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膚木根

鹽膚木根

鹽膚木根,中藥名。為漆樹科植物鹽膚木Rhus chinensis Mill.的樹根。分布於全國各地(除新疆、青海外)。具有祛風濕,利水消腫,活血散毒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水腫,咳嗽,跌打腫痛,乳癰,癬瘡。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樹根。

性味

味酸、鹹,性平。

歸經

歸脾、腎經。

功效

祛風濕,利水消腫,活血散毒。

主治

風濕痹痛,水腫,咳嗽,跌打腫痛,乳癰,癬瘡。

相關配伍

1、治腰骨酸痛,風濕性關節痛:鹽膚木鮮根30g,豬脊椎骨或腳節不拘量。酌加水、酒各半燉服。(《閩東本草》)

2、治頭上白屑:鹽膚木根曬乾研末。每次6g,用酒送服。(《泉州本草》)

3、治痔瘡:鹽膚木根60g,鳳尾草30g。水煎服,每日2劑。體虛者加豬瘦肉30g同煮。(《全國中草藥彙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或鮮品搗敷。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鮮用或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鹽膚木,又名酸桶、鹽麩樹、膚木。落葉小喬木或灌木,高2-10m。小枝棕褐色,被銹色柔毛,具圓形小皮孔。奇數羽狀複葉互生,葉軸及柄常有翅;小葉5-13,小葉無柄;小葉紙質,多形,常為卵形或橢圓狀卵形或長圓形,長6-12cm,寬3-7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邊緣具粗鋸齒或圓鋸,葉面暗綠色,葉背粉綠色,被白粉,葉面沿中脈疏被柔毛或近無毛,葉背被銹色柔毛。圓錐花序寬大,頂生,多分枝,雄花序長30-40cm,雌花序較短,密被銹色柔毛;花小,雜性,黃白色;雄花花萼裂片卵形,長約1mm,花瓣倒卵形狀長圓形,長約2mm,開花時外卷,雄蕊伸出,花絲線形,花葯卵形;雌花花萼裂片較短,長約0.6mm,花瓣橢圓狀卵形,長約1.6mm;花盤無毛;子房卵形,長約1mm,密被白色微柔毛;花柱3,柱頭頭狀。核果球形,略壓扁,徑約4-5mm,被具節柔毛和腺毛,成熟時紅色,果核徑3-4mm。花期8-9月,果期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50-2300m的石灰山灌叢、疏林中。分布於全國各地(除新疆、青海外)。

藥理作用

1、收斂作用。

2、抗菌作用。

3、解毒作用。

相關論述

《綱目》:“按《本草集議》雲,鹽麩子根,能軟雞骨。岑公雲,有人被雞骨鯁,項腫可畏,用此根煎醋啜至三碗,便吐出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