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盆

鹽盆

鹽盆街道位於樂清市東南部,東瀕富饒的樂清灣,南接潛力無限的翁垟街道,西傍工業重鎮柳市鎮,北依朝氣蓬勃的城南街道,現街道轄管鹽城1個社區和13個行政村。

區劃沿革

鹽盆,顧名思義與“鹽”和“盆”有關,據永樂《樂清縣誌》載:明·洪武三年,南京王大熙遷此落戶,後以盆盛海水暴曬成鹽,故名為“鹽盆”。

原為鹽盆鎮,1992年併入樂成鎮。2011年,設立鹽盆街道,轄原樂成鎮的1個社區、13個行政村,辦事處駐中心大道58號。

社區:鹽城。

行政村:鹽盆、上段、盛岙、楊岙、柏樹巷、後埭頭、東山、鹽盆捕撈、山根、吳岙、田垟、樟南、樟北。

氣候及災害

鹽盤街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無霜期長。全年平均氣溫為17℃,降水主要集中在5月至9月的梅雨和颱風期,夏季多偏南風,冬季多東北風。

1994年的17號颱風。1994年8月21日,陰曆7月15(俗稱鬼節)晚21時許,百年未遇的9417號颱風挾帶著暴雨與天文大潮三碰頭,席捲樂清灣,位於風口浪尖的鹽盆自然首當其衝,在短短几分鐘內十餘公里的海堤被颱風擊潰,導致海水倒灌,鹽盆頓成澤國,死亡人數達50多人,其中僅樂清鹽場死亡職工及家屬就達34人,一時間屍橫遍野、哀嚎滿地,百姓流離失所,家園盡毀,慘不忍睹,堪稱一場自鹽盆成為鹽盆以來最為慘重的災難。災難發生後,鹽盆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之一,後雖在外界的馳援下恢復生活和生產。

民間傳說

《黃三嬝許親爺》

在當地方言中,“嬝”讀作niǎo,姑娘的意思;“許”作動詞,可理解成許願;“親爺”即乾爹。黃三嬝系鹽盆鹽販的小女兒,自小父母就將其許配給樂成下垟角(現樂成建設中路以南,南門橋以北區域)的林定郎。未等黃三嬝嫁入林家,林定郎父母就已不在,家道中落,黃三嬝亦已爹娘無靠,與兄長黃世中生活在一起,不料兄長黃世中愛富嫌貧,悔婚渝盟,將妹妹黃三嬝私自許配給表弟白石汪子文,並與汪子文串通一氣,偽造婚書,羅織打劫、放火、強占民妻等三大罪名,將林定郎告到溫州府,欲加之罪。可憐無依無靠的林定郎被打入監牢,黃三嬝得知後,挺身而出,巧妙周旋,拜溫州府捕快張板六為親爺,在張板六的指點下,據理力爭,為林定郎洗刷莫須有罪名。當林定郎一案受到黃世中、汪子文等人誣告陷害、百般刁難,貪婪昏庸的府尹作出不公正的判決後,黃三嬝毅然跳下溫州府前橋,以死相抵。騙婚的汪子文以為黃三嬝已溺水身亡,為逃避收屍之責,就矢口否認與黃三嬝的婚約,公開婚書偽造的真相。所幸老天有眼,黃三嬝落水後被永嘉船阿伯救起,重回鹽盆,和林定郎有情人終成眷屬,成就了一段佳話。“黃三嬝許親爺”就是黃三嬝與乾爹張板六的一段精彩對話,後被很多民間曲藝家編成曲目到處傳唱,也讓鹽盆之名遠播。

《田螺姑娘》

說的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青年漁民天天在海邊撈跳魚。有一天他半路在田裡撿到到一枚金色的田螺,就帶回家放在水缸里養了起來。也就是從那天起,青年每次撈魚回來,都會發現自家的桌上擺滿了熱騰騰的飯菜,飄散著香味。青年百思不得其解。後來有一天,他提早悄悄趕回家,躲在門縫裡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兒。這時候,一個美妙的情景出現了:漁民的家裡出現了一位美麗的姑娘,就像是從天而降的仙女,在他的屋子裡忙來忙去,不一會兒,一桌豐盛的飯菜就擺滿了桌子。原來,這個姑娘就是青年帶回來田螺的化身。 後來有一螞蝗精出來搞破壞,最後被鹽盆的特產“鹽”給降伏了,兩個人從此過起了美滿幸福的生活。 其實這個故事的原形選自《搜神後記》卷五,田螺姑娘就是道教里的“素女”神。

姓氏傳承

鹽盆王姓:

在鹽盆,王姓是大姓,有趣的是,同是鹽盆王,卻同姓不同宗。鹽盆王至少有四宗,他們除了彼此在同一塊土地上生活,基本沒有什麼“血緣關係”。第一宗王當推南京王大熙,自他遷居到鹽盆後,最早豎起了王姓的大纛,他們這支王人數最多,話語的分貝自然也最高,基本占據鹽盆王的“制高點”;第二宗叫石柱王,據說這個王姓始祖是個孤兒,在王大熙後代的一個子孫家裡做相幫(長工)長大,因為人老實肯乾,很受王家僱主喜歡,就允許他也姓王,由於這個王孤兒一直住在王家僱主門口的石柱下,於是就有了“石柱王”的講法;第三宗王系左原王,大概與南宋狀元王十朋有關,據道光《樂清縣誌》載:“盤谷山(即鹽盆山)在二都(鹽盆古稱)。山谷盤紆,故名,俗稱鹽盆谷。《溫州府志》:宋王十朋孫閩讀書於此。”估計這支王就是王閩的子孫了,也有說王大熙即王閩的後裔,箇中淵源看來只有老王家的人自己去說清楚。

第四支鹽盆王其實與黃三嬝有關。民間傳說黃三嬝與林定郎經溫州府尹最後改判結婚後,即回到鹽盆生活,由於黃三嬝冰雪聰明,加上林定郎勤勞能幹,家境很快富裕起來。不管黃三嬝怎么聰明,畢竟只是農村婦女出身,見識不廣,在一次修建房子時,將石馬、石將軍等官方儀仗立於大門口,被人告發(當時規定無功名者不得僭越禮儀),須受抄家之罪。訊息傳來當晚,黃三嬝一家抱頭大哭,時有四都一賣席客路過,問清原由後,說無妨,即連夜回家請來一幅王十朋畫像掛於大堂之上,並告之黃三嬝“黃”乃“王”之口誤,黃三嬝實為王三嬝云云。次日當官兵前來問罪時,見大堂有狀元王十朋之像,只好退去,從此黃三嬝改名為王三嬝,此後子孫皆以王姓見世。

當地美食

鹽盆海鮮:

鹽盆近海,海鮮之名是無論如何也壓制不住的。但出了樂清,鹽盆海鮮的知名度可能不如蒲岐海鮮。事實上,在蒲岐火熱之前,靠海的鹽盆人便已開起了海鮮樓,這些海鮮樓是十年之前時尚飯局的首選地,人們在海風中悠閒而愜意地享受海鮮……如今,鹽盆的海鮮樓生意依然不錯,其中少眉海鮮樓最為出名,味道外地人吃來多讚不絕口,其實也就家常菜,本土人是極少去吃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