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台釉米

鳳凰台釉米,產於鄭州東郊的鳳凰台村。其米一頭粗大,一頭尖細,色澤潔白而有光,蒸熟後顆顆直立,香氣撲鼻,吃起來香軟可口,食後香味綿綿。夏天的剩飯還不易變味。據說,在明清兩代已成為“貢米”。當年,慈僖太后品嘗時,見碗裡的聯並非直立,便勃然大怒,要定鄭縣令和鄉民欺君罪,鄭縣令聞訊速派名廚進京,廚師先慢慢晃動米碗,再上籠蒸熟,慈禧太后見碗裡的米婷婷玉立,才免罪。解放後,鳳凰台人民揚眉吐氣,1960年,他們精心碾了一百斤鳳凰台秈米,敬獻給毛主席。

神奇傳說

關丁鳳凰台秈米的起源史無考,當地人民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很旱以前,那裡是一個湖,湖裡的水清潔甘甜,有隻鳳凰每天飲水後,便在湖邊歌舞,為當地人民增添生活樂趣。當時,殘暴的青龍想讓鳳凰作它的歌妓,鳳凰堅貞不屈;於是,青龍便施展淫威,一口氣喝乾了湖水,企圖把鳳凰渴死。正直善良的鳳凰不忍心叫大家為她受浩劫,就讓淚水流入湖中,直到流滿一湖,才停止呼吸。人們把她埋在湖邊的土崗上,此崗叫鳳凰崗,以後又修建了鳳凰台。從此以後,這裡的人民便使用鳳凰的沮水種水稻,因此長成的大米,一頭粗大, 一頭尖細,頗似鳳凰的眼睛;又因鳳凰死的冤枉,所以蒸熟後米直立不倒,表現出鳳凰堅貝不屈的英姿。
其實,鳳凰台大米的奇特,是水土和品種決定的,古代鳳凰台村邊真有一個湖,名曰“東湖”, 至清代巳淤平為百畝大的低洼地、水味甜,種的是“大白芒”良種稻,這就是有名的鳳凰台秈米。“大白芒”屬秈稻品種,生育期約150天,適於鄭州春播或夏播,米質堅實,蒸飯時吃水多,漲懺性大,出飯多,米也潔白而有光澤。團米型一頭粗大,一頭尖細,蒸飯前輕輕晃動米碗,米的大頭即下沉,蒸熟後顆顆直立,加上水土好,所以香氣撲鼻。如果把“大白芒”種到別的地方就缺少香味,如果把這百畝窪地種成其他粒型橢圓的品種,其飯也不會顆顆直立。但這個品種植株較高,耐肥抗倒能力差,加上世代種植,品種退化,年畝產僅200多斤。現在, 由於大面積種植水稻高產品種,“大白芒”等低產品種只作為品種資源保存,加之,鑿深井引水灌田,泉水枯竭,今日的鳳台秈米,已失去其原有本色。為了保持這一名產,應組織人力選育,培育只有這一品種特性的新品種。以推廣套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