騾馬市

成都騾馬市包括正府街、西玉龍街、玉帶橋街、青龍街、羊市街等街道,長期以來都是老成都的繁華之地。那些古色古香的書店、中西合璧的建築、極富特色的美食,頗有老成都特色。

歷史

妙趣橫生騾馬市

幼年的我,曾對一件事頗感奇怪,為什麼正府街被攔腰分為兩段,而讓人民中路二段從中間穿過?後來,我遇到了一位居住在正府街的老人,詢問他關於騾馬市的舊聞。說起往事,這位老人很興奮,他仔細地回憶很久很久以前的騾馬市舊貌:騾馬市原是街名,而非片區名。它呈拐棍形,到現在青龍街口就拐彎了,不像現在是拉伸的直通北門萬福橋。街的北面有一大川飯店,為舊時成都最大最高檔飯店之一。1936年8月12日,這裡發生過打死兩個日本人的“大川飯店事件”,轟動一時。此外,口子上還有一個小制煙廠,是成都最早的香菸工廠(成都捲菸廠的前身),生產出的“太和牌”香菸在當時十分暢銷。

但為什麼“正府街”被分為兩段呢?他接著說道,1954年,因火車北站成渝鐵路通車,為連線火車北站和市中區,遂將堯光寺一部分拆了,並把原“府刑廳”也拆除一部分,將它打通至萬福橋。

老人還提到,騾馬市一帶,曾有個著名的堯光寺,裡面有明代銅鐵鑄的佛像,寺宇宏偉。其實,這一片著名的廟宇還不少。上世紀80年代時,我常到八寶街紅光商場購買日常生活用品,見商場後面有一個類似廟宇大殿的古式建築,上設有菸酒門市和茶鋪。我也常到這裡的茶鋪喝茶。一位老茶客告訴我,這紅光商場以前是清代“真武宮”,因藏有部珍貴佛經,為慎重起見,指定僧徒守護,廟門前的“守經街”因此而得名。除堯光寺和真武宮外,騾馬市片區寺廟眾多。如青龍街的炎帝宮、鐵箍井街的龍王廟等。

小時候,我還曾在正府街上看見過一堵巨大的照壁,父親告訴我,這是蜀漢諸葛亮丞相府遺留下來的。因是石壁,歷經戰亂及火災均得以保存。父親還指著照壁旁一石碑說,上面刻的字是“此蜀漢丞相諸葛照壁也”。正府街有一條死巷,叫“照壁巷”,這能證明照壁確實存在。

有照壁的地方,應是皇宮或府衙。騾馬市片區也曾一度風光,是成都官府衙門最集中的地區之一。署前街因處在清代“成都縣署”(現紅光國小是它的後半部分)前面而得名。西府街因位於正府街“成都府”的西邊而命名,此街後又分為南街、北街。民國時的“成都市教育局”也設在青龍街成都縣中(現十三中)旁邊,後來改為國小,再後來又成了銀行。

而更有趣的一條街道,是江漢路。這附近的街道多是外省地名,什麼昆明路、洛陽路、白下路等,讓我一直想不通。據說,江漢路在清代叫“苦竹林街”,附近多是蔬菜地,許多普通百姓靠種菜為生,這和外省扯得上什麼關係?後來,我才從一個老抗戰軍人處得知:抗戰時,當時的中央軍校有許多分校設在附近。昆明分校所在地就取名昆明路,洛陽分校所在地即為洛陽路,南京分校設定地就命名為白下路(因南京古稱“白下”),江漢路是武漢分校所在,因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故把“苦竹林街”改為“江漢路”。抗戰時,這些學校還培養了不少抗日將士。

書香瀰漫玉帶橋

那時的西玉龍街、玉帶橋街一帶,也是我常去的地方,那裡書店書攤多得不計其數,大大小小近200家。我還記得一些書店的名稱,如存古山房、清古書屋、大大書店、清雅齋、三益堂等。大多賣些古舊書籍,還有舊連環畫。我呆在那些書店裡飽覽了《一枝梅》、《蜀山劍俠》、《西遊記》、《薛仁貴》等,常常站著翻看整整一上午,直到腳酸腿麻才戀戀不捨地離開。

西玉龍街的古舊書市場是全市三大古舊書市場之一,另兩處是學道街、祠堂街古舊書市場。到了上世紀60年代初,西玉龍古舊書市場更趨繁榮,連相鄰的鑼鍋巷、白絲街、雞市巷、同福巷、大紅土地廟街、大福建營巷都出現了許多設在住家戶院門前的書攤。品類之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我在那兒淘到不少線裝書,如《東坡樂府》、《歐陽文忠公文集》、《小山詞》、《詩韻合璧》等,如獲至寶,趕忙買下來,一直珍藏至今。西玉龍街的“成都市西城區古舊書店”一直維持到1966年夏才關門。

1967年,我在十三中任語文教師。十三中位於青龍街27號,歷史頗為悠久,而我最懷念的便是校內中西合璧的建築。那些房子組成五個大小不同的院子,既獨立存在又相互依託。最妙的是學校圖書館,設在一傳統歇山式院門內,古色古香,院內栽滿各種花草,中間有一個大四合院,採光充足,很適宜學子們讀書學習。各建築之間皆有迴廊連線,即便是颳風下雨的日子,我也能安然從居住的二層小洋樓趕到教室上課,衣服一點不被雨打濕。大太陽時,迴廊上兩邊的樹木綠陰如蓋,感覺不到暑熱。

1984年,原校辦翻砂廠被拆除,工人們挖到一個巨大的石碑,上書“墨池圖書館”,乃是國民革命軍將領孫震(字德操,也是樹德中學的創始人)題寫的。何謂墨池?傳說這十三中曾是西漢文學家揚雄著書立說的地方,為成都一著名古蹟,也是成都繼石室書院建立的第二家書院――墨池書院,算起來已有二千年歷史了。據一些老教師介紹,先前的洗墨池舊跡亭台樓閣依然,池塘上還有小橋,塘可泛舟、也可垂釣,岸邊銀杏參天,桃李芬芳。

看來,這一片之所以書香瀰漫,原來是有淵源的。

騾馬市名人

騾馬市一帶,除了有洗墨池這一園林式建築外,還有位於小福建營巷的私家花園“蘧園”,(俗稱“龔家花園”)、八寶街的“孫家花園”、騾馬市街的孫元良公館等,這個孫元良,就是名演員秦漢的父親。而老成都著名的裝裱店“詩婢家”曾經遷到過羊市街,店主鄭伯英裝裱技術精湛。徐悲鴻、張大千、黃君璧、董壽平等大師的作品均在此裝裱,於是該店鋪聲譽日隆,店主也收藏有大量珍貴的名人字畫。

我在十三中教書時,要經常走訪學生家長。所以這一帶的大街小巷深庭廣院幾乎被我走遍。一次我到千祥街一院子走訪。一個住戶告訴我,這個院子以前是一個女電影演員的家,她叫黃侯。這使我大吃一驚,該小院居然隱藏著中國電影業、成都電影製片業的一段歷史。

1932年9月,成都最早的一家電影製片公司――大同影片公司,在這裡攝製完成了成都電影史上第一部影片:《峨眉山下》。主演是黃氏三姐妹:黃侯、黃今、黃美。無獨有偶,成都第二家電影製片公司也誕生在千祥街附近的燈籠街,1938年秋,從外省遷往成都燈籠街的“西北影業公司”成立,後來攝製出了《千秋萬歲》、《無限生涯》等影片。

成都1949年以前總共只有這兩家電影製片公司,居然都誕生在騾馬市片區內。後來位於互助友愛巷的十三中“華協電影院”能迅速躥紅,或許是沾了緊臨的千祥街、燈籠街的光。

青龍巷也是一個臥虎藏龍之地。我校地理教師朱××的兒子朱成,是著名雕塑家,住在十三中宿舍青龍巷8號院子內。我認識他時,他還是西昌知青,因同齡的緣故,頗有交往,他從小就有美術細胞,讀十三中時,是班上壁報的美術編輯,而且喜歡耍泥巴,雕塑一些人物等。後來,他的作品《千鈞一髮》得了個金獎。《千鈞一髮》這個雕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朱成也因此而一舉成名。

美食佳肴雲集

我常光顧騾馬市的“茶樂園餐廳”,這是一家中外馳名的川菜館。1966年以前,它叫“晉樂園”,後改為“紅旗餐廳”,最後更名“茶樂園餐廳”。餐廳是園林式的,飯廳如迴廊,環繞一個大天井。

我們十三中語文組經常在那兒聚餐搞活動。中午,生意興隆得很,每個座位後面都候著下一批食客。那時,我最愛點的菜是“焦皮肘子”。皮子焦黃酥脆,裡面白嫩細糯,肥瘦兼有,下面墊著白菜。吃了一回想二回。

“陳麻婆豆腐餐廳”離我們也不遠,緊鄰騾馬市的西玉龍街上。每次去就餐,必點一份“麻婆豆腐”。只見紅油中豆腐細嫩酥渾,少許翠綠的蒜苗,炸得酥脆的牛肉臊子,香味撲鼻,令人食慾大開。

鐵箍井街的得名是由於街上有一水井,井口用鐵箍箍著,以免水桶碰壞。街西有一米花糖店,製作的米花糖酥脆化渣,新中國成立前,老成都的不少達官貴人也來此大批訂購。羊市街更有一家成都名小吃培訓中心及名小吃店,匯集了成都數十種小吃,到該店可品嘗到成都任何一款小吃。我曾多次帶客人到該店一品佳肴,客人皆讚嘆:成都美食甲天下,騾馬美食甲成都。

青龍街東口“古包子”的大包子使人垂涎;“香積廚”的什錦煨面、圓盅仔雞遠近聞名;“張涼粉店”生意興隆;“痣鬍子龍眼小包”最早是在青龍街打響的,而且那痣鬍子的“千層餅”更是一絕。我有時早上就買千層餅充飢,那要排很長的班才能買到。此外,騾馬市片區八寶街的“劉雞肉”西大街的“譚豆花”、鐵箍井街的“米花糖”也享有盛名。

我記憶中的騾馬市一帶,就是這樣多姿多彩,早在我年幼之時,這一片就是老成都的中心地帶。時至今日,它繁華依舊,但它的昔日之貌早已不復存在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