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年堂藥店

鶴年堂藥店

鶴年堂相傳始創於明代嘉靖朝的1525年比始創於清代康熙朝1669年的同仁堂,大約要早140年。現在是遍布全國各地的連鎖藥店。主要是銷售中草藥。

藥店簡介

北京鶴年堂成立於1405年(明永樂三年),是由元未明初著名回回詩人、醫學養生大家丁鶴年創建的。鶴年堂原址坐落在現宣武區菜市口大街鐵門胡同迤西路北,騾馬市大街西口,與丞相胡同相對,與回民聚居的牛街相鄰。鶴年堂是真正的“老北京”,它比故宮天壇要早十五年,更要比地壇早一百二十五年。

藥店歷史

早在盛唐時期,菜市口所在的廣安門內大街當時叫檀州街,是幽州城的鬧市區。到了明清,外省人士進北京城主要有兩條路:水路是京杭大運河過通州進北京;陸路是京漢路沿線過盧溝橋由廣安門進北京城,一進廣安門就是菜市口,所以這裡客棧會館雲集,商鋪茶樓林立,終日行人不斷,熱鬧非凡,據楊懋建在《京生雜錄中》描述:“宣武門外大街南行近菜市口,有財神會館;少東鐵門有文昌會館,皆為宴集之所,西城命酒征歌者,多在此,皆戲園也”。鶴年堂就位於菜市口大街路北,屬於中心地段,而門前正匾“鶴年堂”三個大字又為明朝首輔、權傾朝野的嚴嵩親筆題字,招牌醒目,於是自然成了進入北京最明顯的標誌,以至人們介紹進京之路時,常把鶴年堂作為方位物:過了盧溝橋就是廣安門,過了廣安門,看見鶴年堂就算進了北京城了。明清兩朝曾在北京活動的文人、政治名流,與菜市口不沾邊的恐怕沒幾個。嚴嵩、楊椒山宅邸都在附近;僅原菜市口胡同,就曾住過曾國藩、左宗棠、劉光第、蔡元培等;秋謹曾在胡同內的女學堂任教習,李大釗曾在胡同內創辦過《晨鐘報》。譚嗣同故居、魯迅故居、康有為故居都在附近,又都與鶴年堂近在咫尺。到了清順治皇帝“定鼎燕京“,君臨天下以後的數百年間,菜市口又成為其“刑人於市,與眾棄之”的法場了,據《禮記.王制》中記載:“爵人於朝,與土共之。刑人於市,與眾棄之”。可見將鬧市做法場的歷史在中國是很悠久的,清朝只不過是延續傳統罷了。肅順、“戊戌變法”中的“六君子”、據說明朝良臣楊繼盛都是在菜市口鶴年堂前被殺。
每逢官府要殺人的前一天,鶴年堂都會被告之:明日行差,準備酒食,切勿外傳,日後付款。到了第二日,藥鋪要關門停業,監斬官、劊子手們先集中在鶴年堂時大吃大喝一頓,酒足飯飽後,在鶴年堂門口放好監斬台,午時三刻一到,監斬官朱筆一圈,頃刻間人頭落地。因此,”鶴年堂前討刀傷藥--死到臨頭“就成了老北京的一句俚語。一般行刑之後,劊子手照例會向鶴年堂討點安神藥,而圍觀的人往往是一擁而上,有的搶綁犯人的繩子,據說拴牛拴馬不會驚;有的搶著買監斬官的朱筆,說是可以驅魔避邪。更有一些犯人家屬,在事前買通劊子手,請他在人頭落地時,適時用一個大饅頭塞入死者的脖腔,以防鮮血濺出,陰魂不散。因此,人血饅頭的故事在清代就傳得很遠,據說魯迅先生的小說《藥》,就是吸收了這樣的典故而創作的。早年間,這樣的血饅頭,鶴年堂也曾保留過。
鶴年堂就在這鬧市、名人、法場與治病救人之聖殿的矛盾的交融中,以文人開店的獨特之風,集鴻儒雅士風範與中醫、中藥、養生為一體,六百餘年長盛不衰,聲名遐耳,不但養生治病名方醫法留傳後世,更有嚴嵩父子、明朝忠良楊繼盛、抗倭名將戚繼光、變法先驅譚嗣同等歷史名人與鶴年堂許多歷史的典故和傳說,共同演繹了鶴年堂六百餘年歷史的傳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