庫,形成了遼闊水域,使桀驁不馴的黃河在這裡變得溫柔賢淑,成為人們休閒消暑的勝地,遊人絡繹不絕。
黃河劉家峽大壩與鹽鍋峽大壩之間的鹽鍋峽庫區,水庫水面面積16平方公里,上接永靖縣城,下連鹽鍋峽鎮。庫區周邊分布著恐龍足印、崗溝寺、羅家洞、棗園新村、太極鳥島、濕地蘆葦盪等景點。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就在鹽鍋峽庫區“太極湖”北岸。據考古專家介紹,甘肅劉家峽白堊紀恐龍足印群在足印多樣性、保存完好程度等方面在世界均屬罕見,其中翼龍類、鳥腳類、蜥腳類、獸腳類等多種恐龍足印的大規模集中發現在國內尚屬首次,備受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其中一個長一米五,寬一米二的足印,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足印。劉家峽白堊紀恐龍足印群是一處珍貴的地質遺蹟。
乘船於鹽鍋峽水庫,可以欣賞“紅山白土頭,黃河往西流”的奇觀。若與當地朋友同游,他們一定會自豪地說:“世上有個倒淌河,永靖黃河水西流。”因山勢變化阻隔,黃河出劉家峽就往西流了,因而使很多外地遊客初到此地,都會因黃河的“反流向”而迷失方向。
黃河因劉家峽水庫的過濾,進入鹽鍋峽水庫的黃河水變得碧藍,清波蜿蜒似潔白的玉帶飄逸,播撒出美如江南的綠洲,因水庫的裝點,使這裡的山水風光別具特色。

目前鹽鍋峽鎮有省屬國有企業鹽鍋峽水電廠和鹽鍋峽化工總廠,有上級派出機構和鎮屬單位32家,上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2515萬元,糧食總產量8582噸,鄉鎮企業總產值10137萬元,人均純收入1392元。1999年,鹽鍋峽鎮被省鄉鎮企業局列為鄉鎮企業工業開發示範小區,被省文明委命名為全省精神文明示範鄉鎮,被省建委列為建鎮,2001年又被列為全省重點建設鎮。

特色風光

羅家洞,開鑿於半山崖間的佛窟,始建於明朝初年。佛洞現存“經典”彩塑佛像是尼泊爾王子潘唐娃和本地女子羅金環之身,栩栩如生,留下千古佳話。
崗溝寺,始建於明代,寺院附近山石嶙峋,氣勢磅礴,有“奇、靜、空、靈”的美譽。走出崗溝寺,便見碧波蕩漾的鹽鍋峽水庫。
太極島”,柳樹成蔭,蘆葦成片,三萬餘畝黃河濕地,成為候鳥的樂園,千畝蘆葦隨風搖曳,位於黃河濕地邊沿的棗園新村農家小居炊煙裊裊,其情其景,令人流連忘返。
蜿蜒三十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與古城牆遺蹟,因鹽鍋峽水庫而賦予生命——霧宿睡佛、牧人趕駱駝、玉貓望月、金龜送寶、母子峰、送寶金龜,給人們敘說著一段段遠古的神話。
沿蘭州至西寧公路而行,經鹽鍋峽境,見茄子基地、草莓基地、紅棗基地、蘋果基地,、西紅柿基地相聯。黃河縱穿腹部的鹽鍋峽鎮,區域自然條件優越,水資源豐富,特色農業獨占一隅,不能不感謝鹽鍋峽水庫的建設和鹽鍋峽水電廠源源不斷的電流。

旅遊景點簡介

太極湖、太極島

水庫在這一段里奇蹟般地拐了一個S形的彎,從山頂望去,這個峽谷盆地恰似一個巨大的太極圖形,黃河蜿蜒向西而去,勾勒出了太極圖中間的S型陰陽分界線,因此,鹽鍋峽水庫的這一部分被稱為“太極湖”,湖邊濕地構成的兩個半島加起來便為太極島。島上蘆葦叢生,棗林密密,河歐翔集,鴛鴦對對,每當夕陽西下,萬戶人家,炊煙依依。
水以島為美,島因水而秀。太極湖水域面積1.7萬平方公里,湖容量為2.2億立方米,湖中大小島嶼9個。這裡氣候宜人,風景秀麗,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永靖旅遊開發中的新亮點之一。泛舟太極湖上,碧水如鏡,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蘆葦、綠樹、村舍、岸邊奇峭峻拔的山勢,水中閒適覓食的各種水鳥,展現著一幅美不勝收的亮麗畫卷。
在太極湖中,有一沙洲,呈帶狀綿延數里,是永靖著名的鳥島,也是太極島重點保護區。每逢冬春,島上有灰鶴、白鶴、釉頂鶴等38種2萬多隻珍禽異鳥翔集,築巢育雛。鳥兒們在此鳴彼應中,為沉寂的沙洲陡增生機,勾畫出太極島山水的動感詩情畫意。
太極湖以北是一望無際的沙洲,洲上千畝蘆葦隨風搖擺,魚塘星羅棋布,接連閃現,稻田麥地阡陌縱橫,如一顆綠寶石鑲嵌在山與水之間。沿著濱河公路在往西行,景色越來越美,漸漸進入黃河三峽濕地,濕地向來被人們稱之為“地球之腎”“生命搖籃”,是各種生物生存的基礎。
在濕地盡頭,靠近北邊山麓,驀然有一片棗林躍入眼帘,這就是黃河三峽新亮點,太極島棗園新村。進入棗園,曲徑通幽,許多農家院落掩映於樹林下,顯得格外清幽,隨便進入哪一家小院,便可歇去一路的勞累。庭院打掃的非常乾淨,房間中也是整潔有序,有電視、電話、沙發等,其間均可品嘗魚系列美味佳肴,戶外綠蔭下、草地上,圍案可對弈。微風過處,飄來陣陣棗香,其香沁人心脾。
出棗園東邊不遠,在蘆葦掩映處有一片片亮晶晶的魚塘,魚塘中荷花映日,荷葉依水浮面,一派江南水鄉韻致。魚塘邊,少不了垂釣的人們,撐一把太陽傘,沏一壺釅茶,一支長長的釣竿就可打發一天時光。在魚塘間,不時還看到一個個茅草搭建的茅屋,頗具幾分荒江野老素心參禪的意趣。
再往東行,是一幢三層高的白色樓房,別致的外觀在太極島的綠意中透出,形成了另一種景觀。進到裡面,大廳正里是一面頂接天花板的照壁,壁上有水流湧出,如瀑布跌落而下,別具匠心。上到三樓,推窗遠眺,太極島區的風景盡收眼底,藍天、白雲、遠山、鳥島、湖水、蘆葦、魚塘……恍若置身水鄉江南一般。

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總面積約十五平方公里。一九九八年八月,經過野外地質勘察發現了國內罕見的恐龍足印化石群。截止目前,在化石比較集中的二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共發現十處恐龍足跡化石點,計四十六組共四百零四個恐龍足印。
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黃河三峽恐龍足印群化石遺蹟位於鹽鍋峽水電站上游1公里處的羅家堡老虎口恐龍灣,距縣城水路43公里。在2平方公里的區域內,1999年8月發現10類150組,1724個恐龍足印化石,同時還發現鳥腳印、植物、葉肢介等化石。其中至少包括兩類巨型晰腳類、兩類獸腳類、一類鳥腳類、一類翼龍類和形態獨特的虛骨龍足印,還有尚未歸屬的單個足印。這些足印不僅有三趾足印和四趾足印,而且每個足印都是前足小、後足大,前後肢足印成對出現,為國內外首次發現,且新識別出的翼龍足印和鳥腳類恐龍足印在中國也是首次發現。還發現有恐龍臥跡、尾部拖痕及糞跡,足印出露點附近多處發現恐龍骨骼化石。最大的晰腳類恐龍足印化石前腳79×112厘米,後腳150×120厘米,前後兩足間步幅為375厘米,左右足印外側邊緣間距為345厘米。經考證,這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大恐龍足印化石。在第二化石點約80平方米的發掘面上發現17組52個足印,其中有10個巨型獸腳類足印化石,此類足印僅第三趾保存完好,趾印長達90厘米。
恐龍是中生代地球上的龐然大物,曾盤距地球1.7億年之久,它的滅絕至今仍是科學上的一個謎。新生代動物遺骨形成化石已屬稀罕,中生代恐龍足印形成化石堪稱奇蹟中的奇蹟。

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