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經濟技術開發區

鶴壁經濟技術開發區

鶴壁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新區北部,是晉冀魯豫經濟協作區13市中唯一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鶴壁經濟技術開發區下轄城北、金山和東楊三個工業園區,總面積26.7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約7平方公里,入駐工業企業350多家。

歷史沿革

鶴壁經濟技術開發區 鶴壁經濟技術開發區

鶴壁老市區地處丘陵地帶和工礦區,存在交通閉塞、地質地貌複雜和環境髒亂差等許多制約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因素。1992年,市委、市政府在認真分析形勢的基礎上反覆論證,大膽作出開發建設新區,市中心南移的重大決策。新區位置選擇在地勢平坦、交通便利、資源豐富、能源充足,具有得天獨厚的綜合發展優勢的淇河之濱。

1992年12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首批省級經濟開發區。

2006年,經國家發改委審核定名為河南鶴壁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35平方公里。

2008年12月被批准為首批省級重點產業集聚區。

2010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

開發區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籌建起步階段(1992年—1997年),主要工作重點為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第二階段是重點轉移階段(1998至2001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兩手抓的方針,即一手抓招商引資,一手抓市直機關遷建。以2000年10月1日市直機關全部搬遷到開發區辦公為標誌,開發區成為鶴壁市的政治中心。第三階段是高速發展階段(2001年至今)。市委把新區建設作為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全市的龍頭和形象來抓,提出了要把新區建設成為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生態宜居城市的目標,全力打造“鑽石般晶瑩、火焰般活力、田園般美麗”的城市名片。

地理位置

開發區位於豫北城市群和晉冀魯豫十四地市經濟協作區的中心地帶,[url]京廣鐵路[/url]、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和正在建設的南水北調工程縱貫全境,與東西走向的[url]鶴濮高速公路[/url]、壺台公路和正在規劃建設的山西—鶴壁高速公路、長治-鶴壁-泰安鐵路共同形成了豫北交通“雙十字”骨架。華北污染最輕的河流之一--[url]淇河[/url]穿越開發區。河南鶴壁經濟開發區地理位置可謂得天獨厚。

鶴壁經濟開發區自1992年建設以來,堅持以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生態宜居城市的目標,立足於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精細化管理,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已成為中原城市群中一顆耀眼的明珠。新區建成區面積已經達到25.1平方公里,城市框架面積38平方公里,擺放各類項目800餘個。建成區綠地率達到40.2%,綠化覆蓋率達到4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8平方米。先後獲得了河南省十佳開發區、外商投資眼中的最佳投資園區、省級園林城區、文明城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多項榮譽桂冠。

投資環境

基礎設施

到2007年底,新區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達38億元。區內交通、供水、供熱、供電、供氣、市政等公用設施項目完備。城市綠地率達到 38.3%,綠化覆蓋率達到40.4%;房地產業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共建成住宅面積403萬平方米,在建面積120萬平方米。突出了濱水城市特徵,對二支渠進行了改造,對護城河進行了開挖和延伸,開工建設了淇河公園。建成了110KV變電站兩座,完成日供水10萬噸水廠一期工程;建成了兩座供熱站(其中,一站60噸,二站80噸)。

氣候環境

開發區位於河南省北部,太行山東麓和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屬暖溫帶半濕潤型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溫差較大。春季多風少雨,夏季炎熱濕潤,秋季秋高氣爽,冬季寒冷多霧。年平均氣溫14.2-15.5℃,年降水量 349.2-970.1mm,年日照時數1787.2--2566.7小時。市區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以上天數的比例達到81.4%,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

交通運輸

開發區距北京530公里,距天津600公里,距鄭州機場130 公里,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縱貫全境,鶴濮高速和壺台公路橫貫東西。並且有鶴壁北站、南站、鶴壁站及高村北站等四個鐵路運輸客貨運站。能夠保證產品運輸道路的暢通和疏散。其產品出口報關手續由市商務局協助辦理,提供全程服務。現階段公路運輸費用為0.35-0.38元/噸公里,鐵路運費0.11元 -0.12元/噸公里。鶴壁境內鐵路年運量500萬噸以上,公路年運能力1000萬噸。鄰近鶴壁市的產品集散地有新鄉、鄭州和邯鄲。其中新鄉距鶴壁市70 公里,鄭州距鶴壁市130公里,邯鄲距鶴壁市130公里。均在京廣鐵路、107國道和京珠高速公路兩側,交通極為方便。集散地場地租金相對低廉。

開發區距河南最大的消費城市和批發市場鄭州130公里,區位優勢非常突出。在500公里的半徑範圍內,有鄭州、濟南、石家莊、太原、天津、北京、西安、武漢等省會和直轄城市,覆蓋地區人口超過四億人。隨著中原崛起,消費水平逐年提高,必成為商家必爭之地。在資本和市場重組中,不少行業的龍頭企業都紛紛挺進中原,並都取得顯著的經營業績。

資源概況

農業資源

小麥。全區種植面積120萬畝,總產值4.9億元。其中優質小麥面積72.1萬畝,其中濬縣52.2萬畝,淇縣16.8萬畝。小麥總產量49.1萬噸,其中優質小麥產量26.69萬噸。平均價格0.67元/斤。開發區所產小麥主要品種有豫麥34、豫麥47、豫麥68、小偃54、高優5.3、冀麥8901、鄭麥 9023、這些優質小質地硬、筋度高,延伸性好,蛋白質含量高,各項理化指標均達到和超過國家規定的優質小麥標準,部分小品質指標達到了國際區場標準要求。

玉米。全區現有種植面積100萬畝,玉米總產量35萬噸,總產值3.5億元。其中優質玉米面積30萬畝,其特點產量高、抗病性和抗逆性強。濬縣農科所培育的浚單 18#、浚單20#等優質玉米品種產量和品質在全國名列前芧。其深加工產品主要由於米黃色素、玉米澱粉、蛋白粉、微粉飼料、胚芽、玉米漿等,其中玉米黃色素是一種利用價值較高的天然食用色素。

稻穀、紅薯等。全區現有種植面積17萬畝,產量12萬噸,主要頒布在西北部丘陵地區。

電力資源

開發區電廠一期裝機容量2×1.2萬千瓦時和2×2.5萬千瓦時,鶴煤集團電廠裝機容量2×1.2萬千瓦時,全區累計裝機容量50萬千瓦時,電廠二期 2×30萬千瓦時工程正在建設中,2005年將投入運營;電廠三期2×60萬千瓦時工程可望2004年開工;鶴煤集團2×13.5萬千瓦時綜合利用熱電聯產項目已開工興建。開發區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50萬千瓦時,為開發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電力保障。

水資源

地表水資源。地表水資源包括地表徑流水和淇河過境水。開發區96%的地區屬海河流域衛河水系,境內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1條,河流主要有淇河、衛河、共產主義渠、湯河、羑河等。

地下水資源。地下水主要貯存於碳酸岩溶裂隙含水層中,其次為孔隙裂隙水又集中在區區中部由北到南的狹長地帶。開發區水文地質單元劃分為小南海泉域和許家溝泉域,開發區集以北地下水流向,一部分由西向東,再轉向北江入安陽河,開發區以南地區地下水流向由西向東轉向南,在許家溝村西以泉形式排出地表匯入淇河,開發區城區岩溶地下水由西向東流出城區中部地區受阻轉向南北,分別流入淇河和安陽河。開發區城區地下水資源受降水、岩土情況、地質構造和人類社會活動等影響,開發區岩溶地下水的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垂直入滲與河流側向滲漏補給,其次為渠道滲漏及農灌入滲,城區西部低山區為主要補給區,易接受大氣降水和河渠入滲補給,東部和南部為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層覆蓋,地下水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據統計,2003年全區地下水開採量928萬m3,其中煤業集團近800萬m3。

煤炭資源

開發區所在城市鶴壁是中國主要煤炭生產基地,礦區含煤面積150平方公里,煤層穩定,厚度較大,蘊量豐富。累計探明儲量11.4億噸,保有儲量9.1億噸,可采儲量6.8億噸,為了補充後續資源,鶴煤集團正在安陽彰武倫掌煤田勘探,儲量為2.88億噸。台前、范縣陸集煤田勘探,儲量為10億噸,兩地煤炭儲量達12億噸,安陽彰武倫掌礦井擬建年設計生產能力為180萬噸,可服務年限為65年。台前范縣礦井擬建年設計生產能力240萬噸,可服務年限為70年。礦區面積150平方公里,現有8對生產礦井,年產低灰、特低硫、高發熱量的優質環保動力煤700多萬噸,另有2座洗煤廠,年入洗能力210萬噸,煤炭洗選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煤質牌號以瘦煤為主,伴有少量貧瘦煤。主要煤炭品種有冶煉精煤、高爐噴吹煤、篩混末煤等,是發電、化工、冶金、建材行業的理想燃料,一號冶煉精煤曾獲原煤炭部優質產品稱號,“鶴翔”牌篩混煤被評為2002年度“全國用戶滿意產品”。開發區礦區在全國煤礦是少有的低硫礦區,煤炭含硫小於 0.35%,具有極高的利用價值和發展潛力。“開發區半無煙”煤種對外出口到日本、韓國等14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區場上享有一定聲譽,被國家定為十大出口煤生產基地之一

經濟發展

開發區建設之初,市委、市政府為了儘快促進新區經濟發展,制定了鼓勵老區企業搬遷到新區發展的一系列措施,但經過幾年的發展,新區產業規模還較為薄弱。2003年,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提出了建設“三大基地”的發展思路,開發區被確定為先進制造業基地。圍繞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目標,加強了經濟環境治理,完善了促進企業發展的服務機制,提高了入區企業標準,重點引進了一些科技含量高、勞動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如天海電器集團、新飛無線電四廠、天淇汽車模具公司、波特精工有限公司、中美邁世通醫藥公司、佳多科工貿公司、田山·阿絲娜電器有限公司等。批發零售貿易業不斷發展,佳和商業廣場、燕莎購物廣場、正陽商業廣場等發展良好。新區共有投產和在建工業企業102個,商貿物流企業70個,2007年工業產值達到15.4億元,比上年增長33%;商品零售總額達到12.6億元,比上年增長36%。財政收入連續三年增幅達到31%以上,其中,2007年財政收入達到7504萬元,比上年增長32.7%,稅收占財政收入比率達到83%(第二產業占23%、第三產業占67%、其它占10%)。

區內城建

城市特色

按照建設國家級園林城市的標準,大力開展城市道路、辦公區和居民區綠化工作,確立了“一街一景、一路一貌”的綠化思路,因路造景,因景配綠,植物造型靈活多樣,花木配置簡潔明快。積極推進庭院綠化、拆牆透綠、大樹進城等工程,在充分保護現有生態、地貌和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堅持外來植物和鄉土植物相結合,形成了“點成景、線成蔭、面成林”的綠化格局,營造了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徜徉在新區,到處是花團錦簇,景色怡人,呈現出“人在綠中走,車在樹下行,樓房花中臥,城居森林中”的動人畫卷。新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均超過國家園林城市標準。

城市建設截止到2007年底,新區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達38億元。累計修建城市道路59條(段),103公里;城市綠地面積達到734.8萬平方米,其中公共綠地150.1萬平方米,建成公園、廣場、街頭綠地25處。城市綠地率達到38.3%,綠化覆蓋率達到40.4%;房地產業得到了較好的發展,截止共建成住宅面積403萬平方米,同時,利用礦務局熱電廠發電餘熱建設了2×135MW熱電聯供項目,供熱面積達250多萬平方米。投資1.2億元的淇濱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5萬噸。建設了工業用氣和西氣東輸工程,居民天然氣使用普及率達到95%以上。鶴壁火車站每天有21對京廣線直快、特快列車在新區停靠。2006年,以生態保護與綠化建設為主題,獲得省級園林城區稱號和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城市管理,隨著新區城市規模的擴大,加強了市容市貌管理改革力度,堅持以精細化管理為重點,積極探索城市管理的新模式,努力提高城市品位。在全省率先推行了城市管理市場化運作機制,建成並運行了城市管理數位化地理信息平台,實行了城市綠化、環衛、市政等格線化管理模式,制定了較為科學的綜合考核辦法,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新區公共衛生覆蓋率達到100%,衛生監測率達95%以上,城市垃圾處置率達到98%以上。建立了9個社區,每個社區按照“五位一體”的原則,設定了黨支部、居委會、警務室、文化站和服務中心等機構。

社會事業,新區共建成國小5所、國中4所、高中2所、大學1所,在校生近2萬人,滿足了不同學歷層次的需求,初步形成了從幼兒教育到大學教育較為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醫療衛生體系基本健全,已建成8所醫院;建成6家星級賓館,新區具有了一定的接待能力;文化中心和游泳館已投入使用,街頭遊園、健身路徑布局基本合理,提高了新區的文化品位。社會救助體系日益完善,民眾生活質量逐年提高。

城中村改造 開發區共有行政村19個,新區已完成了打柴口和王升屯兩個村的改造工作。2006年,按照撤村並點、統一遷建的思路,啟動了新區南部2個村民安置小區建設,兩個小區一期工程已經基本完工,將完成郭小屯村搬遷任務和崔莊村涉及湘江路拆遷的村民安置任務。大賚店村將作為改造重點,積極推進,其它各村將根據實際情況,實行一村一策的辦法加以改造,各村都正在制定或修改村莊改造方案。

(一)樹立全新的城市建設觀念,開發城市資源

新區建設之初,我們充分借鑑已開發國家和地區城市建設經驗,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經營城市的理念,積極推進規劃高起點、建設高質量、管理高水平的良性發展機制,把搞好城市形象建設、改善城市生產、居住環境放在首位,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市民的城市意識、文明意識和道德水平。同時,根據新區的實際情況,確定了把新區建成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豫北有特色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標,不斷提高建築設計水平和綠化檔次,嚴格城市管理,突出“綠、亮、淨、美”,形成了新的城市特色。

(二)高起點進行規劃,認真組織實施

鶴壁新區是經濟開發區,又是鶴壁市的新市區,這一雙重性決定了必須制定具有現代化和超前意識的城市規劃。聘請知名專家和機構進行指導,做到了“五堅持”,即堅持經濟建設、城市建設、環境建設三同步;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統一;堅持規劃的戰略性、超前性、延續性和可操作性相結合;堅持既為當前發展提供保障,又為未來發展留有餘地;堅持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打造高品位的城市品牌。加強規劃的監督實施,嚴格按照規劃要求,建設道路、供排水管線、住宅小區、公共綠地、休閒娛樂場所、公用事業等基礎設施相配套,維護了城市規劃的嚴肅性;同時,編制了各種專項規劃、重點街道、地段的詳細規劃和城市景觀設計,實現了“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的城市建設格局,為城市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高水平進行建設,突出城市特色

在新區建設中,我們不求規模大,但求成精品,不求建築有多高,但求有特色,對每項建築的規劃設計都要進行招投標和專家評審。已建成的人民會堂、第二綜合樓、長途汽車站、東方國際酒店等成為鶴壁新區的典型性建築;建成的鶴翔小區、桂鶴小區、電業小區等居住小區,建築物新穎別致,園林綠化配置得當,各項基礎設施配套齊全,成為市民的居住樂園。

實施綠化工程,突出生態園林城市特色。在綠化建設中,大力推進公共綠地建設和庭院綠化,採取開敞通透的手法,把喬、灌、草、花、藤相結合,以草坪為基調,以植物造景為主導,以種植鄉土樹種為主體,突出自然景色。實施了“拆牆透綠”工程,把庭院綠化引向街道,把街道綠化引進庭院,使庭院綠化與道路、公共綠地融為一體。修建小遊園、街頭綠地24處。並投資200多萬元在各個居住小區的綠地安置了健身器材,建設了健身路徑。新區形成了點成景、線成蔭、面成林的綠化景觀和帶、片、網相結合的綠化系統,營造了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

實施燈光工程建設,突出新區燈光特色。我們把城市亮化工程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來抓,加大了市區主要道路、廣場和沿街建築的燈光建設力度。按照城市分區不同,建築性質不同,分層次、有重點、有起伏、有點綴、有過渡地安裝多彩光源,逐步形成了城市燈光景觀體系。轄區26條城市道路共安裝路燈近2000套,景觀燈500餘套。到了夜晚,整個新區流光溢彩,燈火輝煌,成為一道靚麗的城市風景。

(四)建管並重,強化管理

在新區發展中,我們按照“建管並重”的指導思想,加強了城市管理。實行了綜合執法,以城市監察大隊為基礎,抽調公安、工商、衛生等部門人員成立了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大隊,提高了執法效果。加大了市容環境衛生管理力度,堅持城市道路、廣場全天保潔,垃圾日產日清,全面推行垃圾無害化處理,使公共衛生覆蓋率達到100%,衛生監測率達95%以上。強化了物業管理,成立了專業物業管理公司,建成一個小區,物業入駐一個小區,實現了物業管理與居民生活的有機結合。為了進一步規範物業管理,提高物業管理水平,市委、市政府把物業管理列入為人民民眾承諾的8件實事之一,採取措施,積極推進。新區居民住宅區物業管理率已經達到了95%。加強了社區管理,按照國家示範社區的標準,建立了8個社區。投入200餘萬元,為每個社區規劃了辦公場地,建設了社區辦公用房,使每個社區辦公用房達到150平方米以上。

(五)廣開融資渠道,多元化籌措資金

我市規模小,經濟總量小,單靠財政投入,新區不可能發展到如今的規模。幾年來,在籌集資金上,廣開渠道,走多元化投資的道路。一是盤活土地資產。對土地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征地、統一開發、統一出讓、統一管理”,壟斷土地一級市場,放開放活二級、三級市場。對道路、供水、排水及學校、醫院、娛樂等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項目進行集中開發,統一配套建設,涵養了級差地租,提高了土地價值。二是抓住國家投資拉動、擴大內需的機遇,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上努力爭取各項資金。如我們已經爭取到了國外政府貸款和國債資金用於集中供熱、供水、城市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三是採用“以路換地”的辦法,加快城市開發。四是通過招商引資,大力培育支柱財源。五是引入現代化經營城市的理念,吸引民間資金參與經營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所獲榮譽

2001年,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全省26個城鎮化建設重點縣(市)之一。

2002年,獲得省級園林城區稱號。

2003年,獲得省級文明城區稱號。

2004年,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

2005年,獲得河南省十佳開發區稱號。

2006年,以生態保護和綠化建設為主題,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稱號。

2010年,被確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