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北鎮

鶴北鎮

鶴北鎮位於黑龍江省蘿北縣城西鶴北火車站附近,1981年2月建立.該鎮北傍小興安嶺,西臨梧桐河,東南為大平原。該鎮在民國時名關門咀子,系採金者及商賈旅人經西線進出各金溝的必經之地,今日交通極其便利,每天有與雙鴨山對開的火車一對。汽車運輸北去有通往奮鬥鄉、環山鄉及各林場的晴雨公路,南去2公里與哈蘿公路相連。氣候,常年多西北風,年氣溫10C左右,1月份平均氣溫—210C。7月份平均氣候210C,無霜期100~120天。年降雨量550毫米。鎮區面積0、4平方公里,(不包括鶴北林業局機關及直屬企事業單位、家屬住宅區)。常住人口251戶,846人(包括鶴北、寶泉嶺兩個火車站)。鎮區建設剛剛起步,已建成項目有鎮人民政府辦公樓、鶴北糧庫、縣林業局貯木場、運輸聯運站等。

基本信息

經濟綜述

鶴北鎮鶴北鎮
到2006年鶴北鎮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4281萬元,實現農業增加值182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258元,2個村安裝了自來水,自來水普及率達20%,生活用燃氣普及率達50%以上,住房磚瓦化率達50%以上,基本醫療保險參加人數4389人。儘管受市場大環境影響養殖業發展不十分景氣,但各項指標仍保持沒有大的滑坡,截止2006年底奶牛存欄438頭,黃牛2870頭,生豬8270頭,山綿羊4315隻。社會治安穩定,各項事業有序發展。在鎮政府的努力下,對往年易澇的河流進行了治理,重修了年久存在隱患的幾處橋函,並對各村的村路進行了修整,方便了村民出行。

農業生產

時下已進入春耕生產季節,為使種植戶能及時播種,杜絕白籽下地現象的發生,鶴北鎮政府多方籌措,積極幫助農戶聯繫貸款。鎮農技推广部門及包村幹部深入村屯,了解農戶種地資金和物資短缺的一手信息,在幫助解決實際困難的同時大力宣傳採用新品種、新技術,強化科技對農業的支撐作用,力爭今年完成所有耕地免費測土配方施肥。

進一步最佳化種植結構,依託蘿北酒精廠與種植戶的計畫銜接,穩步擴大適銷糧食生產,增加經濟作物面積,尤其森山村要在去年的基礎上擴大白瓜子和芸豆種植面積。在此基礎上,突出抓好科技示範園區建設,做好食用菌項目,打造鶴北鎮品牌產業。鶴北鎮春耕生產有序進行,值此春耕之際,鎮領導集中召開了村幹部、包村幹部工作會議,了解村里備春耕生產種子、化肥準備及農機具檢修情況。截止目前,鶴北鎮備春耕資金大約需要850萬元,農民自籌240萬元,鎮裡同信用社協調幫助農民貸款610萬元,已全部發放到農戶手中。全鎮共需化肥1270噸,現已購進化肥850噸(其中二銨550噸,尿素180噸,鉀肥120噸),各類種子也陸續購進。同時,鎮裡組織農機技術人員對全鎮大、中、小型農機具共581台套進行了檢修,確保春耕生產的有序進行。

鄉土風情

鶴北鎮東北大秧歌
東北大秧歌:韻味很特別。扭的最歡實的是老人們。傍晚十分,老人們穿上不同的服飾,手裡拿著扇子,手帕。三三兩兩的結伴來到不同的秧歌團隊扭秧歌。隨著不同的樂曲的節奏,扭著不同的花樣,踏著不同的步伐,扭出來的是老人們的自信和愉悅。
老人們在扭秧歌的時候,常常是一家人都來圍觀:一個人在隊伍中扭,兒孫們在隊伍兩邊觀望,婆婆媳婦、姑娘和媽,不同的人,不同的稱謂,不同修養,在一時間間都是那樣的真誠,祥和的有時真的讓人感到意外。一位年紀八十的大媽,幾乎是子女們陪著她去扭秧歌。她有幾套不同的扭秧歌的衣服,紅的,粉的,都是很新鮮的顏色,她在扭秧歌的時候是最特別的,不僅僅是衣服的顏色鮮艷,而是因為她是唯一的一個帶著花冠扭秧歌的八十多的老人。一個花冠的重量不就是東北人人格的重量嗎!嚴格的講老人們扭秧歌是自發組織。沒有誰是刻意的組織者。今天你可以來,明天我可以走,只要能踏上鼓點,扭上節奏就可以隨到隊伍中。往往是一個不同的小區的周圍,有不同的秧歌隊,想上哪裡去扭可以去哪扭,沒有嚴格的界限和規定,鼓點的節奏敲的是東北人的豁達和強悍。
鶴北鎮鶴北鎮
老人們扭秧歌也不僅僅就是為了健康,有時也真的是“夕陽無限好”,也可以豐富一個市的文化情趣和鄉土風情。有個什麼會議的召開,老人們就相約扭扭大秧歌,渲染活躍的喜慶的氛圍,從來都是義務的。常常是看秧歌的人比扭秧歌的人多很多,圍觀的人中,有八成是年輕人,看著自己的長輩們扭秧歌,那是一種用任何語言也無法表達的歡樂。因為自己的長輩們高興快樂,自己也就是最孝順的晚輩了。
老人們在扭秧歌的時候,隊形是變化多樣的,可以是站在隊伍的中間,也可以是自己在最後面,還可以是自己在在邊上,總之,只要是老人們高興,自己想怎么扭就怎么扭。好象不是在扭秧歌,而是在扭著自己的生活。
因為扭秧歌的多是上了年齡的長輩,他們也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有再也不能來的扭秧歌的,就給他(她)把他們不固定的位置留上兩天。這樣也就是在慰藉自己了。

新農村建設

鶴北鎮白瓜籽種植
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鶴北鎮森山村“兩委”以農民增收為目的,為農民鋪就了五條致富路,引導並帶領農民發展生產,使農民實現了大幅增收。

一是引導農民發展特色種植。該村根據地處山區,綜合土壤、積溫、降雨量、無霜期等各條件因素,多次到外地參觀考察,為農民尋找適合本地種植的特色經濟品種,最後確定發展了種植白瓜籽芸豆等品種,並簽訂了收購訂單,讓農民走特色種植之路。今年全村種植白瓜籽70公頃,芸豆100公頃,還種植了4.5萬株五味子。二是引導農民養殖奶牛。村“兩委”和文化教員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實行的“主輔換位”,引導農民養殖奶牛,並成立奶牛養殖協會,為養殖戶服務,使該村奶牛發展出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多的喜人現象。現全村已發展奶牛180頭,爭取到2010年達到500頭,使森山村成為全鎮典型的奶牛專業村。三是以發展庭院經濟帶動全村經濟發展。“別看前屋後院的地方不大,可每家要是都利用起來,那就有賬算了。”村黨支部書記一語道出了引導農民發展庭院經濟的初衷。近年來,該村在搞好庭院美化、綠化的同時,加大對農民利用庭院發展經濟的引導。今年全村共栽培食用菌20多萬袋,按照每袋獲利1元計算,在不耽誤其他農業生產的情況下,每戶每年就可增收3000元至5000元,既淨化了環境又增加了收入,成為全鎮的又一個新亮點。四是以發展採集業深加工帶動全村經濟發展該村地處山區,山野菜資源非常豐富,該村就利用農閒季節,組織剩餘勞動力每年在山野菜採集期都能採集到各種山野菜百噸左右,創收10餘萬元。該村還利用周邊幾個村屯和林場的採集量建了一個山產品小型加工廠,對山野菜進行深加工,形成特色品牌,增加農民收入。五是以發展擴大勞務輸出帶動全村經濟發展。該村在人均耕地有限的情況下,組織部分富餘勞動力到俄羅斯山東等地輸出勞務,現全村就有100餘人在外地打工增加經濟收入。以後該村將繼續與勞動部門和職教中心聯繫,對富餘勞動力進行培訓,使勞務輸出從“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更能夠適應市場需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