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雁[鴨科雁屬鳥類]

鴻雁[鴨科雁屬鳥類]

鴻雁(學名:Anser cygnoides)是大型水禽,體長90厘米左右,體重2.8-5千克。嘴黑色,體色淺灰褐色,頭頂到後頸暗棕褐色,前頸近白色。遠處看起來頭頂和後頸黑色,前頸近白色,黑白兩色分明,反差強烈。主要棲息於開闊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澤及其附近地區。以各種草本植物的葉、芽、包括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蘆葦、藻類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動物性食物。性喜結群,常成群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常集成數十、數百、甚至上千隻的大群。分布於中國、西伯利亞南部、中亞,從鄂畢河、托博爾河往東,一直到鄂霍次克海岸、堪察加半島和庫頁島;越冬在朝鮮半島和日本。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鴻雁鴻雁
鴻雁雌雄相似,但雌鳥體型略小,兩翅較短,嘴基疣狀突也不明顯。成鳥從額基、頭頂到後頸正中央暗棕褐色,額基與嘴之間有一條棕白色細紋,將嘴和額截然分開。頭側、頦和喉淡棕褐色,嘴裂基部有兩條棕褐色顎紋。背、肩、腰、翅上覆羽和三級飛羽暗灰褐色,羽緣較淡或較白,因而形成明顯的白色斑紋或橫紋,尾上覆羽暗灰褐色,但最長的尾上覆羽純白色,尾羽灰褐色。前頸和頸側白色,前頸下部和胸肉桂色,向後逐漸變淡,到下腹則全為白色,尾下覆羽也為白色,兩脅暗褐色,具棕白色羽端;翼下覆羽及腋羽暗灰色。嘴黑色,虹膜紅褐色或金黃色,跗跖橙黃色或肉紅色。雄鳥上嘴基部有一疣狀突。

雛鳥體被絨羽,上體黃灰褐色,下體淡黃色,額和兩頰淡黃色,眼周及眼先灰褐色,額基無白紋。嘴黑色,嘴尖淡黃色,虹膜淡黃色。

幼鳥上體灰褐色,上嘴基部無白紋。

大小量度為:體重雄性2850—4250克,雌性2800—3450克,體長雄性821—930毫米,雌性800—850毫米,嘴峰雄性89—09毫米,雌性75—95毫米;翅雄性442—468毫米,雌性375—445毫米;尾雄性128—156毫米,雌性103一137毫米;跗跖雄性77一97毫米,雌性75—85毫米。

物種特點

鴻雁鴻雁
雌雄相似。體形較大,全長820V~900毫米。嘴黑,基部有一疣狀突(雄雁)及白色細環,包括眼周在內的頭頂至頸背交界處茶褐色;背部和尾羽暗褐色而鑲有淺色羽緣。頸的腹面和胸腹部幾乎全為白色;尾羽褐色,除最長覆羽為白色外,余均呈灰褐色。腳、趾、蹼橙黃色或肉紅色。

人們習慣地把鴻雁叫做大雁或黑嘴雁,以示同另一種豆雁相區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雁歸來”是晏殊《浣溪沙》詞中的兩句,被大家譽為千古名句,說的是對春光流逝的惋惜,同時又對夏日巢燕歸來的懷舊之感。鴻雁是蘇州地區冬來春去的冬候鳥,它的飛遷規律雖然與燕子相反,但是人們在仲秋之際迎接“雁歸來”的心情,同歡迎南來之燕卻是幾乎完全一致的。據研究,北方原是大雁的故鄉,後來地球上經歷了幾次冰川時期,為了覓食避寒,苦度嚴冬,被迫南遷,再在氣候轉暖,冰川已經時過境遷,但是它們在進化史上形成這種遷飛習性,卻保存下來。明朝一位詩人寫的《春雁》中吟道:“春風一夜到衡陽,楚水燕山萬里長。莫怪春來就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其中的情節,倒是和今天的科學結論基本相符的。

大雁是集體飛遷的。雁群小,排成一字陣;雁群大就列為人字形。交叉變化的隊形可以減小空氣阻力,利用長途跋涉地持久遠飛,這種本能也是它們在長期適應遷徙生活中所形成的。《禽經》中記載:大雁在飛遷時,“夜棲川澤中,千百為群有一雁不瞑,以警示眾”。元代詩人也有“雁奴辛苦候寒更”的句子。有些獵人偷獵鴻雁,有時就是利用其集體生活中的這種習性。他們晚上悄悄潛近群雁夜宿的河灘,故意點火,驚擾“雁奴”,然後滅火以待。睜大眼睛守夜的雁奴瞧見火起火熄的情景時,立即高聲鳴警,眾雁驚醒,察看無事,嚷嚷又歇。獵人一而再,再而三,反覆用此伎倆。雁奴忠於職守,有警必報,眾雁誤認被騙,怒啄雁奴。最後,不是雁奴蒙冤被啄死,就是雁奴再報警時,眾鳥熟睡不理,於是獵人之計終於得逞,眾雁落風就擒。這真是鳥類生活中的一個“悲劇”。

鴻雁常與其他來越冬的野鴨集成龐大的雁鴨群,飄遊在蘇州的太湖及常熟的尚湖等水域內,並在水中覓食及湖畔的草灘里過夜。翌年2、3月飛回老家去生育繁殖,雁群在高空遷飛時發出的鳴叫聲,數里之外都能聽見。鴻雁還是“鵝”的祖先,所至至今還有人把它稱為“雁 ”。已列為江蘇省重點保護動物。

主要習性

鴻雁鴻雁
主要棲息於開闊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澤及其附近地區,特別是平原上湖泊附近水生植物茂密的地方,有時亦出現在山地平原和河谷地區。冬季則多棲息在大的湖泊、水庫、海濱、河口和海灣及其附近草地和農田。

性喜結群,常成群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常集成數十、數百、甚至上千隻的大群,即使在繁殖季節,亦常見4-5隻或6-7隻一起休息和覓食。善游泳,飛行力亦強,但飛行時顯得有些笨重。警惕性強,行動極為謹慎小心,休息時群中常有幾隻‘哨鳥’站在較高的地方引頸觀望,如有人走近,則一聲高叫,隨即而飛,其他鳥也立刻起飛。飛行時頸向前伸直,腳貼在腹下,一個接著一個,排列極整齊,成‘一’字或‘人’字形,速度緩慢,徐徐向前。邊飛邊叫,聲音洪亮、清晰、單聲,但拖得較長,似‘嗯-嗯-’聲,數里外亦可聽見。

主要以各種草本植物的葉、芽、包括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蘆葦、藻類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動物性食物,特別是繁殖季節。冬季也常到偏遠的農田、麥地、豆地覓食農作物。覓食多在傍晚和夜間。通常天一黑即成群飛往覓食地,清晨才返回湖泊或江河中休息和游泳,有時也在岸邊草地上或沙灘上休息。

生長繁殖

鴻雁鴻雁
繁殖在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繁殖期4-6月。3月末4月初遷入中國東北繁殖地。對的形成多在遷徙途中和進入繁殖地後,也有部分在越冬地即已形成。求偶行在飼養條件下的觀察,雄鳥首先在雌鳥前面激動的遊動,同時尾垂直豎起,並反覆的進行頭浸水運動,有點像覓食動作。交配時雄鳥開始張開翅,雌鳥開始鳴叫,同時雌雄鳥都伸長脖子,兩翅半張,雄鳥上到雌鳥背上進行交配。常成對營巢繁殖。巢多築在草原湖泊岸邊沼澤地上或蘆葦叢中,亦有在靠近山地的河流岸邊營巢的。營巢地方通常植物茂密,環境偏僻,難於進入,很少在開闊而又裸露的荒漠平原上營巢。巢材為乾蘆葦和乾草,巢中心呈凹陷狀,內墊以細軟的禾本科植物、乾草和絨羽。每窩產卵4-8枚,多為5-6枚。卵呈乳白色或淡黃色,大小為76-89mm×53-59mm,平均重130.5g。雌鳥單獨孵卵,雄鳥通常守候在巢附近警戒。如有入侵者,它們常常偽裝成跛腳或一隻翅膀塌下,裝成受傷的樣子將入侵者從巢附近引誘開,然後又偷偷回到巢前,孵化期28-30天。雛鳥孵出後,由雙親帶領著游水,或在湖邊沙灘和草地上休息和覓食。發現危險,雙親中一隻發出驚叫,同時護送小鳥隱蔽於附近草叢中或游至遠處。換羽期開始後成鳥離開幼鳥,集中在湖泊、海濱、河岸等人跡罕至之處換羽。時間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換羽時飛羽幾乎同時脫下,在一定時間內喪失飛翔能力。幼鳥2-3年性成熟。

主要分布

鴻雁(分布圖)鴻雁(分布圖)
鴻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

中國繁殖於東北,遷徙途經中國東部至長江下游越冬。

中國東北、內蒙古、新疆、青海、河北、河南、山東及長江下游、台灣有分布。國外見於西伯利亞等地區。
是家鵝的祖先,為重要的遺傳資源,應予保護。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ver3.1——易危(VU)。

列入《華盛頓公約》世界瀕危鳥類名錄CITES 附錄I。

史書記載

鴻雁鴻雁
《史記》記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長期拘留,關押在北海(今貝加爾湖)苦寒地帶多年。後來,漢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單于卻謊稱蘇武已死。與蘇武一同出使匈奴的常惠秘密地見到了漢使者,告訴蘇武並沒有死,並讓他對單于說:漢天子在上林苑打獵,射到一隻鴻雁,雁足上繫著一塊帛書,上面說蘇武在一大澤中。這樣,匈奴單于再也無法詭稱蘇武已死,只得把他放歸漢朝。民間還流傳一個故事是: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王寶釧苦守寒窯十數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寶釧正挑野菜,忽聞空中鴻雁連聲呼喚,遂請求代為傳書於平貴夫郎,然一時難尋筆墨,情急之下,撕下羅裙,咬破指尖,寫下血淚書信,傾訴對愛情忠貞和盼望夫妻團圓的心情。由於這些故事的流傳並成為千古佳話,因此,鴻雁也就成了郵使的美稱。“鴻雁傳書”是中國古老的民間傳說,因為鴻雁屬定期遷徙的候鳥,信守時間,成群聚集,組織性強。古人當時的通信手段較落後,渴望能夠通過這種“仁義禮智信”俱備的候鳥傳遞書信,溝通信息。史載,漢武帝時出使匈奴的蘇武被反覆無常的單于扣留達19年之久。昭帝即位後,了解到實情,讓新派出的漢使對單于說:“漢朝天子獵到一隻北來的大雁,雁腿上繫著一封信,寫著蘇武正在北海(今貝加爾湖)牧羊。”單于見道破天機,無法隱瞞,遂放蘇武歸漢。“鴻雁傳書”一詞即由此而來。

營養價值

大雁富含人體必需的等礦物質元素和賴氨酸、蛋氨酸等十幾種胺基酸,是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膽醇保健肉食。

藥用價值

性味:味甘、性平、無毒

大雁功能主治:能治療中風麻痹。經常食用,能補氣,強化筋骨,利臟腑,能解丹石毒、且能促進眉毛發鬚生長,和黃豆製成丸用(或混燉)可以強身美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