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綠江朝貢道

"鴨綠江朝貢道高句麗及渤海時期遺址之一。 鴨綠江水路,古稱鴨綠道。 漢代至唐朝時期高句麗和渤海主要水路交通線

鴨綠江朝貢道高句麗及渤海時期遺址之一。鴨綠江水路,古稱鴨綠道。漢代至唐朝時期高句麗和渤海主要水路交通線,形成於漢末。該線自臨 江(今吉林省江源縣)乘小船至國內 城,換乘大船至遼東郡西安平縣海口 (今丹東北河尖古城),人海後沿遼東 半島抵山東半島(或經黃海、東海直抵 長江口)。因高句麗主要通過鴨綠道向中原王朝進貢,故史家稱為“朝貢道”。
史載,三國時東吳曾派人乘船到國內城,對高句麗王進行封授;同時高句麗 也利用該水道訓練水軍。好太王碑碑 文載,“六年丙申,王躬率水軍計伐殘 國(百濟)”,即由此出發。渤海國時期 其水路交通沿用高句麗時期的“鴨綠道”,自西京鴨淥府神州(今吉林省江源縣,原稱臨江)至登州(今山東蓬萊) 全程約400多公里;新開闢陸路(自上 京龍泉府即今黑龍江寧安渤海鎮)至臨江,全長約500公里。兩地方政權通 過該交通線,長期與中原保持密切聯 系。
唐派鴻臚卿崔忻往渤海冊封大祚榮返程經鴨綠江水路;以及渤海大彝 震五年,唐盧龍、幽州節度使和奚、契 丹兩副史張建章等出使渤海均以該水路為途;渤海國入唐使者使用該水路的記載更多,其中向唐朝貢150多次 中,大都經鴨綠江進入中原。
解放後考古時,曾發現今集安鴨綠江邊保存一 段30餘米長、以巨型石材砌築的江堤。 堤上遺址曾發現成排石柱礎石,石器、 陶器、鐵器,證明古時有繁華的碼頭和 寬深的水域。鴨綠道在高句麗匯集物產、訓練水軍、運送給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